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惠子相梁
  •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参考资料:
  • 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于是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看到仰头发出‘喝!’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注释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相梁:在梁国当宰相。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或:有人。
    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
    于是:在这时。
    鸱(chī):王力《古代汉语》中解释为鹞鹰,鸱鸺(鴞)为猫头鹰。
    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
    三:虚指,多次。
    发于南海:于,从。
    飞于北海:于,到。
    子:你,指代惠子。

  • 一词多义
    ①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用作动词,威胁
    ②于
    夫鹓鶵发于南海:起飞、从
    于是鸱得腐鼠:在
    而飞于北海:到达
    ③相
    惠子相梁:做宰相
    欲代子相:做宰相
    ④于是
    于是惠子恐:表转折
    于是鸱得腐鼠:在这时
    ⑤之
    仰而视之:代指鹓鶵
    子之梁国:结构助词“的”

    通假字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邪, 通“ 耶” 语气词,相当于“吗”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原句 惠子相梁
    改 惠子相于梁
    译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
    倒装句
    原句 夫鹓雏(刍鸟 同音)发于南海 状语后置
    改 夫鹓鶵于南海发
    译 鹓鶵从南海出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吓:威胁,恐吓
    惠子相梁 相:做宰相

    古今异义
    ①非梧桐不止
    止:古义:栖息 今义:停止
    ②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古义:在这时 今义:因果关系
    比喻意义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梧桐等比喻意:志趣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见利忘义,没主见的人。
    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使惠子自己觉得愧疚,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文言词语
    惠子相梁 三日三夜 梧桐不止 醴泉不饮 练实不食

  • 庄子: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惠子: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
  •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任务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一)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二)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喻意义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

      作为寓言,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   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先秦的其他诗人
  •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谷梁赤 谷梁赤,战国经学家。名或作喜、寘、俶,字子始,山东省菏泽定陶人。相传为子夏弟子。治《春秋》,初仅口说流传,至谷梁赤,为《春秋》残亡,多所遗失,乃为经作传,称《春秋谷梁传》。
  •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 宋玉 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楚国辞赋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 宁戚 甯戚,春秋卫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时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现代甯姓始祖,春秋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甯戚出生于卫国乡下的贫困家庭,后来齐国齐桓公的大臣,与管仲、隰朋、宾胥无、鲍叔五人皆为齐桓公功臣,在齐桓公称霸中起到重要作用。
  • 庄周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汉族,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村)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