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忆梅
  •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参考资料: 1、陈永正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商隐诗选译》 .南京市 :凤凰出版社 ,2011.05 :176 . 2、李志敏 .《唐诗名篇鉴赏》 .北京市 :京华出版社 ,2011.05 :321 .
  • 译文
    久久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
    寒梅最让人遗恨的是早占春意却又早早凋谢,常常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注释
    定定: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
    天涯:此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即梓州。
    物华:万物升华,指春天的景物。
    寒梅:早梅,多于严冬开放。
    恨:怅恨,遗憾。
    去年花:指早梅。因为梅花在严冬开放,春天的时候梅花已经凋谢,所以称为“去年花”。

    参考资料: 1、陈永正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商隐诗选译》 .南京市 :凤凰出版社 ,2011.05 :176 . 2、李志敏 .《唐诗名篇鉴赏》 .北京市 :京华出版社 ,2011.05 :321 .
  •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为咏梅而寓意之诗。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像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的向往着春天的景物。“定定住天涯”,可看得出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而是因为滞留异乡而苦。梓州(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这句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即是“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评此句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了克服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就有了第二句的转折:“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恋的情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是因为“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是具有因果关系的。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寒梅最能惹起人们的怨恨,因为老是当作去年开的花。

      三四两句,诗景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使人不禁想起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已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想到梅花,,这是一层曲折,由想到梅花而怨恨梅花,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像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李商隐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是有着更内在的原因的,“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的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一连串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少年壮志成浮云,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朽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正因为如此,看到和想到它,就会触动内心深处的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感,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嗟叹了。

      这首《忆梅》,意极曲折,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一来,便显得此诗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市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04 :1140-1141 2、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140-1141
  •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道是其作幕梓州后期之作,此诗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在作诗之时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参考资料: 1、陈永正.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9 2、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140-1141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来济 来济(610年-662年),唐朝宰相,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进士出身,贞观年间,任通事舍人。后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撰《晋书》。永徽二年(651年),拜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永徽四年(653年),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六年(655年),拜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因反对废黜王皇后,被武则天所恨。显庆元年(656年),兼太子宾客,进南阳县侯。显庆二年(657年),又兼太子詹事。后坐褚遂良事累贬庭州刺史。龙朔二年(662年),西突厥入寇,力战阵亡,时年53岁。著有文集三十卷,《新唐书志》传于世
  • 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 杜周士 杜周士(?—822),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登进士第。二十年为桂管从事,宪宗元和三年(808)任留后。四年后历事五管诸府,十二年为岭南从事。十五年府罢,入为监察御史。穆宗长庆二年(822)出使安南,过邕州,刺史李元宗呈状,谓邕管不宜废,容管经略使严公素遣人盗稿,周士因愤死。事迹散见柳宗元《童区寄传》、《同吴武陵送前桂州杜留后诗序》、《新唐书·南蛮传》。《全唐诗》存诗1首。
  • 刘邺 刘邺(?-881年1月24日?),字汉藩,唐朝宰相,官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黄巢之乱中被杀。刘邺生年不详,润州人氏,父刘三复在李德裕在地方上为官时长期担任其幕僚。唐武宗年间,李德裕成为权相,刘三复在他手下官至刑部侍郎。844年,在李德裕命令下,刘三复上了一封表章,而后故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的妻子裴夫人被处死,其时刘从谏的养子也是亲侄子刘稹正在反叛朝廷。上表不久,刘三复病亡。刘三复去世时,刘邺才五六岁,已能背诗,李德裕出于怜爱,带他回家和诸子一同学习。846年,武宗驾崩,皇叔唐宣宗继位,李德裕失势被贬。刘邺失去
  • 李和风 代宗前人。曾作诗题濠州高塘馆阎敬爱题诗之后。事迹见《封氏闻见记》卷七。
  • 张均 张均,张说长子。开元中历官大理卿。受禄山伪命为中书令。肃宗立,免死,长流合浦。集二十卷,今存诗七首。均、垍皆能文。说在中书,兄弟已掌纶翰之任。居父忧服阕,均除户部侍郎,转兵部。二十六年,坐累贬饶州刺史,以太子左庶子征,复为户部侍郎。九载,迁刑部尚书。自以才名当为宰辅,常为李林甫所抑。及林甫卒,依附权臣陈希烈,期于必取。既而杨国忠用事,心颇恶之,罢希烈知政事,引文部侍郎韦见素代之,仍以均为大理卿。均大失望,意常郁郁。禄山之乱,受伪命为中书令,掌贼枢衡。李岘、吕諲条疏陷贼官,均当大辟。肃宗于说有旧恩,特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