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赏牡丹
  •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参考资料: 1、吴钢 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 2、陶敏 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444-445 3、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89 4、鲍思陶 郇玉华.中国名胜诗联精鉴.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588-589 5、吴在庆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1-182 6、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 7、谢明 刘光前.历代咏物诗选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6
  •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参考资料: 1、吴钢 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 2、陶敏 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444-445 3、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89 4、鲍思陶 郇玉华.中国名胜诗联精鉴.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588-589 5、吴在庆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1-182 6、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 7、谢明 刘光前.历代咏物诗选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6
  •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择,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参考资料: 1、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 2、吴在庆.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80-181 3、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435
  •   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

    参考资料: 1、吴钢 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 2、陶敏 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444-445 3、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89 4、高志忠.刘禹锡诗编年校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65-666
唐代的其他诗人
  • 刘太冲 刘太冲,唐诗人。郡望彭城(今徐州),宣州(今属安徽)人。刘太真之兄。尝居润州北固山。少时师事萧颖士,天宝十二载(753)登进士第。颜真卿仕平原太守,召为从事。
  • 裴休 裴休(791年—864年),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唐朝中晚期名相、书法家,浙东观察使裴肃次子。裴休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唐穆宗时登进士第。历官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中书侍郎、宣武节度使、荆南节度使等职,曾主持改革漕运及茶税等积弊,颇有政绩。晚年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封河东县子。咸通五年(86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裴休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其撰写的《圭峰禅师碑》,貌似柳体,然而风格较柳体更为遒媚劲健。其书法的传世拓本还有《定慧禅师碑》。米芾曾
  • 裴淑 裴淑,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继妻。约生活于唐顺宗永贞至文宗太和(805~835)年间。字柔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出身士族,有才思,工于诗。稹官迁会稽(今浙江省绍兴),赋诗相慰淑《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上越州。兴庆首行千命妇,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后迁长安再调武昌,淑难同往,稹又赋诗,诗云:“穷冬到乡国,正岁别京华。自恨风尘眼,常看远地花。碧幢还照曜,红粉莫咨嗟。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淑亦作诗答之。
  • 高退之 高退之,字遵圣,会昌三年进士第。诗一首。
  • 李胄 唐诗人。一作李曹,又作李渭,韦应物诗《赋暮雨送李胄》提到他。《全唐诗》录有其诗。
  • 崔珏 崔珏(音jue决),字梦之,唐朝人。尝寄家荆州,登大中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其诗语言如鸾羽凤尾,华美异常;笔意酣畅,仿佛行云流水,无丝毫牵强佶屈之弊;修辞手法丰富,以比喻为最多,用得似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诗作构思奇巧,想象丰富,文采飞扬。例如《有赠》一诗写美人的倾国之貌,“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等句,其设喻之奇、对仗之工、用语之美,真令人叹为观止、为之绝倒,梦之真可谓是镂月裁云之天工也。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一),所录尽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