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天边行
  •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参考资料: 1、王新龙.杜甫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08月:第174页 2、吴庚舜.杜甫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05月:第95页
  • 译文
    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人声痛哭。
    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
    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鹜后面飞着鸿鹄。
    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海杳无。

    注释
    杜诗往往以篇首二字为题,此亦一例。
    天边老人:诗人自谓。
    大江,嘉陵江。声泪俱下曰哭。
    陇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辖地为今甘肃陇山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指广德元年(763)七月吐蕃入侵,尽取河西、陇右之地。
    河源:在青海省境内。
    胡骑:指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
    秃鹜,一种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开翅膀有五六尺。
    九度:多次。九,极言其多。洛阳,故里所在。
    十年: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至今已十年。
    骨肉:这里指兄弟。

    参考资料: 1、王新龙.杜甫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08月:第174页 2、吴庚舜.杜甫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05月:第95页
  •   此诗当作于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当时杜甫复自梓州来阆州,拟由嘉陵江入长江出峡。此诗为杜甫重到阆州时作。当时吐蕃犯境,陇右失守,被战争波及的民众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年逾五旬的诗人在感慨自己回天乏力之余,亦唯有临江而泣矣。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99-200页
  •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这两句是抒情式描写,漂泊天涯、饱受艰辛的诗人,面对浩荡的大江,想起过去的种种,那种突然涌上心头的辛酸、悲苦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声泪俱下。天边老人,杜甫自谓。大江,指嘉陵江。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这两句说的是引发诗人临江哭泣的原因,一是有家不能归,一是国家正在遭受外族的入侵,山河破碎。陇右,指陇右道,属于唐代十道之一。包括今天甘肃陇山以西,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及青海东北部的地区。河源,在今天青海省境。763年七月,吐蕃攻占河西、陇右这些地方,十二月陷落松、维、保三州,以及云山、新筑二城。这就是这两句所咏的史事。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这两句写临江所见到的景物,波浪滔天,狂风撼动巨树,鸿鹊飞在了秃鹜的后面。这两句是即景寓情。上句写到了世乱的景象,下旬就感慨自己不能够奋翅急飞,因为前面有“秃鹜”。秃鹜,水鸟,一种比较凶猛的动物。后鸿鹄,指后飞的鸿鹄,“飞”字从上文而省,句法与“东飞驾鹅后鹜鸽”(《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同。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最后这两句也是说哭泣的原因,多次给在洛阳的家人写信,却没有收到回信,没有亲人的消息,分外的担忧。骨肉,这里指兄弟。九度,指九次。这里极力说其多,不一定是确数。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99-200页 2、杜甫.杜甫诗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5年:第174-175页
唐代的其他诗人
  • 赵徵明 赵徵明,唐代诗人,天水人。《全唐诗》作“赵徵明”,存诗三首。工书,窦臮《述书赋》称之。诗三首,皆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佳作。《回军跛者》写一个回乡的跛脚老军,拄着“一枝假枯木”,步履维艰,“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当年去边城时能日行百里,现在退役还乡整整一个月才行短短一程),时刻担心自己会倒在路旁,“掩弃狐兔茔”,“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唯一的心愿是能赶回家乡,立刻死掉),此情此景真令人痛断肝肠,其艺术感染力与三国时王粲著名的《七哀诗》相仿佛。后两首分别写死别、生离,亦皆写得悲气弥天,读之泪泫,足见徵明铺
  • 李清 唐天宝十二载(753)进士李清。善真、行书。
  • 裴諴 裴諴,唐朝诗人,闻喜人,晋公度之从子,官历职方郎中、太子中允。诗五首。
  • 聂夷中 聂夷中[唐](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字坦之,唐末诗人,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
  • 裴淑 裴淑,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继妻。约生活于唐顺宗永贞至文宗太和(805~835)年间。字柔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出身士族,有才思,工于诗。稹官迁会稽(今浙江省绍兴),赋诗相慰淑《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上越州。兴庆首行千命妇,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后迁长安再调武昌,淑难同往,稹又赋诗,诗云:“穷冬到乡国,正岁别京华。自恨风尘眼,常看远地花。碧幢还照曜,红粉莫咨嗟。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淑亦作诗答之。
  • 郭密之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高适北游蓟门,曾拜访王昌龄、郭密之,留诗去。天宝八年(749)任诸暨令,建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2000余顷,便利百姓。事迹见阮元《两浙金石志》卷二。郭诗刻在浙江青田县石门洞磨崖上,其诗“古淡近选体”(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五)。《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收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