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清平乐·春归何处
  •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参考资料: 1、林霄 .《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 :112 . 2、倪木兴 .《唐宋词精华》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71 . 3、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第四册》(修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2720 . 4、徐荣街,朱宏恢 .《唐宋词百首译注》 :徐州师范学院 ,1978 :98 .
  •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换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参考资料: 1、林霄 .《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 :112 . 2、倪木兴 .《唐宋词精华》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71 . 3、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第四册》(修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2720 . 4、徐荣街,朱宏恢 .《唐宋词百首译注》 :徐州师范学院 ,1978 :98 .
  •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这首词上片是说,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人的特征。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首词上片是说,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人的特征。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如果词人仅仅限于这样点明惜春的主题,那也算不了什么高手。这首词的高妙之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好像荡秋千,既跌得深、猛,又荡得高、远。上片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下片前两句是说,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为什么呢?因为黄鹂常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末两句是说,那黄鹂千百遍的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最后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经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实是回不来了。

      与一般惜春词不同,这首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参考资料: 1、刘建勋 .《唐宋词华章便览》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6 :169 .
  •   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本首词就是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参考资料: 1、黄墨谷 .《唐宋词选析》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166-167 .
宋代的其他诗人
  • 徐铉 徐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 沈晦 沈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元用,号胥山。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状元。
  • 曾肇 曾肇(1047-1107),字子开,号曲阜先生。宋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曾易占之子。曾巩异母弟。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北宋政治家、诗人。历任吏、户、刑、礼四部侍郎。自幼聪慧好学,师承其兄曾巩。重儒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章法。容貌端庄,为人忠厚仁义。为官40年,历英、神、哲、徽四朝,在朝任过礼、吏、户、刑四部侍郎和中书舍人,对朝中事敢直抒胸臆;在14个州、府任地方官时,多有政绩,为人称颂。
  • 姚云文 姚云文,宋末元初知名文学家,字圣瑞,号江村,江西高安人。咸淳四年进士。入元,授承直郎,抚、建两路儒学提举。有《江村遗稿》,今不传。《全宋词》存词九首。
  • 周端臣 周端臣,宋词人。字彦良,号葵窗。建业(今南京)人。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寓临安。宋周密《武林旧事》云其曾经“御前应制”。后出仕,未十年而卒(释斯植《采芝集·挽周彦良》“白首功成未年”)。其词作今存九首,内容多为伤春、怨别,其中有四首“西湖”词。亦能诗,《诗家鼎脔》及《宋诗纪事》收其诗九首。有《葵窗词稿》,已佚。《江湖后集》卷三辑有其诗一卷。  周端臣诗,以影印文渊阁《四车全书·江湖后集》为底本,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 叶李 叶李(1242—1292)字太白,一字舜玉,号亦愚,杭州富阳庆护里(今环山乡)人。少聪慧,性耿直。20岁入太学读书,与朱清相友善。南宋末年因反对投降派被流放。终宋只为国子监生,大才不能仕。但是后出仕元朝,六年就做到了一品官职。如今史届坊间评价不一,一方面清朝乾隆帝评价:“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为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以降元”这一句话闻于世人,另一方面也有世人提出南宋在时叶李欲为国效力反而受到冤屈贬斥报国不能,及至仕元清明廉正不可不谓是一位好官,这不应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