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译文及注释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的尽头,怎么才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名为晁衡。历仕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晃衡乘船回国探亲。极:尽头。引申为达到极点、最大限度。安知:怎么知道。沧海东:东游以东的地方,这里指日本。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相隔万里之遥好像在天空一样。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面对着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
    (áo)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说大鳖。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岛之中。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乡树:乡野间的树木。扶桑:地名。意思是说日本国比扶桑更远。孤岛:指日本国。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若:如何。


    赏析

      古代赠别诗通常以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发端,借景物描写来烘染离情别意。这首诗不同,开头便是一声深沉的慨叹:茫茫沧海简直不可能达到尽头,又怎么能知道那沧海以东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突如其来,喷薄而出,令人心神为之一震。三四两句一问一答,寄寓诗人深情:九州以外,哪里最为遥远?恐怕就要算迢迢万里之外的日本了。友人要去那里,真象登天一样难。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的渺远难即,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

      接下来四句,是写想象中友人渡海的情景。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横渡大海到日本去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通常是正面实写海上的景象,诸如气候的无常、风涛的险恶等等,借以表达对航海者的忧虑和悬念。

      第三联写得惊耳怵目,扣人心弦,富有精警之意。无论语言是怎样的铺张扬厉,情感是怎样的激宕淋漓,要在一首短诗中把海上航行中将要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说完道尽,毕竟是办不到的。所以,王维采用了另外一种别开生面的手法:避实就虚,从有限中求无限。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要说的意思只开了一个头便立即带住,让读者自己去思索,联想,补充,丰富。《新唐书。东夷传》云:“日本使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这里“日”字双关,兼指太阳和日本国。航海者就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随风飘流,可见艰险已极。诗人不作正面描绘,只提供联想线索;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不说忧虑而忧虑之情自见,正是这两句诗高明的地方。

      最有特色的,还是“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在这里,诗人不只是没有实写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的图画。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

      历代的诗论家们公认王维“诗中有画”,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的“诗中画”大多是“绘画所描绘不出的画境”。这首诗即是如此。人们公认王维是着色的高手。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笔下的色彩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消极的附属物,而是创造环境氛围、表现主观情感的积极手段。这两句诗利用色彩本身的审美特性来表情达意,很富创造性,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最后两句,诗人设想晁衡战胜艰难险阻,平安回到祖国,但又感叹无法互通音讯。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深情。

      此诗表现了诗人与留居九州三十七年的日本人晁衡的深厚情谊。诗人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路程遥远、归途风光、回国后的情景,使全诗神彩焕发,也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晁衡归舟安全的忧虑。最后预祝友人一路顺风,却又感叹别离后音信难通,流露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深挚情谊。

    参考资料: 1、陈汉才.中国古代教育诗选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28-29 2、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选译注 上.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