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的实践与反思【精简3篇】

时间:2017-02-08 06:41: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网络教研的实践与反思 篇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研究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网络教研是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的过程,通过在线交流、资源共享和协作合作,促进教师间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网络教研的实践中,教师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心得、展示教学成果,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实现跨地域、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网络教研,教师们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吸收他人的创新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网络教研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师徒关系和同事间的合作氛围,共同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在网络教研的实践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网络教研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包括网络设备、网络带宽、教学平台等,这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次,网络教研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和信息化能力,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研究和交流。另外,网络教研也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研究方式,既有着许多优势和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教研的支持和推广,培养教师的网络素养和信息化能力,搭建更加完善的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网络教研的实践与反思 篇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研究方式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网络教研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交流平台,还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网络教研的实践中,教师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展示教学成果,促进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网络教研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地域限制,实现教师间的跨学科、跨地域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通过网络教研,教师们可以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然而,网络教研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网络教研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网络素养,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研究和交流。其次,网络教研需要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包括网络设备、网络带宽、教学平台等。另外,网络教研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研效果。

综上所述,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研究方式,既有着许多优势和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动网络教研的发展,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和信息化能力,搭建更加完善的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网络教研的实践与反思 篇三

网络教研的实践与反思范文

  网络教研不是网站与教研的简单相加。而是互联网对教研的全面服务和深刻改造。网络教研需要硬件条件、新的教研方式,学会网络技术,而比这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观念、状态和结构的改变。

  1、比硬件更重要的是观念。

  网络教研是有上网电脑就可以做的事情。相当多的学校已经没有问题。比硬件更重要更困难的是观念的转变。实践使我们认识,下列观念对于网络教研的开展至关重要。

  资源观念。需要认识教师资源、时间资源、对称性教学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如何获得和用好这些资源,上网是第一选择。对网络教研就舍得投入,放开使用。实践证明,认识对头了,网络教研在贫困地区和学校同样可以搞起来了。

  教研观念。网络教研,是对日常教研的包含、放大和创新改造。是加速教研走向校本的途径。这不是两件事,是一件事。不能按两件事思维和工作模式去做。教研室主流或常规教研应该是与主流的常规的教学同步跟进的教研。看来只有在网络条件下才可能实现。网站归网站,教研归教研,两张皮,不是网络教研,也不是我们追求的常规教研。

  合作观。合作高于竞争,共享集体智慧,是互联网的精神和优势。互联网上的竞争不是各自拥有的力量或资源的竞争,而是各自运用力量或资源方式的竞争;不是相互争利的画地为牢的排他性竞争,而是充分让利的同呼吸共命运的联手合作竞争。在我省网络教研小学比初中好,初中比高中好,为什么?高中校资源相互封锁。一张卷子,一点资料,总以为有奇货可居。不拆除区域、校际壁垒,网络教研之路很难延伸。

  服务观。教研就是服务,为师生、为教学服务。所谓教研重心下移,不是指向活动时空,而是指向实践目标,指向民主、平等、服务。网络教研,是利用互联网为师生服务,专家教师都是教研活动平等的参与者,是实践问题的探索者。我们上博客,做教研,是因为对网络的主动参与是博客的特征。教师成为主体,人人参与体验,共建共享,网络教研才有源头活水,才能长盛不衰。

  共建观。共建才体现主体,参与才获得提高。网络教研仅仅被看成上网找找资源,发发文章是不够的。借用一个比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网站授人以渔,并授人于渔场。每个人要参与,去体验去感悟。这是博客的优势。教师反思要从多角度获得帮助,同时在帮助别人多角度反思中自己跟进获得提高。

  2、比方法更重要的是状态;

  新的技术要有新的方法。但网络教研的实践使我们感到,比方法更重要更难解决的是状态。象学习和对待其它新生事物一样,推进网络教研,首先要愿意去做,敢于尝试,方法总是可以创造出来。我省网络教研目前情况是,有些重点中学不如一般中学,乡村比城市做得更好。很显然,这不是方法的差距,而是状态的差距。对于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人,对一个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人,对什么教研都是无动于衷的。网络教研在我省若干条件较差的学校能做到的,城市不能说做不到。城市学校做不到,不是网络教研本身问题,恰恰是精神状态问题。

  3、比技术更重要的是结构。

  网络教研较之传统教研在系统性、技术性、预见性、协调性、合作性、互动性、反馈性都加强了,教学教研有了网络这个技术中介后,各方面关系结构,活动结构都发生变化,因此,网络教研需要对教研的组织、网络、计划、内容、活动和评价等方面的结构进行调整,以形成数字化教研配套体系。

  (1)组织结构;我省教研组织结构,以省教研院牵头建立区域学科教研中心组。高中由省中心组覆盖全省;义务教育以省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市县学区建立中心组的以点带面的网络教研的组织推进结构。

  (2)网站结构;依托由专业网站、区域教研和成长博客组成的CERSP平台,采取同步互动的博客结构建立全省区域教研网络。每一个合作区域、或每一个合作项目,都可作为一个群组。

  群组有共同的'话题,其资源和交流又不局限在群组狭隘的范围内。能够充分的包容和共建共享。现在全省,是以教研培训院为一个大群组,面向全省。这个群组一直延伸到市县、学区、学校和科组与专题。一直到个人的博客。形成一个既有统一互助,又有个性特色的群组。每个地方、学校和教师既有专门的空间讨论自己的问题,又能非常方便及时地了解这以外的教研情况。参与到整体教研中来,获得区域之外,区域之上的专业支持。

  (3)计划结构。博客介入教研,教研计划从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及其制订计划的流程都发生了变化。

  从以往先定活动后订计划,到先有教研任务计划再定教研活动;

  从以往一个文本计划,到任务内容、活动项目与网络支持相配套的计划;

  从以往计划由单科决定和执行到需要各方面整合制订与协调执行;

  从以往单一活动式内容结构到网络服务式内容结构计划。网络栏目是教研活动的载体,依教研需要而定,栏目内容反映和服务于教研活动需要。

  (4)活动结构。基于网络介入教学过程的教研,不再是为活动而活动,要带动活动前后的校本教研和方便全员参与。要改变“蛙跳式”活动安排,增加网络支持内容和优化持续教研流程。下面是技术课程与教学同步的网络教研流程:

  研教流程:

  模块集中规划——分工备课 ——上课听课—— 讨论问题———总结评比

  网站支持:

  模块资源共 备课资源 案例/听课/反思 每月在线话题 网上评比整理

  建计划上网 上网共享 网上互动交流 博客及时交流 完成专题成果

  (5)评价结构:网络教研使教研工作评价走向全面、全程、开放和建构。

  一是评价指标系统化。从目标任务定位到重点工作安排,从解决问题的过程到成果项目的评价。比如,技术课程要解决教学同步指导和资源服务同时,组织教师在工作状态下研究,重点工作和成果体现在:

  第1、同步教学资源质量和时效;

  第2、教学问题的收集与解决;

  第3、教师参与教研的数量和程度;

  第4、本学期模块教学全套教学资源的整理。

  第5、通用技术课的案例积累和优秀教师成长。

  第6、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完善意见;

  第7、教师队伍建设及政策方案咨询等。评价要围绕上述工作设定目标,提供经费,实施评价。

  二是评价过程工作化。网络教研使教研评价与教研工作过程合一。工作完成了,评价的内容在网络上都有了。

  三是评价手段网络化:过程、成果网络记录呈现,用网络开放评比,在网上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

网络教研的实践与反思【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