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后催租行
  •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
    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
    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参考资料: 1、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5-01
  • 译文
    连绵的秋雨下个不停,老农眼看着荒芜的田地深深地叹息:那江水滚滚流过的地方,原来是岸边的高地。
    我替人干活仍然常常受冻挨饥,真的是没钱来交纳租米。
    自从近年来新官上任,把皇上免税的诏书再不一提,到处贴出了征租的通告,衙役们挨家挨户催逼。
    前年把卖衣服的钱全部上交,多病的身子虽然寒冷,可免去了被绑缚受欺。
    去年衣服已经卖完,只好含泪把大女儿嫁出,各分东西。
    今年二女已托人作媒,也将送出去换上微薄的钱米。
    明年不怕催租的上门,家中还有第三个女儿可以充抵!

    注释
    后催租行:范成大在写此诗前,已写有《催租行》。
    老父(fǔ):老翁、老农。
    高岸:防洪高堤。
    佣耕:做雇农,为他人耕种。
    抱长饥:经常遭受饥饿。
    的知:确知。
    无力:没有能力;无能为力。
    输:交纳。
    乡官:地方官。
    黄纸放尽白纸催:皇帝的诏书免除灾区的租税,地方官吏的命令仍旧紧催农民交纳。黄纸:豁免灾区租赋税的告示。白纸:地方官下令催收的公文。
    纳却:纳了租税。
    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
    聊:姑且,暂时。
    缚:绑缚,指被官府抓走。
    去年:刚过去的一年。
    到家口:轮到卖家中的人口。
    临岐:指在歧路上,引申为分别之处。“岐”通“歧”,岔道口。
    两分首:相互分离。意即大女儿已被迫嫁给他人。分首,作分离讲,“首”一作“手”。
    行媒:本指媒人介绍,这里是订婚之意。
    亦复驱将换升斗:也只好把她卖了换来少量粮食缴租。驱将,赶出去,这里指卖掉;将,助词。升斗,指很少的粮食。

    参考资料: 1、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5-01
  •   全诗是围绕着缴租展开的。

      诗的前四句,交代因遭灾而无力缴租。第一句说,秋雨淹田,颗粒无收;第二句写江洪泛滥,灾难深重重,难以恢复家园;第三句写不得不放弃家园,外出作佣,而佣耕又难以糊口。这样一层意思进逼一层意思,逼出了第四句;“的知无力输租米。”从上面陈述的诸般景况中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无力缴租。对这一事实的坚定叙述,为下面描写纳租者的痛苦,批判官府的横征暴敛创造了前提。天灾与人祸古来是不单行的,而且天灾之年更能见出封建统治者的惨无人道,诗歌的后十句就分两步具体描写了缴租者的悲惨遭遇和凄苦心情。第一步,卖衣完租;第二步,衣服已尽,卖及人口。在写第二步时,诗人并没有粘着于今年,而是从跟前即将被卖的二女儿,联想到去年被卖的大女儿,又推知明年的三女儿。这种连年卖衣卖口的现实,就是对封建剥削的有力揭露。从去年、今年、明年,大女儿、二女儿、三女儿的诉说顺序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诗人更深刻的言外之意。试想一下,明年卖了三女儿,后来呢?是否还有第四个女儿?诗歌戛然而止,留下一个顺势即可补足的想象空间,这里不难想象这位老农的悲惨结局。而这,也正是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命运。

      这首诗内容上的特点就在于揭露的深刻。诗人写出了封建剥削的残酷和农民生活的悲惨,还揭露了在征敛问题上“黄纸放尽白纸催”的丑恶现象,这种现象在宋代是普遍的。租税问题是中唐以来尤其是宋代农村题材诗歌的重要主题,但是,像范成大这样揭露得深刻的诗作不是很多,这是范成大这一类诗歌的思想价值所在。

      作为一篇揭露和讽谕的文字,诗人并没有像自居易新乐府“首章标目,卒章显志”那样直接点揭自己的观点,而是采用老农自我诉说的方式展开内容。诗人极力不露声色,在一种平静的、客观的叙述中表现沉痛的揭露。开头四句,用极平静而又是丝毫不容置疑的语气诉述一个确凿的事实,对事实的认定就是对官府的有力指责。第二三两层次更是如此,卖衣卖口的事实就是最深刻的批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平静的叙述中寄寓了反语的讥讽,诗人不渲染缴租的艰难,而是表现完租后的庆幸,把一个痛苦的经历以平静而略带庆幸的语气诉说出来,这是凄彻骨髓,痛入肺腑的表现。这种冷峻的嘲讽在更广泛的背景上揭露了官府催租的残暴。人们宁可忍饥挨冻,宁愿忍痛割爱,也不愿忍受催租的苦难,由此可以想知催租时的种种暴力和农民的诸般惨状。这种把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寓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方法使批判具有更沉重的力量,反映了诗人严峻的批判态度。

      诗中的叙述语言比较平实朴素,但也时见细致之处。如“病骨虽寒聊免缚”,不经意中交代了老农的疾病。大女、二女同是被卖,写来情况也见不同。虽然哪一个被卖都是惨痛的事,但大女儿年岁大一点,终能体察家境父情,在一诀别之泪后默默地走上了牺牲的路,而二女儿年岁稍小,又有婚约,在生活中多了一份留恋和牵连,只是在父母的驱遣下才接受了被卖的现实。一种况味,两种情样在这些地方,从平淡的叙述之中都可以见出用笔的细致和练达。

    参考资料: 1、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1018-1020页
  •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范成大考中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节,不辱使命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这首诗就是作者使金途中目睹了北方人民的疾苦有感而作。

    参考资料: 1、周先慎.说范成大《后催租行》[J].古典文学知识.1995(2).19-21 2、涂序才.论范成大《催租行》和《后催租行》的思想性及艺术性[J].《农业考古》, 2005(6):164-165
宋代的其他诗人
  • 法常 中国南宋画家,僧人。号牧溪。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3世纪60~80年代之际。蜀(今四川)人。曾因反对奸相贾似道而遭通缉,在浙江一位姓丘的人家中避难。擅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师法梁楷,加以发展变化。所画猿、鹤、观音、罗汉等,造型严谨,形象准确。虽在生时受冷遇,却开后世文士禅僧墨戏之先河,并对日本水墨画之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被誉为“日本画道之大恩人”。
  • 陈汝羲 陈汝羲,宋朝人,(《延佑四明志》作义)。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皇佑五年(一○五三)进士(《清乾隆孟·江县志》卷八)。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召试学士院,授集贤校理(《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八之四)。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为京东转运使、权知青州(同上书选举三二之一五)。四年,知南康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一)。八年,提点isg酒泉观(同上书卷二六四)。
  • 尤袤 尤袤(mào)(1127年—1202年),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南宋著名诗人、大臣、藏书家。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绍兴十八年(1148年),尤袤登进士第。初为泰兴令。孝宗朝,为大宗正丞,累迁至太常少卿,权充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又曾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光宗朝为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授礼部尚书兼侍读。卒后谥号“文简”。尤袤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原有《梁溪集》五十卷,早佚。清人尤侗辑有《梁溪遗稿》两卷,刊行于时。
  •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钟将之 [约公元一一八二年前后在世]字仲山,长沙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中前后在世。尝为编修官。将之工词,著有岫云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赵师侠 赵师侠(生卒年不详)一名师使,字介之,号坦庵,太祖子燕王赵德昭七世孙,居于新淦(今江西新干)。淳熙二年(1175)进士。十五年为江华郡丞。饶宗颐《词籍考》卷四:“其跋孟元老《梦华录》云:”余侍先大父,亲承謦咳,校之此录,多有合者,今甲子一周,故老沦没,因镌木以广之。淳熙丁未(1187)十月,浚仪赵师侠介之书于坦庵。‘似师侠生于建炎元年(1127)以前。集中有重明节词,则当光宗以九月四日为重明节之世。所署最后年干为乙巳,则宁宗庆元三年(1197)也。有《坦庵长短句》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