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破烂的老头阅读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捡破烂的老头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捡破烂的老头阅读答案1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1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1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11.(2分)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12.(4分)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13.(4分)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4.(5分)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15.(5分)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互换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捡破烂的老头阅读答案2
捡破烂的老人
侯发山
近段时间,小区门口冒出个捡破烂的老人。老人大约七十多岁,驼着的背上耷拉个编织袋,头上戴顶草帽,帽檐压得很低,似乎故意让人看不清他的黑白丑俊。
他跟别的捡破烂的不一样,根本不进小区,这倒省却了我的不少口舌和麻烦。有的捡破烂的,不管你咋说,死活要进小区,也是的,不进小区,咋能收到破烂呢?我不是不近人情,或是不通情达理,是怕他们图谋不轨,或是顺手牵羊把业主放在外面的东西据为己有。老祖宗留下的良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有时,我看他们可怜,就放他们进去,不远不近地跟在他们后面,或是在他们出门的时候严加盘查。不过,现在好多了,物业公司在小区各个旮旯角落安装了摄像头,坐在值班室就能监控得到,除了放屁扑捉不到,其他蛛丝马迹一个逃脱不了。
这个老人为什么不进小区呢?他是怕我拒绝吗?可是,他一次也没要求过啊。他总在外围转悠,怎么能收到破烂呢?时间长了,我就摸清了这个捡破烂老人的活动规律,他总是在周一的早上上班和下午下班的时间段在小区门口徘徊,当然,他也不惹人讨厌,总躲在远远的地方。等到业主们上班走或是下班都进了小区,老人才蹒跚着离去。偶尔,他能捡到一两个饮料瓶。看着他肩上瘪瘪的编织袋,我也感到很难受,但也无能为力,爱莫能助。我不买饮料喝,连一个矿泉水瓶也没能给老人攒下。我的父母跟这位老人一般大的年龄,今年也都六十多了,一直住在乡下,不肯跟我进城,总说住在城里不习惯,不方便。其实,我知道,他们是怕给我增加负担。这位捡破烂的老人应该也是乡下人,他难道没有子女?其他时间老人去哪里捡垃圾呢?如果跟周一一样,他能维持得了生计吗?当然,这些念头也是一闪而过。
有一个周一早上上班时间,我无意中发现老人盯着出去的业主看,忽然一惊:难道老人是来踩点的,看到哪家的业主出差了,以便偷窃?不可能的,刚才已经说过,小区内到处都是摄像头,即便业主不在家,他也下不了手的。转而一想,难道是他打着捡破烂的幌子,另有企图:跟踪单身女人或是手里提包的业主,在半路下手?仔细一分析,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注意到老人一直躲在不远处,等到业主散尽,他才往相反的方向走去,而且也没见他用过手机,不可能通报他的同伴在途中下手。是老人要寻找仇人,伺机报仇?想想也是不可能的,老人这把年纪了,怕是有仇也报不了。老人是来找他的情人的?这个念头一出马上又给否定了,不可能的事。再说,小区的老人都是半响才出来溜达,这个时间段他也没在小区周围转悠啊。
每次都是周一,每次都是上下班时间,盯着出来进去小区的业主看,不错眼珠,死盯。
又是一个周一,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刮在人的脸上像刀子割一样,生疼生疼的。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老人蜷曲在不远处的屋檐下,丝毫没有离去的意思。跟往常不同的是,他头上的草帽换上了鸭舌帽。
老人今天是怎么了?难道他病了?想到这里,我走出门岗室,朝老人走去。
我没走到老人身边,老人已经站了起来。他的两只眼睛闪烁着,似乎有一种不安在里面。我问道:“大叔,天这么晚了,您怎么不走呢?您是不是病了?”
老人摇摇头:“俺没有病……”
我又问道:“大叔,您是不是迷路了?……“
老人摇摇头:“俺没有迷路。”
“大叔,您家在哪里?”
“俺、俺在大桥下面住。”
老人说的大桥是市区的一条主干道,下面的涵洞里住了不少拾荒的老人或是流浪儿童,这件事情当地的媒体曾报道过。
忽然,我看到老人的眼睛直了,直勾勾地盯着小区门口,顺着老人的目光,我看到一个中年男人趔趔趄趄进了小区大门,那是二楼东单元的业主朱幸福。难道老人认识他?我刚要开口,只听老人喃喃说道:“孩子,又去喝酒了?喝酒伤身啊。遇到啥事了?是高兴的事,还是难心的事,遇到难心的事跟爹说一声,说不定爹能给你出出主意呢……”
我似乎明白过来:朱幸福是老人的儿子!
老人擦了一下眼角,一边给不好意思地我解释:“儿女们忙,半年没有回家了,俺老想见到他们,又耽误他们的事,给他们添麻烦,就假装成捡破烂的,周一来看老大,周二去看老二,周三去看老三,周四去看大闺女,周五去看二闺女,周末回家看老伴,把子女们的情况给她汇报一下,免得她萦记啊。”
不知道为什么,我眼里的泪一下子出来了。我当即决定,明天就请假,回老家看看爹娘!摘自《郑州日报》
阅读理解题目
1.小区门口捡破烂的老人跟别的捡破烂的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2.捡破烂的老人为什么每次都是周一上下班的时间在小区门口徘徊?
3.选文第三段中插入介绍“我”的父母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4.说说倒数第二段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 不进小区,总在小区门口徘徊;不以收破烂为营生,是为了“看望”他的子女。
2、 老人有五个子女,分别住在五个不同的小区。他的大儿子住在这个小区,周一是他“看望”大儿子的时间。其他时间他不愿去打扰儿子,只有趁着儿子上下班的时候远远地看上一眼。
3、 一是起到铺垫作用,为老人看望儿子烘托氛围;二是为结尾打下伏笔。
4、 本段起到点题的作用,有多层表达效果。a. “半年没有回家”折射出子女对父母的冷漠;b.老人对子女的爱涵盖多方面,想看他们又怕打扰他们;c.老人对子女的爱是一样,不存在偏向哪个;d.老人对老伴的爱以及老伴对女子的牵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