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最新3篇)

时间:2019-04-07 05:17: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篇一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是一本教育类书籍,作者华应龙通过实录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方法。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让我了解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教学思路,还让我对数学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华应龙在书中强调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他提到了数学思维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开始,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他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方法,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这种思维方式。例如,他提到了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要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都非常实用,让人感到启发。

此外,华应龙还在书中提到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他认为,数学是一门充满趣味的学科,只有通过创设情境和提供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他提到了一些有趣的例子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这让我深受启发,我也意识到在自己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华应龙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他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调整教学方法。他提到了一些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发现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读完《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到了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思路,还让我对数学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学习华应龙的教学方法,我相信我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会将这本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篇三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合上华应龙著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一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初我就是怀着一颗极大的好奇心才购买此书的,就是想知道,他的“这样”究竟是“怎样”?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数学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看了这12个教学课例,认真析读了他的“课前慎思”、“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才真切地感到他的数学课的确与众不同。 一、设计新颖——坚持“课前慎思”。 首先从课题的名字来说就让人耳目一新,“我会用计算器吗”、“游戏公平”、“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孙子定理”、“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等,就给学生的好奇心注下了坚定的砝码,想去探究与尝试。难怪有的教师听完课后问华老师:“你上的是新课还是活动课?”因为华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心中的教学思维定势,创出了自己的一条教学新路。 其次,即使是我们熟悉的课题“角的度量”、“圆的认识”、“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也上得别有一番洞天,这无疑依赖于华老师潜心的课前慎思。有专家说“他把思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确如此,为什么其他教师“怎么没想到”这样教?因为我们的教师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而华老师却是认为“教首先是因为需要教”。当你所教的内容学生认为是一种需要的话,学生内心的主动探究的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自动自发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自然就吸引学生,效果也会是更佳的。华老师就是在每一节课之前都经过了认真地思考,“要设计一节课,就要去琢磨这节课,思考以往这节课存在什么问题”、“只有找准问题,才能做正确的事”、“备一节课一定得有自己想的过程”、“每次备课我都会深入挖掘教材,学习它、研究它,剃须、吃饭、走路时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可以为它废寝忘食,常常在睡觉时因想到一个好点子一跃而起”。华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才会有所得。试问:你我课前做到于此了吗? 二、研究学生——坚持“以人为本”。 “把握学科本质与研究学生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课题”。如果将美好的设计在课堂上巧妙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时刻牢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人为本”,我们的教学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理想的教学。因此华老师认为:“教师之所以能左右逢源地从容驾驭课堂,正式因为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我们的教学就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差异不在于知识储备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观是什么”。基于这些,华老师在课堂上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拓宽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数学学习变成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科学艺术——坚持“至真至爱”。 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真谛是求真;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真谛是创新。华老师的12节教学课例总是给听课的教师和所教的学生以无穷的回味。以至于学生课后的第一感受是“40分钟怎么这么快?”“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玩的课,想不听都不行?”“这个老师神了,他能知道我们想什么,而且特准。”“他把我们上得一惊一乍的,想不出后面会发生什么!”因此专家说:“能够深深吸引学生,这就是好课的核心标准。”而听课教师的感慨是“我怎么没想到?”我虽然没有亲身听到华老师的课,但细细品读这12个教学实录,就如同走进了华老师的课堂一般,与学生一起感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每读一课后,都像学生似的感觉课太短了,还没有上够,没有看够。看着华老师的“课后反思”,聆听着专家的“评析”,回味着“课”的每一环节,感到听每一节课都是在进行艺术欣赏,于是也发出了感叹“我怎么没想到”、“我怎么上不出来”。华老师告诉了我们答案:“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意想不到地存着微妙的联系,关键是发现那份联系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当你深爱着这片大地,真爱着生活、挚爱着数学,你才会多情善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才能看到更多的生活中的美丽,才能看到感动我们的数学”、“我上出了一些专家认可的课,有人说我‘勤奋’、‘刻苦’,其实我自己不认为是‘勤奋’、‘刻苦’,我是在享受幸福,享受自己的全情投入,享受数学对我的青睐有加,享受生活对我的‘无微不至’”,这些话难道不正是他对数学独有的那份至真至爱吗? 有位专家评价道:“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生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方法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

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是啊,我们每位热爱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地思考。而思考需要坚持,坚持必定有收获。正如华老师的体会是:要想从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里所说的第二境界突破到第三境界,需要的就是坚持思考、坚持创新。因为“创新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对每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当你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了。到了这样的境界,你也会说出“我是这样教的”,别人在听完你的课后,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想到”的。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