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
    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
    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
    维尔之昆二十馀,年来持镜颇有须。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参考资料: 1、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75-278 2、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7-130 3、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5-108
  • 译文
    在洛阳郊外送别小弟,却没有俎豆陈列,惭愧啊,乘着瘦骨嶙峋的老马。
    当小弟经过庐山的香炉峰时,你孤单的身影,将会落到鄱阳湖水面之下。
    你一路前行,长船倚云而停泊在石镜峰,在秋凉之夜四顾凄迷,倍感孤寂。
    你值此情境,怎么可能不引起思乡的情绪,而又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

    小弟上马将远行,送别在柳下,官街上的槐叶才如兔眼儿大。
    想的是借千里送别去谋生,换取升斗之粮糊口养家。
    彼此像南北流走互不相见的浮云,心头和全身却像挂着线儿相牵引。
    茅屋前树影转动,月光满床难入睡,为小弟担忧,梦见江西饥民乱纷纷。
    你长兄我今年已经二十岁挂零,近来持镜自照,只见脸上胡须生。
    离家三年仍是这般清苦贫穷,谋职于京都,到头来一事无成。
    村边荒沟里积着死水,寒光如刀,庭院南头那棵老柳已生出蛀虫。
    远在江边异乡的小弟真叫人怜念,郊野晚风悲鸣,更增加牵挂之情。

    注释
    勉爱:勉励其自爱。小季:小弟。
    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此指饯行的菜肴。
    厩(jiù):马棚。
    小雁:喻季弟。炉峰:庐山香炉峰的省称。
    楚水:古楚地的江河湖泽。此处指鄱阳湖。
    呜哑:悲叹。
    官槐:长安官街,夹道植槐柳。兔目:《续博物志》:“槐叶之生,入春季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 ,更旬而始规,三旬而叶成。”
    “欲将”二句:言千里以身事人,不过为斗粟也。持我,一作“持此”。
    南云北云:谓二人一南一北也。
    灵台经络:犹心中情绪也。灵台,心也,语出《庄子》。此句或谓兄弟一南一北,家母思儿也。
    下国:京师以外之地。
    昆:兄也。此长吉自谓,而与其季言之。
    索米:领取俸禄也。《东方朔传》:“无令但索长安米。”注云:“索,尽也。”
    拱柳:合抱之柳。蛴(qí)螬(cáo):《尔雅》云:“蛴螬有六名,在木中者,名蝤蛴。”《化书》云: “燥湿相育,不母而生蝤蛴。”
    幼客:游子年幼也。
    晚吹:晚之吹角。一说晚风。

    参考资料: 1、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75-278 2、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7-130 3、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5-108
  •   这组诗是李贺在洛阳送别去江西谋生的小弟时写的,当作于元和八年(813年)。李贺因病辞官,对原先生机窘绌的李家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李贺再次启程至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远他的弟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小季取道洛阳告别李贺,分手在即,李贺在郊野相送,于是有了这两首诗。

    参考资料: 1、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7-130
  •   第一首叙离别之感受。首二句极写自己之贫困与狼狈,在洛阳郊外作别,无俎豆陈列以相送,所乘之马既瘦又老,自感惭愧。后六句遥想小弟离别后的情景。先想象小弟过香炉峰时,身影落在鄱阳湖里,怀念小弟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其次想象小弟泊舟石镜峰的景况和心绪,长船倚云而停泊,四顾凄迷,又当石镜秋凉之夜,倍感孤寂。小弟值此情境,岂能不动乡情。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

      第二首言兄弟之情。此诗平仄交叉用韵,分成四段,结构齐整,层次井然。首四句写“别”,送别处的柳枝,挡住马头,道边的官槐发芽如兔目,此时此地将作千里之别,犹弟持此以易斗粟,也就是《左传》所谓“餬口四方”的意思。兄长无力维持家庭生计,弟弟年幼而远行谋生,真可悲伤,所以措辞很沉痛。次四句写“母心”,叙说老母思念、牵挂二子。二子一南一北,离家远行,故曰“脉断”。老母心里像悬挂着春线,牵挂两地。老母居室的树影,随月光转移,梦里见到江西的小儿。再次四句写“我”,兄长已经二十多岁,颇有髭须,辞家三年到京城任职,“索米王门”,却辞官而归,事业无成。最后四句写“忆”,承上文而来,既然一事无成,所以家庭冷落,荒沟积水,水光如刀,庭前老柳,已被蛀空。诗思又由眼前景转向远方“江干”,遥忆“江干幼客”小弟,年幼独自外出,令人忧虑挂念。这时忽然听到野外呼呼的风声,如人悲号,更令人感到无限悲伤。

      这两首诗集中地表现出李贺与其弟离别的悲伤以及兄弟之间真切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中唐时期农村经济的凋敝。全诗感情真挚,情趣深永。

    参考资料: 1、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75-278 2、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7-130
唐代的其他诗人
  • 郑愔 郑愔(?-710)唐诗人。字文靖,河北沧县(属沧州)人。卒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十七岁举进士。武后时,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张易之下台后,被贬为宣州司户。唐中宗时,任中书舍人,太常少卿,与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称“崔、冉、郑,辞书时政。”唐初流行《桑条歌》,其词有“桑条韦也”之句;明韦后妄图篡位,以《桑条歌》为其“受命”这证。愔迎合韦后之意,作《桑条乐词》十首进献,擢升史部侍郎。景龙三年(709)二月,升任宰相;六月,因贪赃贬为江州司马。翌年色结谯王李重福阴谋叛乱,预推重福为天子,愔自任右丞相不久
  •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 宗楚客 宗楚客(?-710年7月22日)唐代大臣,宰相,诗人。字叔敖,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人,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市)。工诗,《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皆为奉和应制、粉饰升平之作。其中《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等,词藻典丽,对仗精工,为旧时选家所称赏。传在《旧唐书》卷九十二、《新唐书》卷一○九,事又见新、旧《唐书·则天皇后纪》。
  • 裴说 裴说,桂州(今广西桂林)人。唐哀帝天祐三年(906)丙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五人。考官:吏部侍郎薛廷珪。裴说生于乱世,早年窘迫于乱离,奔走于道路。诗句"避乱一身多"引起众人共鸣。自幼勤奋攻读。曾任补阙、礼部员外郎,天祐四年(907),天下大乱,裴见升迁无望,即携眷南下,唐朝灭亡,全家于湖南石首一地约住半年,又因战火波及,再向家乡逃难,不久,于旅途中死去。裴说为诗讲究苦吟炼意,追求新奇,又工书法,以行草知名。
  • 李浩弼 李浩弼,蜀翰林学士。
  • 阎敬爱 一作阎敬受。生卒年不详。郡望荥阳(今属河南)。历官御史。曾作诗题濠州高塘馆。至德二载十一月自苏州别驾任睦州刺史。未几卒,刘长卿有祭文。事迹见《封氏闻见记》卷七、《南部新书》卷庚、《严州图经》卷一。《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