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观后感50字(优秀3篇)

时间:2016-07-02 05:20: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郑义门观后感50字 篇一

郑义门观,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中原路,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我在参观这座古迹后,深深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郑义门观的建筑风格独特,它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建筑特色,建筑造型庄重大气,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觉。登上观楼,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感受到古建筑与现代都市的完美结合。

观内陈列了许多与历史有关的文物和图片展览,使我更加了解了郑州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展览中的郑州古城的建筑图纸和照片,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观内我还看到了一些郑州的历史名人的铜像,他们是这座城市的骄傲。这些名人的事迹和贡献激励着我,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总的来说,郑义门观是一座富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古建筑,它展示了郑州的繁荣和辉煌。参观这座古迹,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家乡,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我希望能够将这份热爱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我们的文化遗产。

郑义门观后感50字 篇二

郑义门观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古建筑,它让我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郑义门观的建筑风格独特,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站在观楼上,可以看到整个城市的美景,感受到古建筑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存。观内陈列了许多展品,包括历史文物和图片展览,让我更加了解了郑州的历史文化。我还看到了一些郑州的历史名人的铜像,他们是这座城市的骄傲。这些名人的事迹和贡献激励着我,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参观郑义门观,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座古建筑不仅是一座历史遗迹,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象征。它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郑义门观是一座富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古建筑,它让我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参观这座古迹,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国家和民族,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我希望能够将这份热爱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我们的文化遗产。

郑义门观后感50字 篇三

郑义门观后感50字

  郑义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

郑义门观后感50字

。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称“义门”。历朝表彰的“义门”中,一般五世、七世就属难能可贵。而郑义门,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却足足延续了十五世。

  郑濂,字仲德,是明朝时浦江人。到郑濂这一辈,郑家已经二百多年没有分家了,人称“义门”,太守赠匾“天下第一家”。郑家始终遵从先祖不听妇人言的训诫,这里说的当然是指不能听从妇人之话去干谋私利、有损孝义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后,将郑濂召到京城,问他一家有多少人,郑濂回答说:“有一千多人。”明太祖说:“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当时正值河南进贡香梨,明太祖于是赐给郑濂两枚香梨。郑濂双手捧着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后面查看。

  郑濂到家后,召来所有家人,然后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谢恩,又找来两个装满水的大缸,将香梨捣碎后放入缸中,然后让所有的家人分着喝。皇帝知道后非常高兴,于是亲书“孝义家”三大字赐之,并加盖玉玺。

  后来有人诬告郑家结交叛逆罪人,官吏前去抓捕,郑家兄弟六人争相要跟随官吏前去,最后由郑濂的弟弟郑湜前往,当时郑濂正在京城,他赶去拦住弟弟说:“我是兄长,应该由我去。”弟弟说:“哥哥你已经老了,应当由我前往。”就这样,兄弟两人争相入狱。

  明太祖知道后说:“像这样孝义的人,怎么会去追随他人叛逆呢?”随即将诬陷之人治罪,并重用郑家子弟为官。

  我们的传统家庭中特别推崇重孝重义,能够放弃私心,对长辈尊敬孝顺、对晚辈关心爱护、同辈之间互相宽容谦让,这样家庭怎会不和睦呢?郑氏一族以孝义治家,让家人摒弃私心,所以才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家”。

  评论:

  家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国家中若是大部门的家庭家风良好,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定是个安定和谐的国家。现在有很多学者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理论,我觉得要真正深层次的剖析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必须从家这个单位出发,看看家这个社会体细胞经历了哪些变迁。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门望族,其血脉延续久远,见证了无数次“城头变换大王旗”,经历了数百年物是人非的变迁。其中大部分既富且贵,但也不乏有些小康之家家风醇良,历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氏义门。

  郑氏义门——今天更多的人是称呼它“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但在这之前的元朝,已经有过两次旌表“义门”的盛典。元至大四年二月(公元1311年)首次旌表为“孝义门”;元重纪至元元年冬十二月(1335)再次旌表为“孝义郑氏之门”。对此,宫廷上下,认识一致,颂声如沸,自皇太子至丞相诸公卿多作大书及赋诗以美其行。有史载日:“部使者余阙行县,以其孝友七郡或莫之先复篆‘浙东第一家’以褒之”。一代贤相脱脱有“白麟溪”三大字题赠。翰林学士承旨月鲁帖木耳为中书平章政事时,于至正十二年(1352)行省浙江,书赠“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大字。元至正十三年(1353)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两次赐书“麟凤”、“眉寿”。其他王公大臣以及翰林国史院的儒学名家如虞集、揭徯斯、危素、欧阳玄、李好文、陈绎曾、陈旅,以及与郑氏有同里与世交关系的黄溍、柳贯、吴直方等京都名士,也都加入了吟诗作文赞美的行列,掀起了一个强大的舆论热潮,

资料共享平台

《郑义门观后感50字》(https://)。这些题赠和诗文,后来均被制成匾额悬挂厅堂,收入《麟溪集》中,载入史册,成为郑氏家族一代光辉的象征。那末元朝统治者——草原里打过来的蒙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一个家族的治家经验呢?

  元朝统治者,虽为蒙古贵族却不通汉族文化。但是它们在长期的征战中,认识到汉文化对于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元始祖忽必烈登上皇位以后,在他的`即位诏书中就指出:“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忧国忧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因此,他就位伊始,即诏十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材异等,列名上闻;并诏立国史翰林院,招揽儒学人才。一代大儒姚枢、许衡、窦默等都成了元始祖的重要谋臣,又在各地又诏立诸路学校提举官,一些博学老儒得到了擢用,为元朝初期施仁发政,立纲陈纪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家庭政治、家庭伦理建设,一开始就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宗法制度和思想体系,得到了继承和发扬。“隆古之治在乡族,固国之本在巨室”,“平天下必从齐家始”,形成了朝廷上下的共识,旌赏孝义力田是他们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元朝宫廷规定“民有同居五世者,辄下令旌表其门”。可惜当时这样的“门”不多,而浦江郑氏家庭,却脱颖而出,首开元代风俗之先,实现了“九世同居”的振兴局面,自然受到朝廷的重视和表彰。

  郑氏家族的同居义举,所以受到当时朝廷的重视。还出于统治者的自身的需要。元朝当局有个致命的缺陷,皇位的继承法没有规定,只是依仗贵族大会(忽里台)来公选,每次皇位交替,都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给后宫、重臣及诸王之间的竞争留下了隐患。元始祖忽必烈,平定天下,以文德洽海内,定一代之制,使典章文物大备,可谓功勋卓著。但在他去世以后,由谁来继承皇位就成了问题。他有十个儿子,二儿子裕宗真金,被封为太子,不幸比始祖早九年而薨,不得已只得把皇位传给裕宗的第三个儿子铁木耳,但裕宗还有第一个儿子甘麻剌,他也不甘心将王位拱手他人?就这样忽里台

大会开了一百二十多天,为立储争论不休,直至甘麻剌受到众人责备而退让,铁木耳方当选。不过自此以后,两派势力围绕皇权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忽必烈去世至最后一个元顺帝登位的三十九年间,皇帝换了九个,最短的只有两个月。英宗、明宗均在位被谋杀身亡。而一个成功登位的皇帝,也无不以反对者的鲜血生命为代价。而郑氏家族孝义同居的事迹,同皇族内部的争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家和万事兴”,元朝宫廷有识之士都意识到这一点,拼命宣传郑氏同居的意义和好处,可惜元朝统治者无法学到手,在一片表彰郑氏义门的声浪中,继续杀来杀去,内外交困,终于走向了元历史的尽头。

更多精彩分享:

1.郑义门观后感

2.郑义门动漫观后感

3.郑义门观后感【小学生】

4.郑义门观后感5篇

5.郑义门观后感100字

6.郑义门动画片观后感

7.郑义门观后感2000字

8.郑义门观后感300字三篇

9.郑义门观后感2016【优秀】

10.郑义门观后感400

郑义门观后感50字(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