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松果》教学设计(精简3篇)

时间:2012-05-07 06:15: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采松果》教学设计 篇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采松果》这首诗歌,既能启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又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下面我将分享一份针对《采松果》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采松果》的背景和内容。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升语文修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语。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写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松树和松果的形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和热爱。

2.朗读《采松果》,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讲解诗歌背景和生字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4.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

5.让学生尝试描写自己眼中的松果,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写能力。

6.小组展示和讨论,分享各自的描写感受。

7.布置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朗读《采松果》,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采松果》这首诗歌,还能够培养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能力。同时,通过描写松果的活动,学生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希望学生在这样的诗歌教学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情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采松果》教学设计 篇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采松果》这首诗歌,既充满了自然的美感,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面我将分享一份以《采松果》为主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采松果》的意义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3.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语。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松果的形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和热爱。

2.朗读《采松果》,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讲解诗歌背景和生字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4.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

5.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语描写松果的形象和感受。

6.小组展示和讨论,分享各自的描写感受。

7.布置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四、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采松果》这首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还能够培养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能力。同时,通过自由描写松果的活动,学生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希望学生在这样的诗歌教学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诗歌的美和情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采松果》教学设计 篇三

《采松果》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采松果》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采松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课:秋天到了,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出来玩耍。松鼠妈妈想看看小松鼠“采松果”的本领有没有进步。于是他提议要和小松鼠进行一场采松果的比赛。经过激烈的比赛,结果出来了。你想去看一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力图创设一种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轻松和愉悦。)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从屏幕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同学们先和同桌说一说。

  2. 同学们可能提出的问题有这几个(大屏幕列出,一共有采了几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几个松果?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几个松果?在此说明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几个其实就是求小松鼠比妈妈少几个)。

  同学们我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你会解答吗?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出示: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3.师:我们要求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必须知道什

  么条件?怎样列算式呢?(25+4)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呢?(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求一共采几个松果,要用加法计算)究竟应怎样解决25+4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或计数器代替松果摆一摆、拨一拨。

  4.组织学生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和怎样拨的,要求:想一想在摆和拨的过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讨论计算的方法。

  5.指名上台演示摆和拨的过程,且边演示边叙述。(1.先把4根和5根合并在一起,再把2捆和9根合并在一起一共是29根,2.在计数器上先拨上25,在个位上再拨上4,)(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活动,不仅可以得到结果,还能体会到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6.揭示算理: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发现了什么计算规律?离开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会口算吗?学生回答,集体评议。(强调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设计意图:因为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牢记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形成了这种认识后,才能在笔算学习中不出现大的偏差。体会到口算和笔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有利于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便于进位和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教学。)

  7.课堂小结:一边演示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算法一边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同学们25+4= 29(个)你会算了,那么 4+25=你知道等于多少吗?(为什么25+4= 29(个) 4+25=29(个)也等于29呢?(在此进一步渗透加法交换律:因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要把“松鼠妈妈采来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合起来,在摆小棒、拨计数器和口算的过程中,都要注意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要个位加个位,其实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8.讲解完成后出示第二个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究竟应怎样解决呢?请各学习小组用小棒和计数器代替松果摆一摆、拨一拨。学生在前面加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究25-4的算法。

  9.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和怎样拨的,想一想在摆和拨的过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讨论计算的方法。

《采松果》教学设计(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