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活着》观后感(实用6篇)

时间:2018-04-01 09:31: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张艺谋的《活着》观后感 篇一

《活着》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苦难与人性。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影片以贾乃亮饰演的福贵为主线,通过他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农民阶级的命运。福贵在一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中失去了父亲和儿子,他的妻子也在这场灾难中变得精神错乱。面对如此悲剧的人生,福贵依然坚强地活着,不断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磨难。他以乞讨、卖儿卖女来维持生计,但他从不放弃希望和尊严。尽管他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但他的内心却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仰。福贵的坚韧和乐观让我深受触动,他的经历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影片通过福贵的遭遇,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苦难和磨难。在动荡的年代里,农民阶级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劫难。他们失去了土地、亲人和尊严,被迫过着贫困的生活。而这些苦难并非他们自己选择,而是历史的选择。福贵的遭遇使我对历史中的农民阶级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思考。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无力抗拒,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摆布。这让我想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无数无辜受害者,他们的故事和遭遇同样令人心痛和无奈。

影片还通过福贵的妻子的精神错乱,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可塑性。在困境之中,福贵的妻子逐渐丧失了理智,甚至失去了对亲人的记忆。她的变化让我深感心酸,也使我明白了人性在逆境中可能发生的变化。人性既有坚韧与善良,也有脆弱与邪恶。在困境面前,有些人选择坚持与希望,而有些人则选择放弃与堕落。这种对人性的观察和描绘让我对人性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活着》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它通过福贵的故事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苦难和人性的多样性。张艺谋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深邃的思考,将这部电影打造成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苦难和人性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张艺谋的《活着》观后感 篇三

  "记得我们高中语文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人所犯的每个错误都会得到惩罚。我想也是的。但趁法本身并不可悲,也不值得去同情,而真正令人可悲和同情的,是有的人还未来得及犯错误,就被命运之神宣判了死罪。在生活和生命面前,人的脆弱显得那么真实,人的反抗却又那么渺小。我们改变不了命运,能改变的,只是对命运的态度。活着,这是一个名词呢,还是一个动词,或者,它只是一个形容词。

  《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的大背景是中国解放前后一二十年,是中国的动荡和转型时期,可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人的生存空间都很小。以葛优扮演的主人公徐富贵的命途多舛为主线,以活着这样一个既美好又无奈的事实为出发点的悲情故事。《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另外,皮影戏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它贯穿电影的始末。有些人认为是故意以“民俗”来取悦于外国的影片评委。皮影戏在这片子里是一种关于艺术与传统的象征,是人类生存中较高层次的需要。最初的时候,当福贵是个二世祖时,皮影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到后来他败了家后,这既是艺术,又是谋生的手段;到文革的时候,关系就更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干革命”的本钱,又是他需巧妙地保护以免于被扼杀毁灭的“传统”。后来皮影戏还是给“灭”了,但在片子最后,我们发现那箱子还在,只是变成了装小鸡。小鸡是新生命的象征,箱子曾经装过代表艺术的皮影戏道具,如今又装载着新生命,这就使艺术、传统与新生命有着相通与联系,则“活着”的意义又有了更深远的内涵。

张艺谋的《活着》观后感 篇四

  生活中,每个人都为生活忙碌着,每个人都要有生活的本领,不能只生在温室里靠父母,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应该懂得父母挣钱的辛苦,学会感恩,学会自己生活的本领!

  这学期,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学习,老师让我们观看了陈大惠老师的视频——《活着》,我很受感动。视频播放得内容是一个传统幼儿园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在这个幼儿园里,孩子们没有大型玩具,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生活得很快乐!老师带他们做游戏,他们知道给老师送茶喝,给老师搬椅子坐,吃饭不挑食。尤其看到那个小朋友背诵毛主席的诗词,很让我佩服。视频还放了很多做义工的大学生,他们什么都不会做,做义工还让别人侍候。为了教育他们,陈老师带他们到街上捡破烂七天,靠自己的能力吃饭,亲自体验靠自己生活的过程。在这七天里,他们遭受了种种困难和别人的白眼,捡了一天只挣到几元钱,他们不再嫌弃垃圾桶臭,当遭到人骂时也学会了沟通,没吃的盒饭也捡着吃了……他们都深深地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容易,体会到了拥有活着的本领的重要性。

  是呀!现在我们物质生活好,父母又娇惯我们,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都不会做,都是父母替我做。当我们长大了,自己面对生活的时候,怎么能有能力面对生活的困难?这样将来不就是废人吗?想到自己平日里挑食,想到自己挑剔穿戴,想到自己还让妈妈整理书包……我感到很惭愧。

  观看了视频后,我想:今后的生活,我也要改变自己,从小事上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学会感恩,学会活着的本领。

张艺谋的《活着》观后感 篇五

  生活于我们来说太过容易,我们享受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就像福贵早年的日子,太过肆意,太过没心没肺。我们肆意挥霍父母的关爱,我们无休止地向父母索取,我们在大手花父母的钱时,我们的父母在最大限度地拼尽身体的所有潜能,只为了能在我们每一次向他们要钱时,能掏出那份血汗钱。

  “活着”对一些人来说比死去还要困难,就像福贵挣扎在饥俄潦倒和衣不蔽体之间。活着成了一个信念,为了死去的亲人,为了彼此的信念,代替他们活下去,只要活着。我最佩服的是,在亲人相继死去,在生活已至山穷水尽,在孤独中生活了二十年之后,福贵还能坚持活下去的信念,在某个夏日的午后,还能平淡的向路人细说自己的经历。还是那五亩地,还是那破草屋,人却不在,正应了那句“最是无情台城柳”。到底为谁风露立宵中?在风轻,水清,人自醉的田野乡村,阡陌交错间,一头老牛,一位老人,在黄昏斑驳的色彩里,佝着背,黝黑的脊背上流淌着岁月的汗水,是谁在依赖谁?是蹒跚前行的老牛,还是在岁月中摸索伸脚的老人?我们说不清,书中给我们的只是无尽的思考。我一直以为人世间最大的悲伤是生离死别,是肝肠寸寸断裂心脏随之窒息的绞痛,而福贵在面对一次一次的别离,却能一次次在悲痛中坚强。

  “这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他不知道的是在他跟二喜说这话后,二喜最后也死在这里了。富贵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医院,脸上的神情是悲悯,是无奈,我无法得知,我只想知道他的脸上有没有一丝痛恨,有没有对这个世俗的厌恶?但他似乎没有。命运就这样与福贵纠缠着,互相仇恨着,却无法抛弃对方。以前从电视上或书上,亦或是别人嘴里,听到看到一些人,他们在命运前俯首低头,我总认为这些热人太没用,遇到些困难就放弃,现在才觉得自己有多狂妄。当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时,活与不活,对一些人来说已没有太大意义。然,生命只有一次,放弃意味着从此了无痕迹。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寂静”。福贵的人生莫过于此。

张艺谋的《活着》观后感 篇六

  韩国这两年丧尸片拍的挺多的,强烈推荐看的是《釜山行》和《王国》一二季。

  釜山行第二季还没有看,怎么样暂且不发表意见。

  这两个是我觉得拍的甚好的,不论是演技还是情节还有呈现的画面都是不错的。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

  《活着》之前看海报的时候对立意很感兴趣,加上是朴信惠和刘亚仁出演,期待值还是很高。

  都是实力派的演员,朴妹妹没出来的时候,也就是电影开始那段,个人觉得是很难熬的,其实刘亚仁的演技是不错的,演出了那种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活着的感觉,但是我总觉得很枯燥,所幸坚持看了下来,后面还是很精彩的。

  个人觉得比较有意义的场面:

  一个是:刘亚仁饰演的男主角准备上吊的时候发现除了他之外还有人存活的时候(女主),演出了那种见到还有活人的那种惊喜,开心还有语无伦次,那段的演技是真的可。

  二个就是去8楼遇见的那个男的那里,这个男的三观我也是服了,我觉得韩国导演在丧尸片中很会用这样的情节,烘托人其实有时候比丧尸更可怕,打着道德的旗帜装饰人心。

  我觉得这个电影有那么一点点适合2020的大环境,活着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一定要好好的活着。

  电影值得一看,细细体味也能悟出不少。

张艺谋的《活着》观后感(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