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优秀4篇】

时间:2011-04-07 04:42: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存在一些困难和误解,因此我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优化。首先,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故事情境法、物品分组法等,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理解乘法的概念。其次,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乘法的应用场景,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模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助合作,促进他们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通过这些优化和改进,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不仅对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能够灵活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上,他们展示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让整个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和融洽。而我作为教师也收获颇丰,看到学生取得进步的喜悦让我感到满足和自豪。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乘法时最大的困难在于理解乘法的本质和运算规则。因此,我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调整教学策略。首先,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乘法的实际意义出发,让他们通过实物模型和生活场景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帮助他们建立起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的逻辑框架。其次,我引入了游戏化教学的元素,比如乘法口诀歌、乘法闯关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乘法的要点和技巧。最后,我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让他们通过解决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式提高乘法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这些调整和改进,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他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还能够灵活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展现出了较强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在课堂上,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也更加紧密和融洽,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活力和温馨。而我作为教师也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快乐和成就感,看到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不断进步,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欣慰。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意识到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灵活性,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继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不断进步。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篇三

  【设计理念】

  本课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目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符号产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引出乘法运算,在理解与运用符号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符号的简洁性、抽象性与统一性,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1—3。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具体情境为背景,生成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从而引出乘法运算;其次是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预设的学习路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沿着“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及区别,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观察、分类、尝试、抽象等数学活动,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中发现问题

  1、生成算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列算式。

  2、观察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分类中提出问题

  1、算式分类:让学生将算式按照加数是否相同进行分类。

  2、提出问题,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以明快而简洁的节奏点明学习任务,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通过分类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三、尝试中分析问题

  1、尝试创造。

  出示情境:怎样准确而快速地表示出“20个3相加”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尝试用符号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2、有序展示。

  预设方法一:3+3+3+、、、、、、3

  预设方法二:20个3相加

  预设方法三:20×3

  四、抽象中解决问题

  1、方法比较: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

  2、符号统一:通过观察与比较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统一的必要性。

  3、强化抽象:让写出“20×3”的'学生阐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课题:在解决加数相同的加法计算时,咱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课题)

  5、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本课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再创造,努力让学生经历“×”这一符号产生的过程,体验符号的意义与价值,感悟符号表达的简洁性与统一性,进而发展符号意识。】

  五、沟通中整体建构

  1、看图写出算式。

  2、看图提出问题。

  3、看式想象图形。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数学模型”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

  六、总结中拓展延伸

  1、总结:今天这节课咱们只是初步地认识了“乘法”这个新朋友,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和它成为亲密的好朋友。

  2、延伸。

  板书设计:

  乘法

  6+6=122×6=122个6相加8+8+8+8=324×8=324个8相加×3=6020个3相加20

  【设计思路】

  一、关注设计的理念,引领教学的思路。

  在课标2011年版倡导“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本课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首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乘法的需求。而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认识乘法的产生的必要性,进而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与应用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二、关注学生的学情,把准教学的起点。

  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状况,才能沟通教与学的联系,明白教师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

  1。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三种版本教材分别创设了不同主题情境图

  我们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学情境图虽不同,但设计意图一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学习新知的动力。这就说明本课学习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这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设计贴近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低年级的学生架设生活与乘法学习的桥梁,进而认识乘法。

  2。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师认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正如课标中指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是“拍板者”。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调整中帮助其完成正确的认识。

  三、关注经验的积累,沟通数学的“形与式”。

  提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大的创新之一。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数学内涵和数学目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本课的教学中,师生一起经历了“看图列算式”“创造算式”“看算式写算式”“看

  算式想像生活情境”等数学味十足的活动,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数学模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更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同时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断积累着各样的“经验”,有活动当时的经验,还有延时反思的经验,有学生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也有受别人启发得出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断地转化和建构为属于学生本人的东西,从中获得并积累可贵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关注思想的感悟,传递教学的力量。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数学课程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是绝不仅仅以教会数学知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据此,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其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数学模型,初步感悟数学建模的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引导学生将加数相同的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思想。而贯穿本课始终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形与式的对应、比较与分类,“以形助数”!让学生对乘法学习达到理解的目标层次。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语)。也许每一位数学教师对“一堂数学课对于学生的数学发展有多大的力量起多大的作用”都不应当忽视,因为,不就是这一堂又一堂的数学课汇成学生整体的数学教育的吗?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在设计时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之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成功之处: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摆2个三角形。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个一个的摆,而且他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学生就用原有的知识用加法来算3+3=6根。然后又提问:现在要你们摆9个三角形,也让学生去算,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琐。这时候抓住机会引出乘法的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如果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的道理。

  存在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挑战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只有少数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来作为普遍要求,而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优秀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