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渔父·渔父饮
  •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参考资料: 1、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2、刘石 评注.苏轼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2 3、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4、徐康铭.儿童读唐宋词.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93
  • 译文
    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注释
    渔父:原为《庄子》和《楚辞》篇名,后用为词牌名。
    一时:同时。分付:交给。
    为期:为限。

    参考资料: 1、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2、刘石 评注.苏轼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2 3、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4、徐康铭.儿童读唐宋词.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93
  •   作品一开头,就以发问的句式“渔父饮,谁家去”,突出烘托渔父以鱼蟹换酒的宁静气氛,到底想去哪个酒家。其意有二:一是哪一家能以鱼蟹换酒,二是哪一家的酒质最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渔父的贫苦状态,也隐含了作者对渔父的深深同情之心。

      紧接着写渔父与酒家的和谐与体贴的良好关系,“酒无多少醉为期”,这是酒家发出的敬言,让渔父只管饮酒,饮多饮少,酒家不在乎。

      最后一句“彼此不论钱数”,是作者的评论,也是点题之笔,充分反映了当地渔父与酒家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民最宝贵的品质:善良、纯真和质朴。用浅易的语言说世俗的生活,尽显日常生活的状态与趣味。

      第一首词先叙述后议论,明快自然,写出了渔父以鱼蟹换酒来饮的愉悦心情。突出了渔父“饮”酒中以鱼蟹换酒的特有情趣,以及渔父与酒家特有的淳朴的人际关系。

    参考资料: 1、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2、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3、李世忠.逐臣的悲悯——论苏轼的一组《渔父》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
宋代的其他诗人
  • 应法孙 应法孙,字尧成,号芝室。
  • 谭意哥 谭意哥,小字英奴,宋代人。流落长沙为妓,后嫁汝州张正字。谭意哥幼失双亲,及长工诗文,堕为官妓。哥者,实歌也,即谭意歌。刘斧《青琐高议》别集卷二。原题无“传”字,是后来加上的。谭意歌是封建社会一位典型的有文化知识,才貌双全而又深重恩义的女性。比之于柳如是,李师师者有过之无不及。
  • 王从叔 王从叔,南宋末遗民词人,生平事迹均不详。号山樵,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全宋词》录其词5首。
  • 王安中 王安中(1075~1134)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晁说之。晁教以为学当谨初,故牓其室为初寮。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被贬送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又内徙道州,复任左中大夫,不久去世。
  • 吕渭老 吕渭老(生卒年不详),一作吕滨老,字圣求,嘉兴(今属浙江)人。宣和、靖康年间在朝做过小官,有诗名。南渡后情况不详。赵师岌序其词云:“宣和末,有吕圣求者,以诗名,讽咏中率寓爱君忧国意。”“圣求居嘉兴,名滨老,尝位周行,归老于家。”今存《圣求词》一卷。
  • 如愚居士 如愚居士,工书,尝于淳祐四年(一二四四)在金陵牛头山辟支佛方塔上书满庭芳词,字画类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