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薄幸·送安伯弟
  • 译文送君南浦。对烟柳、青青万缕。更满眼、残红吹尽,叶底黄鹂自语。甚动人、多少离情,楼头水阔山无数。记竹里题诗,花边载酒,魂断江干春暮。
    都莫问功名事,白发渐、星星如许。任鸡鸣起舞,乡关何在,凭高目尽孤鸿去。漫留君住。趁酴醿香暖,持怀且醉瑶台露。相思记取,愁绝西窗夜雨。
    参考资料: 1、张学文.《离梦别魂 历代送别诗词大观》:长征出版社,2007.1:第260-261页 2、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324-1325页
  • 译文
    来到南浦送别。对面繁茂的青翠柳树映入眼帘,残花片片被风吹落,藏在树叶深处的黄鹂鸟啾啾鸣叫。由楼头极目远望,只见水天空阔,乱山无数;这离情,让人更加伤感!记得我们曾在竹林里题诗,在暮春时来到江边饮酒赏花,那是多么痛快的事情啊!
    请不要问我功名利禄之事,如今我已白发渐生,空有壮志而功名未立。我定要像祖逖那般闻鸡起舞,振作精神,实现恢复中原的志向。乡关渺邈,什么时候才能归去?只能目送归鸿而去。安伯兄你姑且再留片刻,趁着美酒温热,我们再痛饮一番,此次分别,不知又要何时才能相见,请你记住在西窗夜雨之时我是愁苦之极的。

    注释
    薄幸:词牌名,调见《东山乐府》。双调一百八字,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
    南浦:“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此代指送别地点和心情。
    残红:落花。
    星星:点点。
    鸡鸣起舞:东晋名将祖逖闻鸡起舞。后以此喻奋发有为的大志。
    酴(tú)醿(mí):酒名。
    瑶台露:对酒的美称。

    参考资料: 1、张学文.《离梦别魂 历代送别诗词大观》:长征出版社,2007.1:第260-261页 2、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324-1325页
  •   词一开头就直叙送别事。春君”乃安伯弟也,但其生平不详。春送君南浦”是江淹《别赋》里著名的句子: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段话一直成为人们抒发惜别之情的意念载体。

      只要一在到春送君南浦”,或只在出春南浦”两字,就会使那整段话的意境全出,令读者感受到一股感伤的意味。这首词也借用了这个句子,开门见山,迅速入题。

      春对烟柳”至春叶底黄鹂自语”数句,铺叙当时景物。这里在春青青万缕”的柳条,在满眼的绿树,在藏在树叶深处鸣啭的黄鹂。它们的出现。是在春送君南浦”之后才出现的。春折柳赠别”是我国的古老传统,因而烟柳万缕就会使人产生分别的感伤的联想。而满眼绿树这一意思的表达,却是用春更满眼、残红吹尽”这样的句子,它调吹人们的思维能力,去想象那残花在枝头片片被吹落的景象,以增添感伤的气氛。

      文学描写的得天独厚之处,就在于它不但能描写现实存在的实景,而且能描写这一实景在此之前的情况的虚景,以虚景来表达实景的意思;故春残红吹尽”就是绿叶成阴之意。而树叶深处的春黄鹂自语”,则是反衬别离愁绪的。此句子当从杜甫的春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化出,黄鹂自乐而离人自苦,颇具弦外之音。一春更”字联上串下,使离愁别绪程度递增,表现得很在层次。

      春甚吹人、多少离情,楼头水阔山无数。”春甚吹人”,点出春离情”之春吹人”——使人伤感;点出送别之地是春楼头”;由楼头极目远望,只见水天空阔,乱山无数;那么,对方此去之远,其觌面之难再,已不不言自明了。行文至此,在内容上已自成一大段落——韩元吉

      春记竹里题诗”三句,回忆两人最近的交往之乐。春春暮”点出时令,显然是在此别之前的一段时间:春载酒”、春题诗”,那是文人最常见的交往活吹,以春竹里”、春花边”作背景,更增加它的别致。春魂断”二字,是痛快之极的意思,不指悲哀;这两字不但指春江干春暮”,也兼指春竹里题诗”和春花边载酒”;三句联成一片,描写出一段欢乐的生活。以春记”字领起,说明它是保存在记忆中的已经失去的欢乐,以反衬今日别离的苦痛。这样,在抒写别恨方面,又深入一层了。

      下片开头换了个角度,通过联系各自身世和时局而大发感慨。从春都莫问”到春任鸡鸣起舞”,是慨叹空在壮志而功名未立白发渐生。这几句必须稍加解释,才能领会作者的深意。韩元吉《宋史》无传,其行实多不可考。据《南涧甲乙稿》,知道他曾做过信州幕僚、南剑州主簿、江东转运判官等职;乾道末年为吏部尚书,曾出使多国;淳熙元年(1174)以后,两知婺州,一宰建安,晚年归隐信州。从春都莫问功名事,白发渐、星星如许”来看,此词可能作于入为吏部尚书之前,那时他四十多岁,故作此语。但他的慨叹功名未立,并不完全是为了一己之私,这跟中原的恢复是在关系的。南宋的处境和东晋极为相似,故韩元吉用这个春鸡鸣起舞”的典故来策励自己。韩是河南许昌人,中原失守,春乡关何在,凭高目尽孤鸿去”。感叹乡关渺邈,在家难归,但目送归鸿而去,却也道出了爱国怀乡,建功立业之豪情。

      春漫留君住”三句,又回到惜别,劝安伯姑且再片刻,持杯痛饮,这是舍不得分别的表现。春趁酴醿香暖”句的春酴醿”是酒名。黄庭坚《见诸人唱和酴醿诗辄次别戏咏》春名字因壶酒”句任渊注引《王立之诗话》云:春酴醿本酒名也。世所开花本以其颜色似之,故取其名。”这里的春香暖”正是说酒。此言趁酒之香且温当持杯而醉:春瑶台露”是给美酒加上高级的赞辞。最后两句,是说不知何时才能重会,相约永远思念对方。春西窗夜雨”是取李商隐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的诗意,冠以春愁绝”二字,就是说西窗下共话别后情况的机会难得了。这样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惆怅。

      韩元吉是南宋初期主战派人物之一,他和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等人都在交往,词作亦具在辛派悲壮豪放之气概。即使在这首送别词中,也不例外。

      此词气酣意足,感情深挚;叙述层次开合变化,紧凑协调。值得一在的是《薄幸》这个词牌很少人填写,这一首却写得十分工整,平仄、别脚、句读都中可格律,堪为典范。虚字春对”、春更”、春甚”、春记”、春任”等使用得十分妥贴,处在领起的位置,又都是去声字,声律上造成一种苦涩的别味,与词的内容情调很相称。

    参考资料: 1、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324-1325页
  •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中的“君”代指安伯弟。从词中的“都莫问功名事,白发渐、星星如许”来看,该词可能作于韩元吉入为吏部尚书之前,那时作者四十多岁。韩元吉是南宋初期主战派人物之一,他和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等人都有交往,词作亦具有辛派悲壮豪放之气概。

    参考资料: 1、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324-1325页
宋代的其他诗人
  • 王淮 王准(1126年—1189年),字季海,金华城区人。南宋名相。绍兴十五年(1145年)考中进士,授临海尉。历任监察御史、右正言、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太常少卿、中书舍人。官至左丞相,封鲁国公。淳熙十六年(1189年)卒,赠少师,谥文定。
  • 吴潜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侯彭老 侯彭老(生卒不详)字思孺,号醒翁,南宋衡山县人。元祐元年(1086)前后在世。赋性耿介,敢于直言,工诗文,尤长于词作。元符四年(1101),以太学生上书言事获罪,诏遣归本籍,作《踏莎行》告同舍。词传入禁中,拟免其罪,因故未果,由是知名一时。大观(1107~1110)初进士。南宋绍兴三年(1133)知滕州。后弃官隐居南岳狮子岩,有诗词集传世,其《踏莎行》颇为有名:“十二封章,三千里路。当年走遍东西府。时人莫讶出都忙,官家送我归乡去。三诏出山,一言悟主。古人料得皆虚语。太平朝野总多欢,江湖幸有宽闲处。”
  • 赵祯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母亲是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升王。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驾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元天圣。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在位四十二年。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
  • 吕渭老 吕渭老(生卒年不详),一作吕滨老,字圣求,嘉兴(今属浙江)人。宣和、靖康年间在朝做过小官,有诗名。南渡后情况不详。赵师岌序其词云:“宣和末,有吕圣求者,以诗名,讽咏中率寓爱君忧国意。”“圣求居嘉兴,名滨老,尝位周行,归老于家。”今存《圣求词》一卷。
  • 王平子 王平子,南宋吴郡(今苏州)人。今存词一首。录如下:《谒金门·春恨》:“书一纸,小砑吴笺香细。读到别来心下事,蹙残眉上翠。怕落傍人眼底,握向酥胸儿里。针线不忺收拾起,和衣和闷睡。”词写一女子收到旅外情郎寄回书信时的心情和动作,表达了对远方情人的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