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书籍的读后感(实用4篇)

时间:2012-08-02 08:37: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音乐书籍的读后感 篇一

《音乐的本质》读后感

近日,我读完了一本名为《音乐的本质》的书,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音乐学术著作。作者在书中对音乐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让我对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作者首先讲述了音乐的定义和起源。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作者通过对古代文化和民俗的研究,揭示了音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组合,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接着,作者深入探讨了音乐的要素和结构。他从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释了它们在音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我通过这些章节的阅读,对音乐的构成和演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深刻地意识到,音乐是一门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的学问,不仅仅是一种听觉的享受。

最引人入胜的是书中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感染力的探讨。作者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分析,说明了音乐是一种能够直接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音乐都能够以独特的方式传递和表达。在阅读这一部分时,我不禁回想起那些让我感动和激发情感的音乐作品,深深地被音乐的魅力所吸引。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音乐与社会、音乐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作者通过对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揭示了音乐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音乐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章节的阅读,我对音乐的社会角色和教育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通过阅读《音乐的本质》,我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质的飞跃。我深刻地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门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的学问。音乐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能够以独特的方式触动人心。我相信,在今后的音乐学习和欣赏中,我会更加用心去感受和理解音乐的魅力。

音乐书籍的读后感 篇二

《音乐的历史》读后感

最近,我读完了一本名为《音乐的历史》的书,这是一本关于音乐发展历史的著作。通过对不同时期音乐形式和风格的分析和解读,书中向读者展示了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变迁和演进。

在书中,作者首先从古代音乐开始,详细介绍了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古代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和特点。通过对这些古代音乐的介绍,我对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古代音乐在宗教仪式、战争和庆典等场合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接着,作者详细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它标志着音乐从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向人文主义音乐的转变。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家和作曲家的介绍,我对文艺复兴音乐的特点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个体表达和情感表达。

书中还介绍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每个时期的音乐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变化。通过对这些时期音乐的介绍,我对音乐的历史发展有了更加丰富和全面的认识。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表达。

通过阅读《音乐的历史》,我对音乐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从古代音乐到现代音乐,每个时期的音乐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相信,通过对音乐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我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书籍的读后感 篇三

  利用暑假时

间终于看了下郭声健老师的这本《音乐教育书简》,刚开始问同学有什么好书值得推荐时,她毫不犹豫地说了这本书,其实这本书在大学时期也听说过,但一直忙于其他没放在心上,也就一直没有阅读过,现在工作一年了再来阅读时能让我更好地回顾这一年的教学,从小米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刚工作时遇到的种种问题,这本书给了我很好地答案。

  这本书应该适合每一位刚任职或在职多年的中小学老师认真阅读,它涉及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爱心,也涉及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和自主发展理念。这不仅关系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也对我国教师教育现状进行得反思,使我们一线的音乐老师得到专家的一些解答和帮助。所以幸运的不只有小米老师还有我们阅读过的每一位音乐老师。

  入职一年来,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从第一次听到有人叫我老师,到现在很淡然地面对这份工作,从以为音乐老师就是教人唱唱歌,到现在才发现原来音乐老师不止只教几首歌,从以为当音乐老师没什么压力,到现在才发现原来音乐老师压力不小,这一年不管是从角色还是自身的心理方面都转变挺大,看到小米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很多问题都是我遇到过的,感谢郭老师的解答,让我看到了我教学时的不足。

  看着小米说她第一次上课发生的种种,我仿佛回到了我第一次登上讲台的那一天,激动、紧张、兴奋充斥我一天,幸运的是我没像小米那样跑错教室,第一堂课我也给他们说了些课堂常规,感觉能把这节课上完算是万事大吉了,没上课之前就听一些前辈跟我说,第一节课一定要凶一点,不然学生以为你好欺负以后就很难管下他们,所以第一节课我一直虎着脸,以命令的语气跟他们下达命令,所以看到郭老师说要和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我发现我没做到,急于树立权威的心态适得其反,就像郭老师说的很多新老师以为教师威信的建立就是通过严格要求,特别是第一堂课给学生给学生“当头一棒”或来一个“下马威”而实现的。其实不然,教师的威信,主要是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职业道德、学识修养、教学水平与效果,以及与学生的密切关系等因素慢慢建立起来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后面有相熟的老师跟我说你为什么第一节课在我们班很凶都不笑?这样会让学生觉得你一点都不好接触,所以真的会适得其反,学生没喜欢上你,你的威信也没有建立起来,看来还学要在以后的课堂上慢慢摸索。

  很多人以为音乐课就是教唱模式,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没什么可难的,这是传统的授课,刚开始我也是这样上课,没有一点新颖,以为只要这首歌学生学会了目的就达到了,当有人跟我说你落伍了,教学模式太单一了,你应该改变的教学模式,这其实就是在说你的课上的很差,当时心里很不好受,一个年轻的音乐老师上的课却一点不年轻啊,看来真的很没用心,音乐课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以为老师教了多少知识技能,学生就能掌握了多少技能,应该尝试各自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正的喜欢音乐,喜欢上你的音乐课,千万不要让学生感觉的教学的枯燥,感到厌倦甚至畏惧心理,从而不喜欢上音乐课,这样就太不好了,有时候同样内容的一节课别的老师会很轻松的上完,学生也学的很起劲儿,为什么自己上时就感到特别吃力,开始阶段我会有空去别的音乐老师的课,模仿她上课风格,让我找到突破口知道音乐课到底是怎么回事,渐渐地我会根据班级情况来上课,用他们喜欢能接受的方式,这样学生觉得开心我上得也开心。

  郭老师说小米说的“我害怕安静的课堂”对他触动很大,同样对我触动也很大,也经常在想音乐课是安静一点还是热闹一点?当然“安静”与音乐课是格格不入的,什么时候安静呢?第一次在聆听歌曲时我是特别强调安静聆听的,当然这个时间很短,最多也就一首歌的时间,学生的小躁动就会浮出来,作为老师又特别怕学生在课堂上吵闹,刚开始经验少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维持纪律,可一旦太安静,却又少了什么,反而让自己觉得不舒服,音乐课堂不需要太安静,安静得音乐课堂是最忌讳的,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和交流,每一个学生在音乐课上都是主角,都可以完全打开自己,真正的参与进来,音乐教学不止是教师教知识技能,必须要通过学生对音乐的亲身体验才能把老师所教的知识技能内画进自己的知识技能力结构之中,我们不光要教会学生开口唱,还要引导他们亲自去演奏、创作、聆听,这样慢慢的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觉得音乐课非常好玩、开心,期盼着你的课堂,这样才是最好的。

  这本书还需要慢慢去体会慢慢去学习,相信会有所提高。

  就我通俗的理解:巴赫的音乐通常以简单的主题出发,进而演绎为庞大的、丰富的音乐形态;而贝多芬呢,在将动机好不容易做成主题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打碎它,如此反复,而到完成时,它可能还只是一个动机。(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更愿意听巴赫,而不是疯子一样的贝多芬)

  进而,萨义德冒出惊天一语:

  “巴赫是史诗;贝多芬是戏剧。巴赫最后一批作品,我觉得最喜欢吸引人之是,贝多芬第三阶段的作品撕碎类 型 而留下一堆破碎、未完成、断简残片式的形式;巴赫似乎专心一志,致力将每一个细微变化、每一个转折、每一 每一个和声和节奏受融于一个整体。”

  史诗与戏剧,这样的词汇令我联想到古代美学大师,他们以文体名称作为风格类型进行概括——精准、有力。

  最后,请允许我自鸣得意一下:没曾想我的音乐品味还能与萨义德先生有所交汇——我们都喜欢席夫。他说“席夫长相如天使······他的圆滑奏极好,力度变化微妙,脉冲也节制,不那么尖锐和严厉······但他那些技巧向来服从一种谦抑、可亲、内省的音乐性,而不是为炫耀和自我主义的展示来服务”。回到前面说的,古尔德的演奏带着浓重的工业时代气息,而席夫仿佛带领听众回到前工业时代,他的演绎是古典、雅致的,我称之为“逸品”。

音乐书籍的读后感 篇四

]

音乐书籍的读后感(实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