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精选6篇】

时间:2019-08-02 04:12: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现代散文 篇一

追寻内心的声音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时常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很少有机会去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然而,内心的声音却是我们最真实、最纯粹的存在。正如一首古老的诗歌所言:“世界在喧嚣,而我在寂静。”只有在寂静中,我们才能够聆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找到自己的方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声音,它可能是温柔的,也可能是坚定的,有时甚至是不安的。无论是忙碌的工作还是纷繁的生活,我们都需要停下来,倾听这个声音。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什么是我们真正珍视的。它会指引我们走向自己想要的未来,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然而,聆听内心的声音并不容易。因为外界的杂音太多,我们往往被琐碎的事物所困扰,无法专注于内心的声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学会放慢脚步,停下来,去思考,去感受。或许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或许在一个清晨的日出,或许在一个孤独的时刻,我们会听到内心那个微弱却坚定的声音。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内心的声音。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只有在内心的声音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真实,找到自己的方向。让我们停下来,聆听内心的声音,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

现代散文 篇二

城市的孤独

城市,是现代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人们聚集的地方,却也是孤独的温床。在这个拥挤而忙碌的城市中,我们往往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在人群中,我们可能会感到更加孤独,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无法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城市的孤独,来源于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个匆匆忙忙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是匆匆擦肩而过,很少有机会真正交流。我们可能和同事共事多年,却对对方一无所知;我们可能和邻居住在同一栋楼里,却很少交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感到孤独,感到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存在。

城市的孤独,也来源于我们与自己之间的距离。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我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忽略了自己的情感反应。我们可能整天忙碌于工作,却忽略了自己的疲惫和压力;我们可能整夜翻来覆去,却忽略了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同样容易感到孤独,感到自己与自己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城市的孤独,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我们需要学会与他人更多地交流,学会与自己更多地沟通,才能够减少这种孤独的感受。让我们在这个城市中,找到那份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和安宁,让孤独不再是我们生活中的主旋律。

现代散文 篇三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着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

  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坛,林清玄这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台湾最为多产而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他说,小时候母亲曾告诫他,写东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

  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辛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该从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则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他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实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现代散文 篇四

  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现代散文 篇五

  说起散文,我们并不陌生,从晚清时期的散文到现代散文她也有很悠久的历史了。个人认为从古至今,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作者独有的风格和独到的思想。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有的文风。说起文风,我们也不难想到现代散文的文坛风气与写作手法。

  第一.不能规范的写文章。首先文体不清,文不对题、篇幅过长、主题不清晰、层次混乱、语言不标准与语义混乱这是第一大弊端。对于文体要展示清晰的题材给读者,不是胡乱的写,议论文没有清晰的表述论点,抒情文没有情感的恰到好处,写景物写不到精髓,写情感虚假不真实。使文章变形丧失了文字的本来美感。试想画画四不像,没有人欣赏,写文章不伦不类也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文章题目是关键的一个点。

  所写的题目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仍创造用题目吸引读者的阅读的直觉概念。篇幅过长,试想一篇文章达不到简洁,易懂,繁琐的如同裹脚布一样长,就会大大的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怎么可以有耐心读接下来的内容。主题模糊,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明确,层次不分明会误导读者的感官意识,不会正确的清晰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一篇文章即不能太模糊也不能太直白。让读者去猜你的意图,从而写作出篇篇泛滥无味的文章。降低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字的价值。试问一篇作品自己写的都不知所云,那怎么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和产生共鸣呢?有些作品不能准确的用标准的书面语言来抒写,口语太多,句与句的连接和语法存在错误,而导致文章的阅读失去了完整和艺术的美感。

  试想如果一篇文章多是看不懂的方言和错误的语法,那是否可有阅读价值和体现其流传价值呢?没有简洁流畅的篇幅,而是废话连篇,一句话可以表达的事情,经常用重叠重复的语句去啰嗦,而把干净的文字污染。实际正常的人去阅读你的文章,会喜欢干净的字面而不是陈年老调,反复的表达,而使读者产生心理厌烦。

  第二。空洞无物,华而不实、无病呻吟、靠堆砌文字来创造意境,给文字穿上华丽的外衣。我们知道写作是真实的,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可往往写者在书写时虽投入了自己的情感,但是却缺乏了文章的现实意义。没有文章该有的内涵和深远意义,从而缺失了用真实、朴实、简洁的文字常识和基本概念。使读者阅读后审美疲劳。借用、模仿、抄袭剽窃成风是一贯的作法。

  文章引用太多会没有自己的思想,凌乱。模仿别人的手法,看见别人怎么写,自己就怎么样,实际那是误区,端正不了自己的写作态度没有尊重读者的感受。抄袭剽窃别人的作品归为己有,忽视了自己写文的目的,丧失了文章和文人最起码的操守。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有的文章大多没有自己的独有风格,看见伤感的文章有市场,就篇篇伤感。试问作者,生活就没有阳光和好的一面吗?文字传递的都是那些对现实负面的影响,何谈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第三,缺少思想无灵魂,没有深意,无普世价值观。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播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可以传递一个人的思想和体现其价值,可现代散文的写作者大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和出名,忽视了要用其思想给予人们顿悟的普世价值,使现代散文走近了误区。缺去了完整的灵魂。

  现代散文存在着许多的弊端,由于大多写者没有端正的态度与正规写文的写作初衷,使散文没有了应该具备的传播力量,失去了文字原本的纯真。和古时散文比较大相径庭,缺乏了忧国忧民与写意现实的真正意义。个人认为现代散文应具备独有的风格,文字简洁,语意流畅,意境深远以及充满艺术之美感。

  她不仅要做一种传播文化的题材,也应要有普世价值的特有的功能。一篇好的散文,不但要主题明了,结构分明,不但要情景交融,还要有其作者独到的见解与深入的内涵,对社会有益。假如说现代散文的文风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可对于其价值真的不可预测。她暴露着诸多的弊端,但是是可以避免的。我认为要正确的,规范的写散文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你是否用一颗求知的心去认真对待和把握。奉劝笔者落笔之前请三思,你的敷衍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文字还有读者的心。

现代散文 篇六

  对桃花,我是有特殊的感情的。年少时,父亲曾种植过一片桃林,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又恢复为种普通的五谷杂粮,可心中对桃林的情感却一直未曾走远。因此,当看到张华老师的《风过桃林》,心中竟有一种是曾相识的感觉。

  一首好的诗歌是不能用来分析的,而只能用心去真切的体会。品读张华老师的诗歌,享受她如风般轻柔的浅斟低唱。惊叹在如今纷繁浮躁的尘世角落,诗人的精神世界里,还有这样一个不被浸染的世外桃源,以诗为伴,过纯粹的内心生活,来抒发自己如诗的情怀。

  象诗人描写的一样,也曾常常《独坐桃林》,想:“黛玉会不会来/为红消香殉的桃花/收艳骨/”,于是,“呆着呆着/天就黑了”看是漫不经心的勾勒渲染,竟直抵人的内心,让人不由得和诗人一起说“桃花真好”。

  《在水之湄》中:“河边/谁家女子/将昨晚的一首诗撕碎;/样子很美,很痛/象晴雯撕扇;/诗的残骸握在手中/是微凉的花瓣”唯美的让人不敢呼吸,思绪也“被水带远”。

  《与秋天有关》的组诗中,当读到“咕咚一声/怀中掉下一个词——/孤独”,以及“不小心/踩在一片落叶上/它尖叫着喊疼”的时候,简直让我惊大了嘴巴,如此奇特的想象,也只有张华老师这样的情怀才能把握吧。

  《小别洛阳》中,”我把时间/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然后/一小段一小段的过/当最后一小段时间过完/我就到家了”浑然天成的语句,让人怀疑,思念也可以这般有意境。正如《致翠竹庐主》中的描写,读牧童的《亲情如树》一章,让人感觉“周围的空气/连同所有的事物/突然/变得纯粹”

  《爱若琴弦》一章,如童话,如梦,甚至让我们与诗人一起“只想躲进小小的水晶宫/与世界绝缘”。

  最难得的是《谷香小语》一章,笼中鸟、猫、甲壳虫、诗香校园等等一切的一切,奏响着《生活的短曲》。突然,眼前一亮,《卖菜的老妇人》“瘦弱的背影/是一幅画/三轮车上/一麻袋一麻袋的蔬菜/不言不语”,《清晨,在菜市场》“那个满脸汗水的妇女/动粗,还骂了人/请不要鄙视/不要嘲笑/即使你的眼睛你的耳朵受了委屈/你也必须用足够的宽容与理解/原谅他们”以及《卖瓜人》“头枕车厢,脚蹬扶手/用身体搭起一道怪异的桥”,诗人的笔锋一转,关注苍生。原以为张华老师的世界只有鸟语花香,轻风晓月,她在自己特有的纯净、朴素的诗意世界里,却也不忘诗人的责任与担当啊!

  是的,诗人“你站在理想与现实的临界点/把目光深邃成一道x光/生活这张纸太薄/你一凝视/便被轻轻穿透”张华老师的诗真是听话呵“那些词语/静静地守候在哪儿/轻轻的一声召唤/就蹦跳着来到眼前”

  正如诗人所说:“没有什么能像诗这样与我贴心贴肺的,有些感受是不能向人诉说也无法诉说的,但诗可以。诗,是我精神的一个泉眼。面对它,你可以敞开心扉,想笑就笑,想哭就哭,随心随性。在诗里,心是自由的,诗是知己,永远不会背叛你。”因此,诗人随心所欲地扑捉那些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稍纵即逝的一个闪念,有所顿悟,随即成诗,不耗时也不费力。

  岁月静好,在冬日的阳光下,细心地捧一本诗集,听风经过心上的桃林,在如歌的行板中,体味亲情如树、爱若琴弦;在诗意的谷香小语中,且听风吟。让我们和诗人一起从心灵出发,去寻找风的方向……

现代散文【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