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赠陈商
  •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参考资料: 1、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1-145 2、潘水根.中国文学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14
  • 译文
    长安城里有一个男子汉,二十岁的年纪心灵已经枯朽。
    佛经《楞伽》堆放在桌上,《楚辞》常常带着手肘后。
    人生有时会弄得穷困无能,对着黄昏,姑且喝几杯酒。
    如今前进的道路已经堵塞,何必要存在幻想等白了头?
    清苦可怜的朋友陈述圣,穿着粗布衣,边耕锄边陈列俎豆。
    学成了尧舜时代的古朴文体,时髦人却要求他衰朽的骈偶。
    我的柴门前车迹稀稀落落,夕阳西下,榆树影子又长又瘦。
    黄昏时候,你来访问我,你苦守节操,致使额上已经打皱。
    你像那五千仞的太华山,劈地而出,抽拔挺立,森严而灵秀。
    身旁连一寸一寻的土堆都没有,却独立冲云霄,触动牵牛与北斗。
    达官贵人纵然不赏识你,可是哪能锁得住我的口?
    我李生要师法你这太华山,傲然端坐,观看长天白昼。
    逢上寒霜就做那坚强的朴樕,得到暖气就做那柔美的春柳。
    当了奉礼郎,却迫使我离开这个意愿,面黄肌瘦,如同任人摆弄的刍狗。
    刮风飘雪,仍然在斋坛上值班,佩带铜印,贯穿着黑丝带的印绶。
    像奴婢受人颐指气使,只能乖乖地替人捧簸箕拿扫帚。
    老天的眼睛不知什么时候能睁开,也让我这把沉沦的古剑大声一吼。

    注释
    陈商:字述圣,陈宣帝五世孙,散骑常侍陈彝之子,元和九年(814年)进士,仕至秘书监,封许昌县男。
    楞(léng)伽:佛教典籍名,是法相宗所依的经书之一。
    道已塞:指仕进无路。《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鉏(chú):同“锄”。俎(zǔ)豆: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王琦注:“恐是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之意。”
    “学为”二句:韩愈《答陈商书》:“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达。”衰偶:大约是批评其文章气有迂腐气。
    “柴门”二句:描写其居处冷落,连日光树影都显得不舒畅。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境内。
    旁古:一作“旁苦”。寻:古时长八尺为一寻。
    戛(jiá):触动,碰撞。斗牛:泛指星宿。
    朴樕(sù):木名。《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毛传:“朴樕,小木也。”后常以比喻平庸之材。这两句自嘲命运不佳:遇艰难则如逢霜之朴樕,遇盛时亦不过像得春气之杨柳。
    礼节”二句:言自己虽为奉礼郎,但在礼节方面远不及陈商,就像巫祝祭祀所用的刍狗一样卑琐不堪。这是自嘲之辞。
    直:通“值”,值班。斋坛:祭坛。当时李贺任奉礼郎,职掌祭祀君臣版位、陈设祭器、赞导跪拜,所以说直斋坛。
    “墨组”句:黑丝带穿在铜印上作绶带。《汉书·百官公卿表》:“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而奉礼郎仅从九品,无印绶。
    臣妾:犹奴婢。郑玄《周礼注》:“臣妾,男女贫贱之称。”
    “天眼”二句:言何时得遇明主,自己将如古剑鸣吼飞腾。这是激愤之语。

    参考资料: 1、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1-145 2、潘水根.中国文学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14
  •   此诗当作于李贺任奉礼郎的后期。吴企明认为约写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至六年(811年)间,闵泽平认为写于元和六年(811年)冬。李贺是在长安任奉礼郎时与陈商交游,当时陈商尚未中举,生活贫寒,李贺却乐与之游,而且非常敬重他。

    参考资料: 1、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09-212 2、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2-106
  •   此诗开头八句,作者诉说自己政治上“穷拙”的遭际。在“只今道已塞”的景况下,他日暮饮酒,酷爱诵读《楞伽经》和《楚辞》,以排遣内心的苦闷。他已看破官场的黑暗内幕,仕进的前途已经被阻塞,所以产生了“心已朽”的心态。这时他已二十一二岁,诗云“二十”,当为约数。“人生”两句,表达了很深的人生感叹。

      第九句至第十六句,写陈商的景况。先形容他寒酸落拓,穿着布衣,雅尚礼仪,他不肯追逐时尚,苦学古文辞,不像时人追求委靡的骈偶文风。次叙他的家很少有人来访,门庭冷落,连车轮的印迹都冻结起来,门前的榆树在夕阳照射下拖着瘦长的影子。这里,写景凄凉,与前文写人“凄凄”相呼应。黄昏时节来寻访作者,固守苦节,春气亦为之郁结不畅。以上八句诗,描述陈商的形貌、品格及其遭际。

      第十七句至第二十四句,称颂陈商的品格并表示师法陈商的心意。前四句写华山之高峻,用暗喻手法,比喻陈商人品、才学之崇高。后四句,说公卿们纵使不看重陈商,作者也不能禁口不称赞,他还要师法陈商,宁愿终日箕踞长坐,也不肯奔走权贵之门。诗句生动地表达出作者钦佩陈商的心仪和景行仰止的态度。

      第二十五句至第三十二句,诗思又回到自己身上。“朴樕”两句,是自谦之词,承上言,作者才不及陈商,不论何时,都不能成材。“礼节”以下六句,说到作者官职卑微,身为奉礼郎,专司礼仪,与作者的性格相背悖,形容憔悴,如同祭祀后被人抛在路边的刍狗。风雪天在斋坛值班,身穿黑色祭服,神气态度犹如承事箕帚的奴婢。诗句备述作者任职时所受的屈辱。

      诗的最后两句,巧妙运用古小说的典故,表达出宏大的志愿。这层诗意,涵盖陈商和作者两人,说何时天眼张开,他们像古剑那样鸣吼而飞去,施展自己的抱负。李贺诗中,“剑飞”“剑吼”之意象屡见,如“自言汉剑当飞去”(《出城寄权璩杨敬之》),“临岐击剑生铜吼”(《开愁歌》),此诗又云“剑吼”,都有自喻之意,期望实现理想,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全诗先分别写李贺、陈商,后写李贺师法陈商,再写李贺直斋坛的情景,各用齐整的八句诗为一个诗段,最后两句,以两人同时收结,形成单起双收的结构特征,自始至终将诗人和陈商交糅起来描写,写李贺,其中有陈商的神骨;写陈商,其中有李贺的气质,完善地创造出诗篇的结构美。

    参考资料: 1、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2-106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沈彬 [约公元八五三年至九五七年间在世]字子文,(五代诗话作子美。此从唐才子传)筠州高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宣宗大中七年至周世宗显德四年间在世,年约九十岁左右。少孤,苦学。应举不策。乾符中,(公元八七七年左右)南游湖、湘,隐云阳山数年。又游岭表,约二十年,始还吴中。与僧虚中、齐己为诗友。时南唐李升镇金陵,旁罗俊逸儒宿。彬应辟,知升欲取杨氏,因献画山水诗云:“须知笔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顿难”。升大喜,授秘书郎。保大中,以吏部侍郎致仕。归,徙居宜春。时年八十余。李璟以旧恩召见,赐粟帛官其子。彬著有诗集一卷,《唐才
  •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李播 中唐诗人李播(字子烈,789~?)当时诗名甚著,白居易称颂他“动笔诗传鲍谢风”(《寄李蕲州》),但其人之诗传世者甚少,《全唐诗》卷四九一仅录存其《见志》诗一首,又《全唐诗》卷七七三有署名李播的一首五绝《见美人闻琴不听》。白居易在自己的《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一诗中引用过李十九播《悼故妓》中的两句:“直应人世无风月,始是心中忘却时”。
  • 沈亚之 沈亚之(781—832),字下贤,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工诗善文,唐代文学家。沈亚之初至长安,曾投韩愈门下,与李贺结交,与杜牧、张祜、徐凝等友善。举不第,贺为歌以送归。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第进士。泾原李汇辟掌书记,后入朝为秘书省正字。大和初,柏耆为德州行营诸军计会使,召授判官。耆贬官,亚之亦贬南康尉。后于郢州掾任内去世。沈亚之兼长诗、文、传奇,曾游韩愈门下,以文才为时人所重,李贺赠诗称为“吴兴才人”
  • 胡幽贞 生卒年不详。自号无生居士,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卷四五。唐末张为取其诗入《诗人主客图》,列为高古奥逸主之入室。《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 何仲举 何仲举,后唐天成中登进士第,仕楚,署天策府学士,五代楚国全州、衡州刺史、诗人。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登进士第,献诗秦王李从荣。有“碧云章句才离手,紫府神仙尽点头”的佳句,秦王李从荣大悦并赐其所居乡曰进贤,里曰化龙,时人赞赏不已。后因洛阳政变,返回湖南。不久后,归事楚王马希范,以李宏皋之荐,受命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历全州、衡州刺史。其时楚地多诗人,何仲举晚年诗作近于冲淡,如《秋日晚望》有"树迎高鸟归深野,云傍斜阳过远山"之句,李宏皋顿足赞赏,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