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题楚昭王庙
  •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问茅屋祭昭王。
    参考资料: 1、卞孝萱,张清华编选.韩愈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42页
  • 译文
    满眼累累的坟丘,昔目的贵胄士大夫都早已作古,高耸入云的城楼隐没在荒草树木之中。
    还有遗民怀念昔日楚昭王的恩德,一间茅屋中祭奠着他的英灵。

    注释
    楚昭王:姓熊氏,名珍,平王子。
    丘坟:墓冢。
    衣冠:以衣帽穿戴代指历代世家、历史人家。
    城阙(quē)连云:想象楚国盛世,城楼宫殿高耸入云。
    草树荒:楚国城阙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
    国人:指楚国旧人。

    参考资料: 1、卞孝萱,张清华编选.韩愈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42页
  •   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途中经过湖北宜城县境,见到楚昭王庙,感慨之下作此篇。

    参考资料: 1、(清)蘅塘退士编选;方青羽编著.唐诗三百首彩图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3:第314页
  •   首二句极写楚都之荒凉。想当年楚地何等博大,楚都何等繁草,楚之君臣何等威赫,而今却吾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衬映这古城阙的却只是这连片的坟墓、无边的荒草和野树。这一苍茫的历史感慨不少诗人描写过,李白吾吴宫花草埋出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风凰台》)便是典型一例:但在韩愈却有独到喟叹,也直谏获罪,几临杀头,死亡之念时刻袭上心头,拂逆不去。刚出京,便瞩远来的侄孙准备收拾自己的骨殖:吾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道上,不堪惊吓与劳顿的幼女又死了。因而,首句取丘坟这一阴森凄冷的意象,是在吊古的情怀中裹掖着现实的困惑,自伤的意味。丘坟满目,是眼前近景,城阙连云,是辽阔远景,是茫茫宇人空间,衣冠尽,却是心中情,是感喟,是浓缩的历史的情绪化表现。宋苏轼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乔壁怀古》)造意与此相似,只是取象不同。韩愈在即目所见的空间中看出严峻的时间性,看出人生的短暂与飘忽。历史千载,唯留丘坟。那当年的君臣士大夫都带着他们的功业和追求,走向默默无闻的寂寞,进入无边的荒凉,为这荒草野树所遮掩。这是多么令人脊冷心寒的。而诗人想到自己为了信仰抗颜犯谏,受尽磨难,走向极极贬途,将来又什么都不能留下,找不到未来的寄托。字里行间表达了苦涩的悲凉茫然的心绪,感受到那空荡荡没有着落的傍徨情态。城阙连云,从艺术手法看,是小景物作了大景物的坐标,使眼前景更趋逼真贴切,但从感情脉络看,目极天地,正是困惑苦闷的心绪寻求解脱与寄托的寻觅求索。

      这时,仿佛万籁静寂中一声鸡啼,郁闷窒息中一股凉风,诗人惊喜地发现了一座祠庙: 吾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正祭昭王。”他急急上前问询,方知吾旧庙正极宏盛,今惟草正一区,然问左侧人,尚云每岁十月,民相率聚祭其前”。虽一草苴茅正,诗人却如获得了极大的慰安而心花怒放了。楚昭王当年曾击退吴国入侵,收复失土,这一功德千百年后仍为人所缅怀,享受祭祀。而自己吾欲为圣朝除弊事”之举正是为天下人民免除愚昧和苦难,显然,诗人从茅正祀昭王中悟出了事业的真谛、生命的价值与归宿。初起的彷徨悲凉为之一变,恢复了自信,增强了九死不悔的决心。

      整首诗写出荒凉的感觉而又意味深长。其中吾城阙连云”是想象之境,想象昔年楚国盛世,而今却只剩下吾草树荒”;末尾吾一问茅正”四字,更极尽盛衰之慨。然而正宇虽小,后人追缅情怀并未衰绝。末句颇有风致。抚今追昔,再亲临其地凭吊,恐怕更别有一番况味了。

    参考资料: 1、(唐)韩愈著;王基伦注析.韩愈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07:第180页 2、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450页
唐代的其他诗人
  • 张抃 张抃(?-757)孝昌(今孝感)人。唐朝将领。为张巡属下裨将。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变,张抃从真源令张巡守雍丘。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部将尹子奇攻雎阳,张抃又随张巡协守该城。旋奉命突围至彭城,向许叔冀求援,许叔冀不应。转回雎阳途中,路遇突围而出的南霁云等30人,同至临淮,向贺兰进明告急。贺兰进明亦不欲发兵,但想留下南、张等人,特以酒乐招待。南、张抽刀各断一指,不食而去,复冲破重围返回雎阳。及城陷,张抃与张巡、南霁云等均不屈而死。
  • 刘皂 刘皂: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贞元间(785—805)在世,身世无可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五首。
  • 张登 张登,[唐](约公元七九四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南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德宗贞元中前后在世,年约八十余岁。性刚洁。初应辟为卫府参谋,迁延平尉,拜监御史。贞元中,改江南士曹掾。满岁,计相表为尉中侍御史,董赋江南。俄拜漳州刺史。居七年,坐公累被劾,吏议捃摘不堪,感疾而卒。登著有文集六卷,《新唐书艺文志》权载之为之序,行于世。
  • 蔡希寂 蔡希寂,字季深,润州丹阳人,蔡希周七弟。历官渭南尉、洛阳尉、金部郎中。善于书法,现存有其兄蔡希周的楷书墓志铭。诗五首。
  • 包颖 包颖,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时期饶州人。南唐名臣徐铉表弟。留有诗词一首,被录入《全唐诗》。又,表兄徐铉曾写诗一首寄送给他。
  • 苗发 苗发[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号、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年间前后在世,潞州壶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工诗。初为乐平令,授兵部员外郎,迁驾部员外郎。仕终都官郎中。发常与当时名士酬答,但诗篇传世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