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译文及注释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红线毯,择茧(jiǎn)(sāo)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红线毯:一种丝织地毯。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缫丝:将蚕茧抽为丝缕。拣:挑选。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红蓝: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费尽了心血和汗水染成的红线比红蓝花还要红,织成的毛毯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diàn)上毯。
    红于蓝: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披香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轻歌曼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披香殿”原为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地轻歌曼舞,这里借指宫廷歌舞之地。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披香殿广阔到足有十丈多长,这些红线毯正好与宫殿地面的大小适合而铺满。
    披香殿广十丈馀(yú),红线织成可殿铺。
    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可,适合。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红线毯松软的质地简直受不了任何东西来压,而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
    彩丝茸(róng)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shēng)物。
    不胜:承受不起。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她们的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随便踏践。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
    太原毯涩(sè)(cuì)缕硬,蜀都褥(rù)薄锦花冷。
    涩:不柔润。毳:鸟兽的细毛。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jié)力。
    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线厚:是说丝毯太厚。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怎会想到,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了。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地衣:即地毯。


    赏析

      《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导致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直接谴责,感情强烈。
    参考资料: 1、严杰 编选.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5-46 2、姜洪伟.白居易诗词选.合肥:黄山书社,200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