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方山子传》教案设计【实用3篇】

时间:2012-05-01 07:23: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二语文《方山子传》教案设计 篇一

教案设计一:导入环节

1.1 目标:通过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方山子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1.2 方法: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方山子传》作者方志敏的生平及作品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意义。

1.3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然后进行展示和交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教案设计二:阅读理解

2.1 目标: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方山子的故事情节,把握主题和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2.2 方法:老师带领学生逐段解读课文,分析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引导学生思考主题和寓意。

2.3 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方山子的性格特点和故事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教案设计三:课文赏析

3.1 目标:通过赏析课文语言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方法:老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结构布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3.3 活动:学生分组赏析课文片段,探讨诗意表达和意象运用,然后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教案设计四:拓展延伸

4.1 目标:通过延伸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思维深度。

4.2 方法:老师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研究文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山子传》的意义和现实启示。

4.3 活动: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和讨论,撰写读后感或研究报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方山子传》这一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高二语文《方山子传》教案设计 篇二

教案设计一:情感体验

1.1 目标:通过情感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情感体验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内心世界,增强对作品的共鸣和理解。

1.2 方法: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感演绎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方山子的遭遇和心情。

1.3 活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演绎,展示方山子的内心挣扎和选择,然后进行反思和讨论,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案设计二:文学评价

2.1 目标:通过文学评价活动,引导学生评价《方山子传》的艺术成就和价值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2.2 方法: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评论活动,让学生分析作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特点,评价作者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力。

2.3 活动:学生撰写作文或评论,表达对《方山子传》的评价和看法,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学习他人的见解和观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设计三:实践探究

3.1 目标: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山子传》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启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3.2 方法: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实践活动,探讨现实中的方山子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之道。

3.3 活动: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和研究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意识。

教案设计四:艺术创作

4.1 目标:通过艺术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文学表达方式,创作与《方山子传》相关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素养。

4.2 方法: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艺术表现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与课文相关的作品。

4.3 活动: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展示自己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感受,加深对《方山子传》这一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高二语文《方山子传》教案设计 篇三

高二语文《方山子传》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语文《方山子传》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

  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

  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这个陈慥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他。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见”通“现”。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

  2、古今异义词: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

  3、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4、特殊句式: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内容解析】

  1、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2、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作业布置:预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高二语文《方山子传》教案设计【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