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观后感1000字【精简3篇】

时间:2012-07-06 09:31: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冈仁波齐》观后感1000字 篇一

《冈仁波齐》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该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名年轻摄影师为追寻梦想而踏上征途的故事。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同时也对冈仁波齐这个神秘的地方有了更多的了解。

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陈达的摄影师,他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决定前往冈仁波齐进行摄影创作。冈仁波齐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之一,位于中国西藏地区,素有“圣洁之地”的美誉。然而,这个地方充满着艰险和神秘,只有真正有勇气和毅力的人才能到达那里。

陈达在电影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他用镜头记录下了冈仁波齐绝美的景色,也捕捉到了那里居民朴实的生活和虔诚的信仰。这些照片不仅展示了冈仁波齐的壮丽景色,也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寓意。

在观影过程中,我被电影所展现的自然风光所震撼。冈仁波齐的雄伟和壮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片纯净而神圣的土地。电影中的拍摄手法也非常精彩,通过航拍和近景镜头的运用,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冈仁波齐的山脉和湖泊之间,感受到了那里的独特气息。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陈达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冒险精神的年轻人,他对摄影有着执着的追求,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一切。他的坚持和勇气令人钦佩,也激励着观众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同时,电影还展示了冈仁波齐当地居民的淳朴和虔诚,他们用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诠释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通过观看《冈仁波齐》,我对冈仁波齐这个地方有了更多的了解。冈仁波齐不仅仅是一座山峰,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的象征。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宁静和力量的感觉。电影中展现的冈仁波齐的美丽和神秘,使我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总之,电影《冈仁波齐》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展示了冈仁波齐的壮丽景色,也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寓意。同时,主人公陈达的勇气和坚持也激励着观众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这部电影是一次对自然、对生活、对信仰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也让人对冈仁波齐这个神秘的地方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冈仁波齐》观后感1000字 篇二

《冈仁波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观看后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电影通过一个摄影师的故事,展示了冈仁波齐的壮丽景色和当地居民的朴实生活,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电影中的主人公陈达是一位年轻的摄影师,他对摄影有着执着的追求和热爱。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他毅然决然地前往冈仁波齐进行摄影创作。在冈仁波齐,他面临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他用自己的镜头捕捉下了冈仁波齐绝美的景色,也记录下了当地居民朴实的生活和虔诚的信仰。

电影中展示的冈仁波齐的自然风光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片纯净而神圣的土地,被誉为“圣洁之地”。电影运用了航拍和近景镜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冈仁波齐的山脉和湖泊之间,感受到了那里的独特气息。这些壮丽的景色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力量,也让我对冈仁波齐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陈达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冒险精神的年轻人,他对摄影有着执着的追求,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一切。他的坚持和勇气令人钦佩,也激励着观众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电影还展示了冈仁波齐当地居民的淳朴和虔诚,他们用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诠释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他们的坚守和信仰也让我深受感动,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通过观看《冈仁波齐》,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冈仁波齐的美丽和神秘让我明白,大自然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电影中的冈仁波齐给人一种宁静和力量的感觉,让我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只有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才能让我们的后代也能享受到这样美丽的自然风光。

总之,《冈仁波齐》是一部引人思考的电影,它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画面,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电影中展示的冈仁波齐的壮丽景色和当地居民的朴实生活,让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充满了向往和希望。这部电影让我深思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责任,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敬畏大自然的力量。

《冈仁波齐》观后感1000字 篇三

《冈仁波齐》观后感1000字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冈仁波齐》是不多的几部看过了必须要反刍的影片。与其是在写观后感,不如说是在猜谜。影片展现的长跪朝圣就像是迷一样的仪式存在。影片的副标题为灵魂之路,恐怕首先要向现代人发问有灵魂吗?相信灵魂吗? 相信有灵魂和不相信有灵魂的区别是什么?不相信灵魂的现代人在相信灵魂的人们面前是什么样子的?反过来,相信灵魂的人们在不相信灵魂的现代人面前是什么样子的?

  仅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时空密集的场景。服装、交通工具、日常用具都不是单纯地属于某一个单个时代。有羊皮毡房,也

有羽绒服拖拉机,有酥油茶油灯,也有塑料桶电灯。这些生活在高原上大山里的人们砍柴放羊,犁地织布,粗茶淡饭,在白雪覆盖的雪山脚下,日子有条不紊地延续着。物质的画面向观众传达出一个明显的信息,穷困落后,是扶贫的对象。坐在舒适的影院观影的观众在电影一开始展现的当地人生活的物质画面面前,是不是产生了一丝优越感?是不是还产生了一丝丝的同情和怜悯?甚至产生了一丝丝要去扶贫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条件的豪情壮志?

  他们对神山的信仰是虔诚的,但是影片中的语言则展现其功利的一面。七十二岁的杨培毕生有个夙愿,要去拉萨,去转冈仁波齐。侄子尼玛扎堆决定帮助叔叔圆了这个愿望。芒康村子里有几个人也想去,各有各的祈愿,有的因为同属马要去转个运来,有的因为杀生多了,有的因为家里厄运连连。冈仁波齐在他们眼里是神灵。他们要一路长跪去朝圣,一共1200公里。影片的台词与朝圣者每晚的诵经很不协调。语言在表达灵魂深处的内涵时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影片对长跪朝圣过程的展现等于在考验观者的脑洞大小。

  看到第一个长跪时被震撼得眼泪都涌上来了。他们的虔诚重重地敲击着心灵。这是对神灵的虔诚、对大山所代表的神灵的虔诚。这是对灵魂的跪拜。肉体相对灵魂而言变成了无足轻重的载体。肉体匍匐在灵魂之下,如此,跪拜的痛苦与艰辛瞬间就高大上了。他们的行为如同背景的雪山一样,深远,神圣、崇高。

  然而,一路的物质景观极其混杂。除了高山衬托出了跪拜者的渺小与虔诚之外。还有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修得笔直的柏油路,这些背景把它们和我们拉得很近很近。近距离看他们,肉体对肉体的关照对方,不禁要问,他们的大脑里面如果输入了我们大脑里存储的信息,他们还会如此这般么?我们的大脑里还能输入他们大脑里那坚定的'信念吗?

  现代的物质发展已经在挤压着他们的生活,物质贫穷的标签呼唤着现代化的改变,也势必要抽空他们精神存在的空间。然而人类纪的变化却又即将剥夺了他们享受现代物质方便舒适快捷的机会。后现代的危机话语又在提升他们精神追求的意义,直接跳过他们肉体的苦痛与物质的匮乏。密集的跨越时空的物质汇聚凝结了灵魂的不确定性。

  影院里的观者手里都握着手机,有的边看边查微信,有的边看边拍照,更有的边看边发朋友圈。灵魂之路长跪朝圣又从虔诚的灵魂的高大上慢慢回落到了卑微的物质苦难历程。

  我们需要像山一样的思考,然而当我们的大脑被动或者主动地存储了现代文明知识的时候,我们的肉体已经被知识同化。灵魂与道德于我们已经失落为过眼烟云,或者沦为绑架的借口。于是环保者开车宣传减少碳排放,在天南地北旅游中书写自己保护大自然的丰功伟绩。

  人与自然、物质与灵魂依旧是谜一样的难解难分。

  阿莱的《尘埃落定》里写了一个去西藏朝圣的土司家的奶娘德钦莫措。只带了给五个庙进献的银元,多一个银元都不带,她说,佛要的是一个穷老婆子的新,而不是一个穷老婆子的钱。没有哪个真心朝拜的人会在路上花钱。原来,路上不乞讨,不四处寻求施舍,那样的朝佛就等于没朝。在尘埃落定里,奶娘不是个受人待见的人。一走就被人们忘记了, 人们以为她会死在路上。相反的是一年零十四天后,奶娘不仅回来了而且让人大吃一惊这一路山高水寒,他一个老婆子不但走过来了,原来弓着的腰也直了,脸上层层跌得的皱纹也少了许多也不再是原来病歪歪的老婆子,而是一个连膛黑红身材高大的妇人了。而遗憾的是,小说中的奶娘现场很不起眼。阿莱说,朝圣只是改变了她的样子,并没有改变她的脾气。

《冈仁波齐》观后感1000字【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