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
    参考资料: 1、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8页 2、纳兰性德著.饮水词笺校 :中华书局,2005年:第17页 3、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2014:第11页
  • 译文
    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高高的树木萧萧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回去的路,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注释
    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xie),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秋月句”:清朱彝尊《转应曲》诗句:“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木叶:树叶。
    “残月”句: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

    参考资料: 1、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8页 2、纳兰性德著.饮水词笺校 :中华书局,2005年:第17页 3、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2014:第11页
  •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相同,仍然是婉约细致。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展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且不谈哪一句是纳兰的原句,这考据,现下还难以确定出结果来,但这恰好给读者增加艺术对比的空间。比较各个版本,就“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两句来看,“黄叶”和“木叶”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常见的,然就两句整体来看“木叶纷纷”与“黄叶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围上看,显然前者更为强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个意象“青苔”,反而导致悲秋情氛的减弱。“晓风残月何处”与“展粉衣香何处”则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展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

    参考资料: 1、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编著.纳兰容若词传 仓央嘉措诗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98页
  •   该作品于纳兰性德随扈出巡南北,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期间。具体时间在1682年秋(康熙二十一年),作者在外忙于国家大事,无法和自己心爱的人团聚,恰巧又处于秋季到来的时节,看着眼前的秋风吹落一朵朵的黄叶,心中愁苦,思念佳人之情顿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愁”,抒发对佳人的思念,写出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编著.纳兰容若词传 仓央嘉措诗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98页
清代的其他诗人
  • 王鹏运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王鹏运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
  • 宋徵舆 宋徵舆(公元1618年—1667年)字直方,一字辕文,江苏华亭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六年,年五十岁。顺治四年(公元一六四七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有《林屋文稿》十六卷,诗稿十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邓廷桢 邓廷桢(1776-1846),字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汉族,江苏江宁(今南京)人。祖籍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清代官吏,民族英雄。嘉庆六年进士,工书法、擅诗文、授编修,官至云贵、闽浙、两江总督,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击退英舰挑衅。后调闽浙,坐在粤办理不善事戍伊犁。释还,迁至陕西巡抚。有《石砚斋诗抄》等多部著作传世。江苏南京市有“邓廷桢墓”可供瞻仰、凭吊。
  • 黄图安 黄图安(?~1659),字四维,奉天人。明末清初官员。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东昌府堂邑县(今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明崇祯十年(1637)中进士,授推官,历保定府推官、庐江知县,迁吏部主事、吏部员外郎。其后,改任易州道。清军入关,他率部归降,仍任原职。顺治九年(1652)因范文程力请,以佥都御史再任宁夏巡抚。顺治十四年(1657)考满,加副都御史衔。后,他以“举荐非人罪”被降5级,不久卒。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宁夏巡抚黄图安疏浚唐徕渠和汉延渠。
  • 谈迁 谈迁(1594~1657),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其注心。著有《国榷》一书。50多岁完成原稿,但被小偷偷走,在受到打击后,他便从痛苦中挣脱出来,编著一部新的《国榷》。新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
  • 徐珂 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光绪年间(1889年)举人。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南社。曾担任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的幕僚,不久离去。1901年在上海担任了《外交报》、《东方杂志》的编辑,1911年,接管《东方杂志》的“杂纂部”。与潘仕成、王晋卿、王辑塘、冒鹤亭等友好。编有《清稗类钞》、《历代白话诗选》、《古今词选集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