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01 03:45: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鹧鸪天》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鹧鸪天》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鹧鸪天》阅读答案1

  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清]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归雁宿汀沙。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1)上阕最后一句“花满溪南处士家”,似乎与前三句所写的景象不协调,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①前三句用欲堕的晚霞、归栖的大雁、迷蒙的秋雨描绘了一幅肃杀的晚秋图(2分);

  ②“花满溪南处士家”之景则温馨宜人,与前三句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显出在一片萧瑟中诗人对宁静、温馨生活的向往。(2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4分)

  情感:表达了诗人孤身漂泊在外、西风染白双鬓的伤感、孤独、无聊的情感。(2分,答到“漂泊在外”之意的1分,答到“伤感”“孤独”“无聊”三词中的一个1分。)

  表现:①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情感。“换”字,说明头发不是逐渐变白的,而是“换”一下就行了,用夸张手法写头发变白之快,写出年华易逝的伤感(1分,答到“头发变白”之意即可);

  ②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情感,用“东篱”“暮鸦”写出了醉酒遣愁、百无聊赖地去数乌鸦的情景,这都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聊。(1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2

  鹧鸪天

  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

  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2、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6分)

  答案:

  1、(5分)

  B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B项,“诗人自叹仕金太迟”不正确。诗人这是自叹滞留北国时间太长。C项,“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不正确。此句意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畅饮才能忘记满腔愁怨,含有借酒浇愁之意。)

  2、(6分)

  此二句描写出一幅美丽迷人的夜空画面:繁星点点,明月团圆。(2分)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归园之情;(2分)同时,以乐景衬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衬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无尽的离愁。(2分)(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理解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1、先读问题再读文章

  做阅读理解题时,建议先浏览一下问题,看看这篇文章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浏览文章,可以加快解题的时间,有目的性的阅读,而不是盲目的阅读,不然读完整篇文章也没有抓住重点。

  2、明确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结构更利于掌握作者的中心思想,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记叙文的文章结构主要可分为:顺序、倒叙和插叙。初中生要注意找到插叙和倒叙的起止点。这样对掌握文章结构很有帮助。

  另外初中生还要理清文章结构的层次,分析文章的详略。明确规律,把文章中相关语句与问题一一比较,然后做出准确判断。

  3、找到文眼

  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性的语句,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内容较多,阅读时难以把握,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有8段,但这部分中起总揽作用的第一句话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找到文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为何运用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许多植物和动物,又为什么详写夏夜听故事,冬天雪地捕鸟等细物琐事,目的在于说明那里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文眼”不一定都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篇末,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有的不在一处而在多处,阅读时要靠自己去体会、去归纳。

《鹧鸪天》阅读答案3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本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此词前两句哪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4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8分,每小题4分)

  (4分)①“惊”字用得最好。(1分)“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1分)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态,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2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它的字,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②示例1: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1分)。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悲怆的现实,(2分)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思(1分)。

  示例2: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反衬(对比)南渡后客居的悲凉,(2分)突出了沉重的爱国之思(1分);

  附:鉴赏

  (作品浅释:赵鼎是宋代中兴名臣,此词作于健康(南京)上元(元宵)节时,表达了沉重的爱国感情。金兵南侵,而转徙异乡,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的春天到了,因为小桃到了上元节即着花。从开封到南京虽然不远,但总觉得到了天涯海角一般,心里特别凄凉,不禁回忆起在汴梁时的繁华景象。花枝在皎洁的月光下是何等地婀娜多姿,宫殿晶莹剔透,云彩多么绚丽。往事晃如一场“华胥梦”。东风一吹像惊醒了似的,不禁潸然泪下。)

《鹧鸪天》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赠驭说高秀英①(元)王恽

  短短罗袿淡淡妆,拂开红袖便当场。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霏玉有香。

  由汉魏,到隋唐。谁教若辈管兴亡。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②未易当③。

  注:①驭说,即说书。高秀英,当时著名女说书艺人。②拍板门锤,说书时使用的道具。③未易当:没有改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首句连用叠词“短短”与“淡淡”,写出了说书女打扮素洁得体而脱俗的形象特点。

  B、“拂”字准确传神地刻画说书女干净、利落的动作,表现了她嬉笑怒骂、愤世嫉俗的态度。

  C、上阕三四两句运用比喻(通感)手法形容艺人说书技高超,谈吐清雅、英爽,如含珠泻玉。

  D、上阕写女艺人装束和高超的说书技艺,下阕写说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想评论,层次清晰。

  15、简要分析词的下阕末尾“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未易当”两句所表达的主旨。(6分)

  答案:

  14、B(“表现了她嬉笑怒骂、愤世嫉俗的态度”这一分析不准确,应是“表现了说书艺人从容、洒脱的风度”)

  15、“百年总是逢场戏”意思是说百年兴亡不过是逢场作戏,由此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3分)(如答“百年总是逢场戏”是说说书艺人说书作场、讲古论今,也不过是逢场作戏,其间说书人自己的辛酸苦楚又有几人能知。也给3分)“拍板门锤未易当”语带讥讽,百年兴亡不过逢场作戏,被说书人顷刻道破,成为说书人的笑谈。(3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

  7.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季节)雨后院落周围的景色。

  8.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4.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参考答案:

  5.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6.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7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8.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鹧鸪天》阅读答案6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些:语气词。 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一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3.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答:“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2分)“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2分)

  4.此词为辛弃疾罢官闲居期间所作,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答:词中用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1分)透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留恋和欣赏。(1分)同时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用“愁眉不展”的桃李衬托乡野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1分)表现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与追求。(1分)

  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二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分)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2分)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答对一个给1分)

  (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其它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给分)

  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三

  1.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2.“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1分)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1分)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1分)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1分)

  2. 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1分)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1分)结句“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2分)

  【翻译】鹧鸪天·代人赋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有一些钻出蛹茧。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

  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枝桠间归栖暮鸦点点。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

  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

  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作者简介】辛弃疾(公元1140.5.18-1207.10.3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赏析】此词约写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2年)前后,当时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已数年,写了一些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作品,这是其中一首。词题“代人赋”,实际写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读辛弃疾这首词,你会感到一股乡间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这首词是表现春天的美好的,但强调的不是城中的繁华和欢乐,而是农村的朴素和自得。

  这首词题为“代人赋”,实际上是借为农家代赋,表达词人对农村风物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人对农村的感情,和传统的山水田园诗意有很明显的不同。他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用一种喜悦的心情去观察农事和农时的种种现象,以欣赏农事的眼光来体味田园之美。细细体味这首词,可以感受到其中交织着两种情趣,一是大自然山水之美,一是人间田园之美,这里的田园和一般山水田园诗中的田园大有区别。它不是暂时的,客居的,而是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园。

  上片以细腻之笔,描绘了一幅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景物图:桑树冒出嫩芽,蚕种已孵化出幼蚕,小黄犊在草坡上鸣叫,点点暮鸦飞归山林。作者写柔桑、嫩芽、幼蚕、细草、黄犊、寒林、暮鸦等农村常见的景物, 诗人先用了一个“破”字,和桑芽的“嫩”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早春的特点所在,也隐约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关注和发现。至于蚕种生些,说的不是蚕种,而是从蚕种开始蠕动起来的小蚕蚁,也是初生的、少量的,很不起眼,诗人却为之注目。这里有诗人悠闲的心情,有一种默默的体察和喜悦。“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而牛犊的鸣叫和蚕种的生息,则属于一种农家田园的趣味。“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一句就像一个镜头,组合成一幅江南农村的春景图。虽然也用了“斜”、“寒”、“暮”等修饰太阳、山林和鸟鸦,却没有一点萧索之气,而点明是初春傍晚之景,说明初春的江南农村就已经是美如画,充满着勃勃向荣的一片生机了。整个画面的描绘细腻,表现出作者喜悦的感情。“斜日寒林点暮鸦”,寒林暮鸦,本来是有很浓的文人山水田园格调的,但是这里不落俗套,好在这个“点”字,用得很有韵外之致。点者,小也,远景也,在斜日寒林的空旷背景上,有了一个点字,遥远的视觉不但不粗疏,而且成了精致的细节。

  下片用粗线条勾勒山和路。远的、近的山峰连绵不断,路是纵的、横的、斜的互相交错。“青旗”说明这里的生活也是美好的,有卖酒的,也有买酒的,可以让人一醉。这里进一步描写农村风情的优美欢愉,自在闲适。

  最后宕开一笔写景,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相比,意谓桃李之娇弱不如荠菜之顽强,言外之意,也就是城市生活不如田园生活也。另外,词人对质朴平凡而生命力旺盛的荠菜花的赞颂,也体现了词人顽强进取的人生观和崇尚自然朴素的美学观。 李花不是愁风就是愁雨,可农村的荠菜花却不愁,而且开得十分茂盛,占有了美好的春光。同时也象征地表达了那些深居朝廷之内的高官,尽管荣华富贵,却娇弱得怕这怕那,全无一点生气;而在野的却是不怕这不怕那,充满着活力。国家的生机倒是在野者的身上,而不在朝廷。既表现了对农村生活的爱好,又表达了作者对昏庸*败朝廷的失望和抨击,见出作者虽罢官在野,仍时刻不忘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这首词有一个特点,就是全词本来是抒情的,但是在语言上,却大体都是叙述,甚至充满了白描。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人家,和杜牧的《江南春》中的“水村山郭酒旗风”是同样的意境和手法,但是辛弃疾和杜牧不大相同,他不是以城市人的眼光来欣赏山水田园,而是把田园当作家园,并且表示,田园和家园比之城市要精彩得多:“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城市中的春天当然也是美好的,但是那里的春天和美艳的桃李花联系在一起,那里的春天也像桃李花一样暂短,经不起风吹雨打。诗人用了一个“愁”字点出了他的倾向。

  此词寓议论、抒情于写景之中。作者以细腻之笔描绘农村的景色,清新疏淡,以粗线条勾勒山、路,其中也描绘了农村美好和充满生机的生活。通过这些描写,寄寓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赞美。末尾两句则以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深寓了自己的议论,虽婉转而极为辛辣,真是一石数鸟。

  在辛弃疾写出这首词以前,从来春天的美好都是和鲜艳的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陈规,好像在鲜艳的花朵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可能似的。但是,辛弃疾却以他的创造显示,春天的美好,还可以从最朴素、最不起眼的荠菜花开拓新的想象天地。

《鹧鸪天》阅读答案7

  鹧鸪天

  (南宋)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缃①裙多忆敞招裘。官河②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注]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

  8.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

  试题答案:

  8. 8.上阕描绘出一个因长期漂泊、思念家乡而满怀愁绪的词人形象。“帽檐尘重”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远”说明其离家之遥;“一程烟草一程愁”说明其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雁足无书”说明其思乡之情无以告慰;“帐角香销月满楼”说明其彻夜难寐,满楼的月色更勾起其浓重的思乡之情。

  9.①这两句词写词人想象家中的妻子也常凭栏远眺,思念远方的自己,将词人的思乡之情衬托得更加深沉含蓄。②河水平静,阑干温暖,烘托了词人家乡温馨美好的氛围,与其身处塞外的幽远苍凉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其羁旅思乡之情。③词人用“徙倚”这一细节写妻子随日影的移动不断变换倚栏位置,直到斜阳西下秋寒袭来,细腻表现了妻子的盼归之情。

《鹧鸪天》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②,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词人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有声名,但不愿为官。高宗绍兴二年(1132),始应召入朝,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擢兵部郎中,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秦桧为相时,任鸿胪少卿;桧死,遭罢免。早年生活放荡,词风尚婉丽。中年,逢北方沦陷于金,国破家亡,多感怀、忧愤之作,格调悲凉。晚年隐居山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与自己闲适的生活。其词语言清畅,句法灵活自由。但多数词作带有浓厚的虚无思想,内容消极。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②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

  1.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说明。(4分)

  2.有人评价本词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①热爱自然,支露支风,留云借月;②傲视权贵,几曾着眼看侯王;③品行高洁。(“山水郎”暗示,“疏狂”明言,“梅花”象征)

  2.①想象丰富,说自己是为天帝管理山水的官,且能支露、留云、借月;②夸张大胆,诗万首,酒千觞;③抒情强烈,几曾着眼看侯王,傲视权贵。(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想象、夸张、抒情)。

《鹧鸪天》阅读答案9

  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①向予諲是生活在两朱之交的词人,此词是北宋灭亡之后诗人晚年僻居乡里所作。②元宵节。③彩灯叠成的灯山。

  ①紫禁:指汴京皇宫。烟花一万重:形容春色浓郁。烟花:烟云与花朵。

  ②鳌山:元宵节之灯山。

  ③端拱:端坐拱手,无为而治。玉帝:指皇帝。

  ④陆海

  ⑤五侯:后汉桓帝一日封五个侯爵。此指贵家池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作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它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前七句和后两句构成了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

  B.这是一自感旧伤时之作,前七句用流畅轻快的笔触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繁盛景象。

  C.而今二宇,把上元节狂欢的画面推向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虚为实的有力一笔。

  D.白发三千丈一句使用了用典兼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愁绪满怀的词人的自我形象,艺术效果强烈。

  2.请概述末句中愁的内涵。(4分)

  参考答案

  1.C(化虚为实错,应为化实为虚。)

  2.(4分)①繁华消逝的满怀失落;②年华老去的深沉感伤;③往事如梦的人生喟叹;④国家破亡的无限怅恨。(如有别的理解,合情合理亦可。)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前七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京师上元节景象?抒发了什么感情?(5分)

  2、最后两句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营造的?(6分)

  参考答案

  1、(5分) 前七句,作者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玩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抒发了对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的怀念之情。

  2、(6分)最后两句,词人抚今追昔,恍若隔世: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做伴。而今二字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化实为虚,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并借用李白白发三千丈名句;白发、寒灯二句中,描写色彩的白红二字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答出两种即可得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10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

  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

  答:(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6、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1分)

  或答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

  7、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的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2分)

  答:从视觉和嗅觉写景,(1分)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描绘得有色有香,有动有静。

  8、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拟人;(1分)三更雨殷勤,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的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1分)也暗示了诗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1分)

  阅读练习二: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

  参考答案:

  1.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 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阅读练习三:

  (1)这首词上片写的是 (季节)雨后院落周围 的景色。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2)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②闲适、自得其乐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阅读练习四:

  (1)词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断林、明山、隐竹、乱蝉、衰草、池塘六种意象。营造了夏末杂乱衰萎,缺乏生机的意境。表达了了诗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情。(每问1分)

  (2)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形象1分,分析2分)

  阅读练习五

  (1)词的上片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野趣。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4分)

  (2)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4分)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2分);远近结合(由远而近)(1分);仰看俯察(1分)。

  (2)(6分)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或隐逸者、贬谪者)形象(2分)。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2分),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2分)。 (意思对即可)

  简析: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阕写景。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阕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赏析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在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鹧鸪天》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向子諲①

  有怀京师上元②,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③。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①向子諲(yīn):字伯恭。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于是被贬还乡。②上元:元宵节。③驾回龙:龙驾回宫。

  1.本词以“愁”字作结,凝重含蓄,发人深思。请品析“愁”字的深沉意蕴。(3分)

  2.从整首词来看。本词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时光流逝,往事如梦,白发愁丝,年华老去,内心深沉感伤。(1分)

  ②被贬之苦:昔日亲历京城上元节热闹繁盛,而今僻居乡里,美景不在,内心满怀失落。(2分)

  ③亡国之苦:昔日歌舞升平,而今国家破亡,内心无限怅恨。(2分)

  2.①虚实结合。(1分)当年汴京元宵花灯的繁盛、万众欢乐的场景是虚写,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作者看到眼前萧索凄清的情景是实写,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恍若隔世的感叹。(2分)②对比。(1分)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此时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用往昔的乐景和此刻的萧疏凄清作对比,突出词人内心的愁绪。(2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南宋)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缃裙多忆敞轺裘。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注]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

  8.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6分)

  答案:

  8.上阕描写了一个因长期漂泊、思念家乡而满怀愁绪的词人形象。帽檐积满了尘土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远说明其离家之遥;/烟草苍茫,旅程无尽,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大雁飞过,却没有捎来期盼的家信,思乡之情无以告慰;/孤宿客馆,彻夜难眠,满楼月色更勾起浓重的思乡之情。(5分;其中总述3分,加点的关键词或其近义词各1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①这两句词人想象(梦见、对写)家中的妻子也常凭栏远眺,思念远方的游子,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含蓄。②河水平静,阑干温暖,烘托了家乡温馨美好的氛围,与塞外的幽远苍凉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羁旅思乡之情。③词人用“徙倚”这一细节写妻子随日影的移动不断变换倚栏位置,直到斜阳西下秋寒袭来,细腻表现了妻子的盼归之情。(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鹧鸪天》阅读答案13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阅读题一

  1、辛弃疾的字是 。代人赋是这首词的 。(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的写出了桑叶逐渐萌发、膨胀的过程。

  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

  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岗,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3、结合划线句,分析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2分)幼安;题目

  2.(2分) B

  3.(4分)城中桃李,虽然绮丽耀眼,招人艳羡,但经不起风雨,而溪头荠菜虽然平平常常,毫不起眼,但能将春天留下,通过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对朝廷荣华富贵的鄙弃。(能结合注释回答1分,指出对比1分,写出对农家生活态度1分,写出对城市、朝廷或官场态度1分)

  阅读练习二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2分)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3分)

  2.(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2分)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2分)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2分)(答出拟人等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赏析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唐人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阳迟。”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就是创新,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鹧鸪天》阅读答案14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③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④一日凉。

  [注释]

  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③殷勤:形容雨能体贴人意,下得及时。

  ④浮生:出自《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

  (1) 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参考答案:

  (1)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2)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

《鹧鸪天》阅读答案15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着意寻春懒②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③归宁④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释:①鹅湖,风景优美之地,词人闲居时常游之所。②懒,指了无情趣。③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④归宁:归家省亲,即出嫁之女回娘家。

  1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着意”两句意思是:刻意寻春,未必尽如人意;信步而行,把酒漫游,却乐在其中。

  B.“山才”两句意思是:胜景在前,不料人倦思憩;雨来更添游兴,能意外地启人诗思。

  C. “携竹杖,更芒鞋”,创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为邂逅乡村春色做了不露痕迹的铺垫。

  D. 这首词上片写刻意寻春所感,下片写率意出游所见,联系紧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9.下片“朱朱粉粉野蒿开”一句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展现美好的春光,下面的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两项是(4分)

  A.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B.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C.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D.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

  E.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0.有评论者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这一画面是作者此次赏春过程中看到的“最美的风景”。请根据这两句所描绘的画面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5分)

  18.(3分)B(诗还未做好,偏偏又下雨,令人遗憾。)

  19.(4分)A D(B项不是具体的景物,C项为春光凋零的伤感之景,E项所写为夏天的景色。)

  20. (5分)答案示例:这两句写的是寒食节回娘家的村女,正说笑着沿着长满桑树的田间小路走过来;春光明媚,桑叶柔嫩,笑语声声,其乐融融。“村女”的出现使得美丽的自然春光中融入了人的幸福感和归宁的人情美,这一画面的内涵比单纯的自然之景更丰富(或:这一画面有了高于单纯自然风景的美感),因此是“最美的风景”。

  以上是答题示例,学生的答案不必拘泥于此,意思对即可。解说“画面”2分:应包括“人”与“景”两个方面。说明是“最美的风景”3分:“村女的快乐”或“归宁的人情美”2分,“画面的内涵更丰富”或“蕴含人性美的画面高于单纯自然风景”等1分。若学生不认可这一说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