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通用3篇】

时间:2017-01-02 08:10: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学会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1. 理解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2. 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汇;

3. 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1. 理解故事情节中的隐含意义;

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个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教学过程:

1. 初步呈现故事内容,让学生大致了解故事情节;

2. 听读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注重重点词汇的理解;

3. 课堂互动,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4.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故事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等形式,让学生总结故事情节,进行表达和分享。

教学评价: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听读、角色扮演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写作表现,评价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学会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1. 理解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2. 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汇;

3. 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1. 理解故事情节中的隐含意义;

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个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教学过程:

1. 初步呈现故事内容,让学生大致了解故事情节;

2. 听读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注重重点词汇的理解;

3.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故事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等形式,让学生总结故事情节,进行表达和分享;

5.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进行故事情节的再现,提高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表现以及绘画、手工作品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互动,评价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情况。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篇三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