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愁悲。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

    译文及注释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
    过去那些离乡求仕的人,他们也时常怀念自己的家乡,但是,他们最终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后辞官荣归故里。
    昔人怀井邑(yì),为有挂冠期。
    郡楼:指滑州城楼。赞皇山:山名,在今河北省西南。井邑:乡邑,故里。挂冠:谓辞官。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
    叹息自己的仕宦未遇,以致虽然暂得返乡,却不能久留,还要为仕途而继续奔逐。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gěng)移。
    泛梗:漂浮的桃梗。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愁悲。
    我年来多病,常常产生思乡之情;鬓发发白,但未曾建功立业,愈发感到失意。
    越吟因病感,潘鬓(bìn)入愁悲。
    越吟:春秋越国人庄舄在楚国做官,不忘故国,病中吟越歌以寄乡思。后用喻思乡之情。潘鬓:西晋诗人潘岳,三十二岁鬓发就开始斑白,作《秋兴赋》以感怀。见《秋兴赋》序。后以指中年鬓发初白。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
    马上又要离开故乡,这一去归乡无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壮志实现,功成名就。
    北指邯(hán)(dān)道,应无归去期。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从滑州(今河南滑县)归故乡赞皇,经过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言归乡无期。


    赏析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诗的前四句用对比的手法,抒写自己飘泊宦游,功业未就的悲叹。“挂冠”,本指指辞官,但这里的挂冠当指致仕返乡,此据上下诗意可知。后二句笔锋一转,感叹自己的仕宦未遇。诗人以飞转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树梗自喻,抒写飘泊之感,十分形象。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愁悲。”这两句诗用了两个典故:“越吟”“潘鬓”来说明自己年来多病,经常引起思乡之情;鬓发早斑,功业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叹。“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邯郸,战国时为赵国都城,而李德裕的家乡赵郡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郡地,诗中即以邯郸道代指通向家乡赵郡的道路。从“应无归去期”这句看,作者当是马上又要离开家乡,而且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日能够壮志实现,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这首诗在写法上独具特色。开头二句为立论的大前提,作者认为思乡之情,人皆有之。但历观古志士仁人的挂冠归乡,都是在功业成就之后。从而领起以下六句,反衬自己长期宦游各地不得返乡;今虽暂得归乡,而因职事在身,功业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荣归故里的遭际,内在逻辑十分严谨。通读全诗,虽多飘泊失意之叹,但仍然不乏对仕途的热切追求,表现出不做出一番事业就不返乡的进取精神。

    参考资料: 1、陈增杰编著.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4:第7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