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朝烟 一作: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参考资料: 1、丁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40 2、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 3、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142 4、邓安生.《王维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2 5、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2
  • 译文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注释
    宿雨:昨夜下的雨。
    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家童:童仆。
    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犹眠:还在睡眠。

    参考资料: 1、丁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40 2、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 3、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142 4、邓安生.《王维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2 5、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2
  •   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与孟浩然的五绝《春晓》相似。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参考资料: 1、刘学锴.《唐代绝句赏析续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30-32
  •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此诗是其中一首。此诗是王维后期的作品。王维后期的诗,主要写隐居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

    参考资料: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72-174
唐代的其他诗人
  • 司马退之 玄宗开元间道士。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三。目前有记载的诗词在《全唐诗》中存在一首。
  • 王邵 王劭,生卒年不详,隋代并州晋阳(今太原南郊)人。史载,他自幼喜沉默,寡言语,酷爱读书。少年时代即以博闻强记知名。北齐时尚书仆射魏收辟与祖孝徵、阳休之等成名学士、官吏,经常在一起论古道今,有所遗忘,或是模糊之处,便向王邵询问出处。王劭每问必答,毫不匆忙。查出对照,半点不差。
  • 于志宁 于志宁(588年-665年),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于志宁原为隋朝冠氏县长,后投奔唐朝,担任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从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后任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教导太子李承乾。他多次进谏,但李承乾不听,终至被废。唐高宗继位后,于志宁升任侍中,又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燕国公。他在唐高宗废后之事中,没有表明立场,因而得罪武则天,被贬为荣州刺史,并以华州刺史之职致仕。665年(麟德二年),于志宁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定。
  • 希道 希道,宪宗元和以后道者。在燕中遇王睿患疹积年,乃授以丹诀及歌,制丹饵之,不久即瘳。事迹见《神仙感遇传》卷一。《全唐诗》录存其诗2首。
  • 袁郊 字之仪,朗山人,滋之子也。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诗四首,皆为咏物诗,但其写法与同样以写咏物诗著称的罗隐有所不同,后者多直接从所咏物本身出发,结合一些有关的俗谚常理,反用其义,以达到引人深思的效果;而之仪的诗多结合神话历史故事,挖掘新意,给人以悠远奇幻的感觉。唐陈郡汝南(今属河南)人,一作蔡州朗山(今河南确山)人,字之乾,一作之仪。咸通中,官祠部郎中,又曾为虢州刺史。昭宗时为翰林学士。与温庭筠友善。作有传奇小说《甘泽谣》一卷,其中《红线》一篇最为著名。
  • 徐侃 徐侃,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唐代诗人。《全唐诗》存其诗一首。与同乡安凤友善,都有才学。本约同赴长安,临行时,徐侃因母老不忍离。安凤在长安十年,不达,耻而不归。忽逢徐侃,共叙阔别,话乡里之事,同寓旅舍数日。徐侃将归,留诗为别,安凤亦以诗答。次年春,安凤以书寄寿春。徐侃母得书,云徐侃卒已三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