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10个历史典故【最新3篇】

时间:2014-09-09 03:44: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鲜为人知的10个历史典故 篇一

1. 班门弄斧

这个典故源于战国时期,有一位叫班固的人去拜访了大文学家鲁班。班固见到鲁班后,自称也是一位很擅长木工技艺的人,于是他拿出一把斧子,看了看斧刃,嘲笑道:“这斧头的刃口还需要磨一磨,才能算是好斧子。”鲁班很生气,便将自己的斧子递给班固,让他试试看。班固拿到鲁班的斧子后,只觉得斧刃锋利无比,一下子就砍断了一根竹子。他顿时感到很惭愧,明白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成为形容自不量力的人的典故。

2. 画龙点睛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仲尼篇》。相传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孔子去世后,常常怀念他,于是他请教画家顾恺之画一幅孔子像。顾恺之在画的时候,画了一个形象逼真的孔子像,但却觉得还差点什么。最后,他在画的眼睛上点上了一点墨,画像顿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仿佛孔子正在注视着子路一样。这个典故就是形容在完成一件事情时,只需一点细小的补充或改进,就能使整个事物变得完美。

3. 守株待兔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汤问篇》。相传有一个农夫,他每天都在一棵树下辛勤劳作,但从来没有收获。有一天,他突然看到一只兔子被一棵树的根部绊倒,当场死亡。农夫非常高兴,他想着这只兔子是送上门来的,于是他决定以后就只守着这棵树等待兔子自己送上门。然而,他很快就发现并没有其他兔子再次被树绊倒。这个典故就是形容那些只依靠运气而不愿努力努力工作的人。

4. 乌鸦喝水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外篇·秋水》。相传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它飞到一口瓶子旁边,看到瓶子里还剩下一点水。乌鸦试图用长嘴喝水,但嘴巴太长,无法够到水面。于是,它找了一块石头,放进了瓶子里,使水位上升,最终成功地喝到了水。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聪明和创造力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和实现目标。

5. 张冠李戴

这个典故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有两个人名字相同,一个叫张冠,一个叫李戴。张冠是一个贪财的人,李戴则是一个很勤劳的人。有一次,张冠偷了李戴的帽子,李戴发现后非常生气,便跑去告诉朋友。朋友劝他说:“你为什么不去找张冠要回你的帽子呢?”李戴想了想,觉得朋友说得对,于是他去找张冠,要回了自己的帽子。从此以后,这个典故就用来形容把自己的错误或过失归咎于别人的行为。

6. 指鹿为马

这个典故出自西汉时期,当时有一个权臣叫赵高,他心机深沉,善于玩弄权术。赵高曾经把一只鹿带到皇帝的面前,欺骗皇帝说这是一匹马。皇帝感到非常气愤,但出于害怕赵高的威胁,他选择相信赵高的话。这个典故就用来形容别人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7. 掩耳盗铃

这个典故源于《庄子·外篇·逍遥游》。相传有一个人偷了铃铛,但他非常害怕别人发现,于是他用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他以为别人听不到铃铛的声音,就不会怀疑他偷了铃铛。然而,这个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铃铛的声音并不仅仅存在于他的耳朵中,别人还是可以听到的。这个典故就用来形容自欺欺人,掩盖事实真相的行为。

8. 望洋兴叹

这个典故源于明朝时期,当时有一个人叫李时中,他曾经在明成祖的命令下率领船队出海,但他的船队被风暴吹散,无法返回陆地。李时中望着茫茫的大海,无助地叹了一口气。这个典故就用来形容面对困境时,感到无助和失望的心情。

9. 画蛇添足

这个典故出自《吕氏春秋·贪贤》。相传有一个人在画一条蛇的时候,觉得画得还不够完美,于是他在蛇的脚上画了两只脚。这样一来,蛇就变成了一条有脚的怪物,失去了原本的优雅和灵动。这个典故用来形容做一件多余和不必要的事情,反而破坏了本来的完美。

10. 闭门羹

这个典故源于唐朝时期,当时有一个人想要去拜访一位大官员,但他被门卫拒之门外。这个人感到非常生气,于是他回去制作了一道菜,名为“闭门羹”,寄托了他的怨愤和不满。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形容被拒之门外,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向我们传递了深刻的哲理和道德教育。它们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通过学习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些典故不仅是历史的宝藏,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鲜为人知的10个历史典故 篇二

1. 司马光反对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耻辱,指南宋时期金国入侵南宋,俘虏了南宋的皇帝赵构和许多高官,使南宋王朝陷入了危机。然而,当时的宰相司马光却坚决反对向金国割地求和,坚持要将南宋的尊严和领土保护到底。他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国家的尊严和疆土是不能轻易割让的,南宋必须坚持到底,才能保住我们的尊严。”司马光的坚持和勇气,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自尊心的重要性。

2. 范仲淹力挽狂澜

北宋时期,范仲淹是一位非常有才华和威望的政治家,他担任过宰相和参知政事等重要职位。在北宋遭受辽国入侵的危机时,范仲淹积极主张抵抗,坚持要保卫北宋的领土和国家尊严。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责任感。范仲淹的力挽狂澜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保家卫国。

3. 陆游的忧国忧民

南宋末年,金国对南宋进行了多次入侵,使南宋王朝陷入了危机。而当时的文学家陆游却始终以忧国忧民为己任,他在他的诗词中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和担忧。他写道:“忧国忧民,忧天下之不治也。”陆游的诗词直抒胸臆,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国家的危机。他的忧国忧民精神,激励着后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4. 袁世凯的复辟梦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曾经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试图通过复辟清朝的方式来恢复帝制,实现自己的权力野心。然而,袁世凯的复辟梦最终以失败告终,他被迫辞去总统职务,中华民国继续沿着共和国的道路前进。袁世凯的复辟梦告诉我们,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民主与进步是历史的主题,任何试图逆历史潮流的行为都将以失败告终。

5. 曹操的统一大业

东汉末年,中国陷入了战乱和混乱的时期,各个地方的割据势力纷纷崛起,使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陷入了困境。而当时的曹操以其雄才大略和统一大业的志向,将中原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曹操的统一大业展示了一个强大而有魅力的领袖所具备的能力和智慧,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和繁荣而努力奋斗。

6. 刘备的仁义之道

三国时期,刘备是一个仁义和有爱心的政治家和将领,他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仁义之道治理国家。他重用贤能之士,以德服人,广纳人才,积极推行救民政策,使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幸福。刘备的仁义之道激励着后人注重道德和人文关怀,为社会的和谐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7. 项羽的霸业梦想

秦末乱世,项羽是一个具有雄心和野心的军事家,他立志要推翻秦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霸业。他率领齐楚联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然而,项羽最终失败了,他的霸业梦想未能实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领袖必须具备正确的战略思维和政治智慧,不能过于自负和自满,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8. 秦始皇的统一中国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了中国的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国家。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统一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例如中央集权过于强大,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过重等。秦始皇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和繁荣,但也提醒我们要注意在统一的过程中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尊严。

9. 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

鲜为人知的10个历史典故 篇三

鲜为人知的10个历史典故

  虽说是历史典故,但是却有很多人不知道,下面是鲜为人知的10个历史典故,希望大家会喜欢。

  【面上草稿】

  北宋时有个叫陆东的,在苏州做官。某次断案,他判一个犯人流放,当时流放是要在脸上刺字的。陆东让人在犯人脸上刺上“特刺配某州牢城”几个字。刺完了,手下一个幕僚说,大人不对啊,不能用“特”这个字。但凡用这个字的都是朝廷一时旨意,这个犯人只是流放罪不能用这个字。陆东一听,赶紧叫人把那犯人又拉回来,把“特刺”二字划掉,改成“准条”,重新刺字。估计这犯人得是有一张高晓松式是大脸,不然恐怕刺不下这么多字。陆东给犯人刺字刺两回这事在当时广为流传,没少被人笑话。后来有人向上推荐陆东,说这个人有才干,应该升官。上面人说,哦,这人啊。我知道,不就是那个在人脸上打草稿的家伙吗。

  【八搨将军】

  滕王李元婴做隆州刺史的时候经常违法乱纪,属下裴聿直言劝谏,惹得李元婴大怒,让左右暴打他。后来裴聿上京,便将此事告诉了皇帝。皇帝问裴聿,滕王他打了你几下?裴聿说前后一共八下,皇帝听了立马令裴聿官升八级。裴聿回去后跟人诉苦说,我命可真不好,我要是当初说打了九下,现在就是五品官了。此事在当时曾传为笑谈,人送外号“八搨将军”。

  【杯酒杀三人】

  南朝梁人张缵,有才学且颇为自负。某次邵陵王萧纶请他喝酒,当时萧纶手下有个名士叫吴规,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人物。这张缵不知道怎么了,就看吴规不顺眼,看见酒席上吴规也在座就不服。举杯就说:“吴规,这杯酒敬你,祝贺你也够资格在今天这宴上喝酒。”把吴规气的够呛,吴规的儿子吴翁孺看父亲被人这么奚落更生气,当晚就气死了。吴规又恨张缵讽刺自己又心疼儿子的死,悲愤交加,也死了。吴规的老婆看老公和儿子相继去世,也悲伤过度,跟着就去了。时人皆称:“张缵一杯酒,杀吴氏三人。”

  【百赢赌咒】

  唐人段成式在其著作《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条咒语,据说念满一万遍,就能让打出去的骰子随意而动,赌钱百赌百赢。有个姓赵的小子信了,但是他懒,只念了一千遍,心想这也能勉强算个小胜吧。结果出去赌钱,输得干干净净。所以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一定要认真,不能偷懒存侥幸心理。说了让念一万遍就得念一万遍,只念一千遍不输才怪呢。最后把咒语附赠给大家,特别简单,包教包会。就是八个字:伊谛弥谛,弥揭罗谛。大家闲着没事的'时候多念念,这都是古人传下来的智慧,万一将来发财了呢。

  【抬旗与出旗】

  抬旗是清朝一项褒奖政策,对于立功的人,如果是汉人包衣,可升为汉八旗。若是汉八旗,可变为满八旗。若是下五旗,也有可能提为上三旗。就是将身份提高一级,这叫做“抬旗”。而“出旗”这项“福利”措施则是只针对于汉八旗的。乾隆七年曾发布一条诏令,允许汉八旗的旗人“自愿”出旗为民,因为旗人是不许自己出去找工作,只能白吃皇粮的,怕耽误了有学问有手艺的汉人发家致富迈向成功,所以允许他们出旗。诏书写的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不想再白养着这些人吃干饭,让他们“出旗”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乾隆七年发布的这条允许出旗的诏令还算比较委婉的。过了十几年,到了乾隆二十三年,又发布了一条诏令,这次可就不那么客气了。直接昭告:“八旗汉军年老残疾不能当差,以及差使平常不堪教养者,俱令为民。”上次还允许“自愿”,这回连“自愿”都不行了,直接采取强制性措施。大批汉八旗自此被扫地出门,自谋职业发家致富迈向成功去喽。

  【蕉鹿自欺】

  有个郑国人,某天在野外砍柴。看到一只受伤的鹿跑过来,他就冲上去把鹿打死了。之后他怕被人发现,就把死鹿藏在一个大坑里,上面盖上蕉(即枲麻)。等到他砍完了柴,想要回家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那只鹿了。寻觅无果,最后他告诉自己,今天我根本没看见过什么鹿,这都是我做的梦吧。后来蕉鹿自欺演变成一个典故,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反倒当做虚幻的存在。

  【妒妇津】

  传说,晋朝时有一人叫刘伯玉,他老婆段式善妒。刘伯玉喜欢吟诵《洛神赋》,某天随口说了一句:要能娶到这样的女子就好了。他老婆听了很生气,说既然你喜欢水神不喜欢我,那我也死后做水神。当晚段式就投水自杀了,七天后托梦给刘伯玉,刘伯玉此后再不敢渡水。从那以后,凡是在那条河渡水的女子都得把妆卸了,打扮漂亮的女子必然遭风浪袭击,后人便将此地称为“妒妇津”。而这个故事里最让我感概的是这句话,“丑妇虽妆饬而渡,其神亦不妒也。”长得丑你就连被妒忌的资格都没有,好心疼这样安全的女子。

  【郑公风】

  东汉人郑弘,年轻的时候去山里砍柴,捡到一只装饰的非常漂亮的箭。过了一会有人来寻,他就还给了人家。这个寻箭的不是个一般人,郑弘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他归还这支箭的同时就跟那个神人说,若邪溪这个地方打柴不容易,来去都是顶风,不好走。我希望以后可以早晨刮南风,晚上刮北风,这样就方便多了。后来此地风向果然如他所求,当地百姓都称之为“郑公风”。

  【罗钳吉网】

  李林甫掌权时期,为了打击异己,曾任用过两位酷吏:罗希奭、吉温。这两个人就是李林甫的爪牙,只要落到他俩手里必然凶多吉少,就像被钳子夹住或是落进网里一样,故时人称之为“罗钳吉网”。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指酷吏朋比为奸,陷害无辜。

  【青钱学士】

  唐人张鷟,以文章著称。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员半千称赞他有如成色最好的青铜钱,万选万中,他也因此在士林中有了“青钱学士”的雅称。这个雅号后来演变为一个典故,比喻有才学的人。

鲜为人知的10个历史典故【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