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教学设计(推荐6篇)

时间:2019-08-04 05:11: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客至》教学设计 篇一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成为了许多老师们的关注点。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设计了一堂关于《客至》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并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首先,我会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帮助他们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我会提醒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他们思考诗人为何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以及背后的深层含义。通过这种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进而培养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其次,我会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对《客至》的理解。比如,我会组织学生分组朗诵这首诗歌,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诗意。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同时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我会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对《客至》的理解和感受。比如,我会让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客人形象,或者写一篇以《客至》为题材的短文。通过这些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解转化为实践,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对《客至》的感悟和体会。在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他人的视角看到诗歌的不同之处,开拓自己的思维,同时提升他们的表达和思辨能力。

通过以上这些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客至》,并在诗词鉴赏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客至》教学设计 篇二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如何教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一直是许多老师们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堂以《客至》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歌,并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入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我会提醒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他们思考诗人的用意和表达方式。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进而提升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其次,我会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客至》的理解。比如,我会让学生分组演绎诗中的情境和人物,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来探讨诗歌中的隐含含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思考和理解诗歌,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会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表达对《客至》的感悟和体会。比如,我会让学生用音乐表达诗歌的情感,或者通过舞蹈展现诗意的意境。通过这样的艺术形式,学生可以将理解转化为实践,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美和魅力。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和分享,让他们互相交流对《客至》的感悟和体会。在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提升他们的表达和思辨能力。

通过以上这些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客至》,并在诗词鉴赏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客至》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的: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朗读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课 型:新授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背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自读全诗,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二、 教师范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 介绍写作背景,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二年(761)。这时,杜甫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过,拜访。相,偏指一方,“我”)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蓬门(蓬门荜户蓬筚生辉)

  四、 鉴赏点拨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1.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寂寞孤独分析:但(只)。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2.“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明确:是说没人光顾

  3.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例如:

  (1) 主人下马客在船

  (2) 秦时明月汉时关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联应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4.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歉疚这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5.诗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这些,何以见得?由此可以看出什么?“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友情深厚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五、 小结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六、朗读,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盼———迎———劝———邀孤独——欣喜——融洽——兴奋(高潮)

《客至》教学设计 篇四

  【文本解读】

  春水绕茅舍,但有群殴来,这是“无人至”的意境,但也可看作客人将至的铺垫。不扫花径,因为无人来访;大开蓬门,则因今日有客。颔联呼应首联,仍然围绕“客至”两字展开。颈联笔锋一转,写客至之后的情形,描绘主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对宾主脱略形迹、兴致盎然的场面则毫不着墨,纯由尾联换取临翁对饮暗示出来。整首诗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诵读这首诗,要仔细体味它是如何通过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的。

  【素养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3.理解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和生活趣味。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相关背景

  此诗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3.解题

  ①客,客人。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

  ②至,到。自注中的“相过”,即探望、相访。

  4.杜甫的文学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飧(sūn)醅(pē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但见:只见。

  ②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④盘飧:盘中菜肴

  ⑤樽:酒器。

  ⑥旧醅:隔年的陈酒。

  ⑦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

  (二)诵读感悟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鉴赏首联

  1.赏析“皆”字。

  明确“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但见”有什么韵味?

  明确“但见”——只见,言下之意:只见群鸥天天来访,难见亲友到来,不免单调,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寥心情。这里既是乐景写哀,又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3.分析“群鸥”这个意象。

  明确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与世无争;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思考2】鉴赏颔联

  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情味在哪里?

  明确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缘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令始为君开。这一联,上下两句互文见义,表现了诗人的期待。

  2.画面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明确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3.体味诗人的情感。

  明确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突出诗人见到老友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思考3】鉴赏颈联

  1.这联选取了哪部分的生活细节?

  明确待客酒菜

  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明确:

  ①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菜简

  ②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情真

  由此看出作者兴奋欢快,又兼有歉疚。

  【思考4】鉴赏尾联

  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明确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2.尾联是个细节表现,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明确尾联突然撇开客人不提,可仔细一想,却依旧表现客到的高兴心情,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个细节的运用,让人回味不尽,别有一番情趣,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思考5】感受画面美

  可入画的景物(人)特征情感

  首联春水、群鸥、我江波浩渺茫茫一片、成群结队、形单影只(交游冷落)孤独寂寥?闲逸忘俗?与世无争

  颔联花径、蓬门、宾主简陋、热情激动喜悦

  颈联盘飧、樽酒简陋兴奋、歉疚

  尾联篱笆、老头、我浓重的生活气息

  【思考6】分析艺术特色

  明确:

  ①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②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思考7】对比与思考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问题: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明确《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

  四、明晰主旨

  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五、拓展阅读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六、素材积累—杜甫名句

  1.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2.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4.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5.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6.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9.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1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客至》教学设计 篇五

  目标展示:

  1.《旅夜抒怀》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客至》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阅读。

  学导结合:

  1.通过“旅”字 看背景

  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 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3.通过“书怀” 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读起这样的诗歌,我们不免都要随着抒情主人公一起哀叹泣涕了。我们知道,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有一个著名的杜甫草堂,这是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获得的一个暂时安身的栖身之所。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一段恬静而又安宁的生活。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清新自然风格的诗歌。《客至》就是其中的一首。

  自读《客至》,结合诗歌的背景、自注、注释,思考下面问题:

  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

  ⑵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⑶阅读《客至》、《宾至》,说说诗人为什么分别用“客”、“宾”为标题(提示:比较这两首诗在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异。)

  深化拓展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

  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梯度训练

  阅读《旅夜书怀》完成题目。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描写旅夜所见景物;后四句着重抒怀,写出诗人触景而生的感受与情怀。

  B.由于江水奔流行舟动荡,远看天空星星似要垂落,更显得旷野的空寂,所以写为“星垂平野阔。”

  C.“垂”“涌”两字为炼字的典范,它恰切而生动地表现了平野的辽阔和水月交融的景象。

  D.“月涌大江流”一句,景中寓情。朗月照江,洪波翻涌,好像明月要被江水涌出。天高地阔,大江东去,诗人的忧愤如江水一样奔流不止。

  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近处写起,点明泊船的时间与地点。一个独字,成为贯串全诗的线索,而且突出了诗人的境况和心绪。

  B.颔联写诗人从不同视角往远处看,所见到的景色,从中显露出诗人的目光在注视更为广阔的世界。

  C.颈联是反语,充溢诗人的激愤。诗人有政治抱负,仅因诗文著名于世实非本愿。他的被贬、弃官、辞职,一生坎坷,都非由老病。

  D.尾联采用自问自答方式,兼用象征手法,抒写诗人孤独漂泊的伤感,将他的人生境遇和况味化为生动飘逸的艺术形象,具有不尽之意。

  阅读《客至》完成题目

  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春水”既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又交代了当时杜甫草堂周围绿水环绕、清幽淡雅的环境。

  B.颔联中“不曾”与“今始”呼应,重在表现诗人独居江村的孤独、苦闷的心情。

  C.颈联中“无兼味”“只旧醅”表明诗人因家贫地僻,只好用最简单的菜肴和浊酒来招待客人。

  D.尾联用探询的语气,言客人如果愿与邻居老翁共饮的话,就隔着篱笆唤他过来一同饮上几杯。

  4、对这首诗的赏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本诗从静景写起,渲染了一幅恬淡闲适的生活画面,然后叙写待客,以动景收笔,动静交融,结构自然。

  B.本诗描写了客人来访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客人之间真挚的淳朴的友情。

  C.本诗表现了诗人在客人来访时的喜悦心情,也抒发了对生活贫寒的感慨。

  D.本诗用语朴实,词真情浓,虽没写一个“至”字,但客至时殷勤待客的欢快情景跃然纸上。

  跟进反思

  小结:《旅夜书怀》旅途之夜作者面对旅途之景,以沙鸥自况,抒写了自己失去依托、漂泊无定的孤独愤慨之情,作者写小舟、写沙鸥都是为了写自己,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自己命运的写照,漂泊无依的沙鸥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客至》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初读词文,读准诗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生词的意思,画准诗文的节奏。

  2、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多样化的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文,体会诗韵的美妙。

  3、结合译文再读诗文,理解诗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在多样化的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文,体会诗韵的美妙。

  2、引导学生运用诗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格律,结合诗意填诗仿写。 教学方法:范读,诵读,引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就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在这个艺术的国度里,唐诗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束,光辉千秋。有俏皮可爱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有清幽寂静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送别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再一次去领略唐诗的魅力,一起走进这一首情真意切的迎客诗《客至》。(解释客至的意思)

  二、读文入韵

  1、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饱满的声音读读大诗人杜甫的《客至》,试着画一画朗读的节奏。

  2、检查学生朗读的节奏划分,让学生试读。

  3、想要把古诗读的如清泉般灵动婉转,那么就得讲究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上的处理。现在仔细听老师范读,听听老师是怎么处理的?

  4、学生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5、这就是读诗时常用的平长仄短的读法,平声也就是第一、二声读得轻而缓,仄声也就是第三、四声读得重而急,在停顿的地方要注意声断而气不断,现在请你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读法再来试试。个别学生试读个别句子,再全班试读全诗。

  6、找出文中押韵的字,读得重而略长,听听有什么效果?

  三、洞察诗情

  诗圣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久经离乱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无依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和自己的老妻稚子一起暂时定居下来了。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好友崔明府来家做客时写下了这首诗。走近杜甫的草堂,看看周围的环境如何呢?同学们,对照着译解仔细品读诗文,汇报情况。

  1、诗中描写了草堂怎样的环境?

  正值春暖花开时,草堂周围春水漫漫,春意盎然,杜甫身处在这样的青山绿水间,每日与山山水水,鸥鸟为伍,杜甫的心情如何?而“但”:只。你看杜甫整日地只对着这么一群沙鸥,群鸥固然可爱,却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也无人陪他吃茶饮酒,谈天说地,这样的日子不是也过于孤独寂寞了吗?

  2、诗人心中倍感寂寥冷清,恰巧此时听闻多年不见的好友要来做客,若是你们,能想象一下当时你们的第一反应或表情或动作或语言吗?生自由回答。这些都不够贴切,还是孔夫子的这句话来得好: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平日里的来访者不多,“门前零落鞍马稀”,于是花径不扫,蓬门未开,一副萧条景象,而如今稀客登门,诗人那颗孤独的心注入了新的朝气,于是乎全家总动员,打扫卫生,翘首企盼。老妻稚子齐上阵,清扫庭院迎佳宾。

  他边扫着开满野花的小路边乐滋滋地想着: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3、中国是礼仪之邦啊,客人来了,肯定要好好招待了,何况还是感情深厚的朋友呢?那中国人讲究请客吃饭。杜甫是怎么招待啊?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与好友举杯共饮,交谈甚欢的情景,也仿佛听到诗人在抱歉酒菜不够丰盛的话语!

  是呀,家里离集市太远,无法买到美味佳肴,也买不起香甜美酒,可真是抱歉抱歉啊!朋友远道而来,杜甫喜出望外得有点语无伦次了。如此的家常话语听来却十分亲切诚恳,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杜甫对友人的心意如何?

  4、二位好友久别重逢,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杜甫拿着酒杯踉跄的走出草堂, 隔着篱笆呼喊着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陪酒,喝个尽兴!

  四、明晓格律

  今天所学的《客至》,诗的格式是?数一数这首诗一共有几句?每一句有几个字?押韵在哪几句的末尾?

  五、仿文写诗

  1、对子碰碰碰

  2、循意成诗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照映在台阶上的碧绿色小草呈现出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鸟隔着枝叶空对着鸣唱出好听的音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老师们一齐相聚在我们的学堂上,我们这些学生们特此鞠躬三下表示欢迎! 先生齐聚一学堂,弟子皆迎三鞠躬。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唐诗的瑰丽无比,一起感受了七言律诗的韵律美,希望同学们能把诗运用到生活中,用诗去歌唱生活,去描绘生活的点点滴滴。

  板书设计:

客至

  盼———迎———劝———邀

  孤独——欣喜——融洽——兴奋(高潮)

《客至》教学设计(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