《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精选6篇】

时间:2015-04-03 03:44: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一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通过引入蜜蜂引路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和观察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们将向学生介绍蜜蜂引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我们将使用图片、视频和模型等多种形式展示蜜蜂如何通过舞蹈来传递信息,引导同伴找到花蜜的位置。通过这些视觉化的展示,学生将更容易理解蜜蜂引路的原理。

接着,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将分成小组,每组扮演蜜蜂和花蜜的角色,模拟蜜蜂引路的过程。一名学生扮演“舞蹈蜂”,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来指示花蜜的位置,其他学生则扮演“观察蜂”,根据“舞蹈蜂”的指示找到花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亲身体验到蜜蜂引路的过程,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将分享他们在实验中的观察和体会,探讨蜜蜂引路的意义和应用。通过这次讨论,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蜜蜂引路的原理,并意识到合作和沟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布置作业。学生将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与蜜蜂引路相关的实践项目,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通过这个作业,学生将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们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获得成长和收获。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二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通过引入蜜蜂引路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蜜蜂引路的原理和意义,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首先,我们将向学生介绍蜜蜂引路的故事。我们将通过图书、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蜜蜂如何通过舞蹈来传递信息,引导同伴找到花蜜的位置。通过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学生将更容易理解蜜蜂引路的原理和意义。

接着,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学生将观察蜜蜂在实验室里进行引路的过程,记录下蜜蜂不同舞蹈动作的含义,并根据这些信息找到花蜜的位置。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将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分析,探讨蜜蜂引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这次讨论,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蜜蜂引路的意义,并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学生将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与蜜蜂引路相关的实践项目,并在班级展示。通过这个创作活动,学生将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蜜蜂引路的原理和意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微课:列宁与养蜂人事件背景介绍。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蜜蜂引路》,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蜜蜂引路

  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可以默读,可以自由读,可以同桌合作读,读后想一想:本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汇报。板书:人物 事情

  二、教学课文。

  1.课文从哪里写明了列宁找到养蜂人?(最后一段)仔细看图,观察两个人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惊讶”是什么意思?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应该怎么读出惊讶的语气?(指名读,评议,)

  列宁的话要读的亲切,风趣,谁来读?

  “向导”指的的是什么?

  师:双方见面,列宁终于找到了那个养蜂人,这是整个事情的结果。(板书:结果)

  列宁是怎样一步步的找到养蜂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PPT自学提示)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位置?

  (1).学生学习后汇报,教师贴图。师生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贴。

  (2)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过渡: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每句话,然后想一想,列宁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3、学生同桌交流列宁边走边想,找到养蜂人的经过。

  学生在班级里说。

  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果然)

  (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生: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列宁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的找到了养蜂人。这是整个事情的经过。(板书:经过)

  列宁为什么要寻找养蜂人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PPT出示):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用波浪线划出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并用上“因为…….所以…..”句式说一说。

  学生自学后汇报。

  师总结:

  这就是整件事情的起因。板书:起因。像这种记人写事文章除了要写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外,一般在开头还会交代时间和地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是记人写事文章的“六要素”。弄清了文章的六要素就弄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师:同学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想一想再来说说。

  除了文章必须有“六要素”之外,这类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文中的人物或事情能够让我们明白什么或学到什么?师:一个是伟大的领袖,一个是平凡的养蜂人,是什么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了呢?请听老师介绍事情背景。(微课介绍列宁与养蜂人活动背景)

  听了介绍,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迁移。

  下面我们用这节课学到的提炼记叙文“六要素”方法来学习有关列宁的其他两个故事。

  附:《谁打碎了花瓶》 《按次序理发》

  问题:

  1、 请选择一篇文章说说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2、 你从文章中列宁身上学到了什么?

  推荐阅读

  谁打碎了花瓶

  列宁8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爸爸到姑妈家去做客。

  表兄弟表姐妹见到列宁都很高兴,拉着他一道玩儿。他们在房间里捉迷藏。列宁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只花瓶掉下来,打碎了。

  孩子们正玩儿得起劲,谁也没有注意,还在互相追赶。姑妈听见声音,跑进来一看,花瓶碎了,就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姑妈笑着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列宁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不说话。妈妈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列宁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叫他写封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

  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

  一、阅读短文,找出本文中的“六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 人物: ______________

  事件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你能试着把“六要素”连起来,形成一段通顺简洁的话吗?

  三.你故事中学习到了什么?

  “按次序理发”

  有一次列宁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列宁进去后,大家连忙让座,并且请列宁先理,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要不得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随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一、请试着说出本篇文章的记叙“六要素”都是什么?

  时间: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 人物: ______________

  事件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你能试着把“六要素”连起来,形成一段通顺简洁的话吗?

  三、你从故事中学习到了什么?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四册《蜜蜂引路》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正确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教学准备:

  课件等

  五、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出示投影片)

  嗡嗡嗡,嗡嗡嗡,

  成群飞进百花丛,

  传播花粉又采蜜,

  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

  导:这个英雄是谁?(小蜜蜂)

  导:蜜蜂还有一个会引路的本领。

  2、揭示课题。

  3、解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4、设置悬念。

  蜜蜂还有一个本领就是会引路,大家知道吗?(不知道)列宁让蜜蜂引去哪儿?蜜蜂又是怎么引路的?请小朋友来看课文。

  二、学习课文: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第一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在读的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中有哪些人?

  (2)、比较句子。(出示投影片)

  列宁住在莫斯科的一座小山上。

  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板书:

  (3)、“附近”的意思。(离得很近)

  用“附近”说一句话。

  (4)、齐读第1自然段。

  (5)、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列宁的住处、养蜂人在哪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列宁常常派人去找养蜂人,那么他们究竟谈些什么?又是怎么去找他的,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读的时候划出列宁为什么要自己找养蜂人的有关句子。

  ①列宁找养蜂人有什么事?

  ②为什么这一回要亲自去?

  第二段中的第二句前后有什么联系?

  (前半句讲列宁亲自去找的原因,后半句讲找养蜂人的结果)。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列宁要亲自去找,他是样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边读边把表示位置的词用“△”画出来。

  (3)、同学之间分组交流。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列宁的住处和养蜂人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按书上讲的方法画出示意图。

  (4)、师:列宁住在小山上,他一边走一边看,看到了花丛、蜜蜂,由此引出了园子、房子,请一位同学上来把老师的板书补充完整,其它同学做下面的填空题:

  列宁的住处在 ,花丛在 ,园子在 ,小房子在 。

  老师修改一下板书:

  (5)、①列宁跟着蜜蜂走,结果怎样?

  ②为什么列宁认为跟着蜜蜂就找得到养蜂人?

  (6)、齐读二、三句。

  “果然”说明了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的人,他们见面后怎样呢?指名读课文。

  (2)、看图。(出示插图)

  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表情怎样?

  说一说,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惊讶?

  (养蜂人没想到不知道他住处的列宁会自己来到他的家,所以非常惊讶。)

  用“惊讶”的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向导”是什么意思?

  请两位同学表演来理解。

  列宁为什么把蜜蜂称为向导?蜜蜂真能当向导吗?

  不能,是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来引路的。

  用喜爱、风趣的语气读列宁的话。

  分角色读。

  (五)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通过学习“蜜蜂引路”的故事,学习列宁善于观察、思考和判断的品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蜜蜂会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蜜蜂是一种小昆虫,它怎么会给人领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识字。

  1、我们预习了课文,认识了生字,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真的认识它们了吗?

  出示生词卡片:莫斯科 附近 派人 聊天 敲门 惊讶 同志

  自主归类识字:

  上中下结构的字:莫

  熟字加、换偏旁识字:斯—期 付—附 敲—搞 呀—讶 志—士

  联系生活识字:聊 派

  指读,齐读,开火车读,并相机理解词语。

  2、生字宝宝真调皮啊,瞧,他们一下子躲到课文里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细读感悟。

  (一)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小组汇报。列宁发现花丛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六

  课题:

快乐读书屋五 蜜蜂引路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认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及1个词语。

  2.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列宁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相机将同学提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1)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列宁的家在哪里?(3)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检查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同位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三、引入新课。

  列宁想要找到养蜂人,首先要弄清养蜂人的家在哪里,下面我们就跟列宁一起去找找养蜂人的家究竟在哪里。

  四、学习新课。

  1.边读边思考: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画出简图。

  3.点评,请一名同学上台贴图。

  4.看图分析,弄懂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研读第三段:

  1.引入: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呢?课文哪段说明了这点?(第三段)

  2.指名读,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

  写得好?你读懂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用“-----”划出你觉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出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师随机板书: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

  二、研读第四段:

  1.引入: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判断,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家,那么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图片)

  2.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说些什么?想象说话。自由发言。

  3.师示范对话,说说老师用什么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4.理解“惊讶”,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

  5.指导朗读此句。

  6.列宁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试试?

  7.理解“向导”,用亲切、风趣的语气笑着说。

  8.同桌练习对话,试着带表情、动作去读。

  三、总结全文:

  1.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

  2.(指板书)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边说边划箭头),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板书:向导)。

  3.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列宁——仔细观察蜜蜂——找到养蜂人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