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翦裁苍雪出淇园,菌蠢龙头制作偏。
    紫笋香浮阳羡雨,玉笙声沸惠山泉。
    肯藏太乙烧丹火,不落天随钓雪船。
    只好岩花苔石上,煮茶供给赵州禅。
    参考资料:
  • 题注:陈田辑《明诗纪事乙签·卷六》:“又出复府所藏盂端《溪山渔隐长卷》,俾山僧藏之,松庵胜绩,顿复旧观。余录孟端诗,并明人之先後题咏者附录於此。”题目为主持人据此所加。渔隐,画中捕鱼的隐居者。此“渔”,其诗的末句“不落天随钓雪船”可知,是指的钓鱼。
    孟端:王绂(1362—1416),字孟端。明代著名画家。绂,一作芾。号友石,鳌叟,自号九龙山人。无锡(今属江苏)人。王绂博学工书画,所作山水竹石,风韵潇洒,妙绝一时。尤擅墨竹,其墨竹,在明代很有影响。永乐元年(1403年),以善书供事文渊阁,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有《友石山房稿》五卷。
    首二句:其淇园取来竹子作成装饰刻画有“菌蠢龙头”的奇特的钓鱼竿。翦裁,jiǎncái,原指裁元衣服,此指作画。苍雪,此喻苍翠的竹子。菌蠢,谓如菌类之短小丛生的生物。
    紫笋:名茶名。
    阳羡:借指宜兴出产的茶。宜兴,在今江苏。秦汉时称阳羡,故名。
    玉笙:饰玉的笙,亦用为笙之美称或指笙的吹奏声。
    太乙:即太一。古代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也指老聃的“道”的别名。
    烧丹:犹炼丹,指道教徒用朱砂炼药。
    天随: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别号天随子,嗜冬钓。
    钓雪船:钓于雪中的船。号天随子的唐文学家陆龟蒙曾乐冬钓,其自叙诗曾云:“(年无事傍江湖”。《唐书·陆龟蒙》中记陆:“升舟设蓬,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时谓江湖散人。”陆翁如此带上茶具、笔具、钓具终日“傍于江湖”可谓以舟为“家”,以钓为“业”的醉钓痴钓。
    赵州禅:相传赵州(唐代高僧其谂的代称)曾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和尚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赵州均以“吃茶去”一句来引导弟子领悟禅的奥义。禅,即禅机,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比喻以及带有暗示性的动作等。
明代的其他诗人
  • 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陈霆 陈霆(约1477年-1550年),字声伯,号水南,浙江德清县人。明朝官员,学者。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官刑科给事中。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书弹劾张瑜,被其同党刘瑾陷害入狱。刘瑾被诛后,复官刑部主事,次年出任山西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著有《仙潭志》、《两山墨谈》、《水南稿》、《清山堂诗话》、《清山堂词话》等。
  • 施绍莘 施绍莘(1581~约1640)明代词人、散曲家,字子野,号峰泖浪仙,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有俊才,怀大志,因屡试不第,于是放浪声色。建园林,置丝竹,每当春秋佳日,与名士隐流遨游于九峰、三泖、西湖、太湖间。他兴趣广泛,除经术、古今文外,还旁通星纬舆地、二氏九流之书。善音律,一生所作以散曲及词著名,有《花影集》传世。另外,其词作多哀苦之音,既寄寓着作者命运多蹇的身世悲凉,又是明王朝灭亡前夕人们情绪的反映。如□谒金门□"春欲去"写有"无计可留春住,只有
  • 冯清 冯清,明代大臣。别号濯庵,顺天府(治所在今北京市)籍,浙江余姚县人。公元1493年(弘治癸丑)进士。公元1515年(明武宗正德七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公元1517年(正德九年)夏,升户部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三边军饷。[1]
  • 常慧 常慧(1557-1643),明末江西建昌云居山真如寺僧,曹洞宗三十二世高僧。诸缘洪断禅师法嗣。字味白,号龟山,俗姓胡,南昌(今属江西)人。世称常慧味白禅师。年十五出家,旋受戒。奉师命广参博采,道行日进。公元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上云居山谒洪断禅师,留侍左右,得法为嗣。于重建真如禅寺立有大功。公元1612年(万历四十年)洪断禅师退归燕京,乃奉命率徒守祗树堂。未久真如常住敦请出任住持。在任二十余年,维护道场,颇历艰辛。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仍退守祇树堂,课徒训孙,克己修行。学识渊博,儒释兼通,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