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观后感(优质6篇)

时间:2014-07-08 07:35: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见字如面》观后感 篇一

《见字如面》是一档非常特别的访谈节目,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了嘉宾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每个嘉宾在节目中都会收到一个装有亲人或朋友写的信的信封,他们会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直接面对这些信件,并逐一朗读出来。这样的方式使得嘉宾们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让观众们也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观看《见字如面》这个节目后,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情感所触动。每个嘉宾都面临着不同的情感问题,有的是因为亲人的离世而产生的悲伤和思念,有的是因为亲情的疏远而产生的心灵的创伤,还有的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产生的内疚和后悔。他们在读信的过程中,情感的起伏和波动令人动容,让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心疼。

通过这个节目,我深刻地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如此重要。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疏远了亲人或朋友,却不知道他们对我们的思念和关心。而在这个节目中,亲人和朋友们通过写信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嘉宾的爱和关怀。嘉宾们在读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这份爱和关怀,也能够反思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此外,我还注意到了节目中的嘉宾们在读信的过程中,情感的释放和宣泄带来了一种疗愈的力量。有的嘉宾在读信的过程中泪如雨下,有的则是笑逐颜开。这样的情感释放不仅能够让他们舒缓压力和情绪,也能够让观众们共情和共鸣。我相信,通过这个节目,嘉宾们不仅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宽恕,也能够为观众们提供一种情感的共鸣和启示。

通过观看《见字如面》,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情感的重要性和沟通的力量。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关怀和爱。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起真实而深入的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彼此,从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际关系和生活。

《见字如面》观后感 篇二

《见字如面》这个节目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真实的情感打动了观众的心。通过让嘉宾们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直接面对亲人或朋友写的信,节目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展现给观众,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我被嘉宾们的情感所感染和触动。他们在读信的时候,面部的表情和眼神中充满了真实的情感,无论是悲伤、思念、愧疚还是感激,都能够直击人心。每个嘉宾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问题,而这些问题通过读信的方式得到了宣泄和解决。这种情感的释放和宣泄不仅对嘉宾们有着积极的影响,也让观众们在情感上得到了一种疗愈和启示。

通过观看《见字如面》,我也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重要性。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疏远了亲人或朋友,对他们的关心和爱不够敏感。而在这个节目中,亲人和朋友们通过写信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关怀,让嘉宾们从中感受到了爱的力量。这种情感的传递和沟通不仅是对嘉宾们的一种救赎,也是对观众们的一种启示和教育。

此外,通过观看节目,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对亲人和朋友的关爱和关心。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生活的忙碌而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忘记了他们对我们的关怀和付出。而在这个节目中,嘉宾们通过读信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亲人和朋友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让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对他们的重要性和珍贵性。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关怀和爱,与他们建立起真实而深入的沟通。

通过《见字如面》这个节目,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情感的重要性和沟通的力量。只有通过真实的情感表达和深入的沟通,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他人,从而建立起更加美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同时,我们也要时刻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关怀和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并与他人共同成长和进步。

《见字如面》观后感 篇三

  我上一次写长信大约是在高三的时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时候被限制用手机,书信里还保留着最后的情感记忆。情动的,茫然的,争执的,琐碎的,每每翻起,见字如晤。而现在,我们都退化到不费心思的只发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断层了。接着我们会发现不知如何写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让人变得迟钝。

  白岩松说,你有多久没谈心了?现代网络中,各种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却找不到人谈心。其实是一样的,谈心就像写信,只是不同时代为了真挚的交流采取的不同方式罢了。

  但我们逐渐摒弃了这些。因为我们节奏快,因为我们不愿等待。

  那样太可怕了。

  我记得看《最好的时光》时候,最打动我的不是张震跑了好多个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当兵前,到舒淇打工的台球室,对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会又回来敲门板,对她说“我写信给你”。那种辗转,犹豫,情动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时光。虽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动依然是会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绝更快,因为缺乏等待。

  当然也不仅限于情信,只做一比方,我们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见字如面》,节目想法很好,请来几个名家念信,信念出来是对的,有的信婉转隽秀,有的信铿锵有力,有的信诙谐风趣,也有的信饱含深情。

  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朴,王耀庆演绎也堪称本期最佳。

  就情感而言,更触动于萧红的信,如果能让汤唯来读或许更好,她演的《黄金时代》让我觉得萧红就是她那个样子那个气质的。萧红写这封信时的年龄也都是与汤唯现在相仿的。感念于那句“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还有那句“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萧红的一生很短暂,充满了寒冷、苦闷与饥饿,但她的文字总是柔和、坚定也饱含希望,是她的伟大之处。

  节目缺点是对信的解读太浮于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课也没做足,其次女教授虽然学富五车,但俨然疏于揣测作者内心用意,解读略有偏颇。

《见字如面》观后感 篇四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香港来到北京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北京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20xx年,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近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喜欢这个岁末年初的美好相遇,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见字如面》观后感 篇五

  尽管手写书信的时代已经悄悄溜走,但是《见字如面》仿佛文化界的一股清流,将书信最纯粹的一面展现在了大众面前。带领的观众重新温习书信里不为人知的感动与记忆。《见字如面》以书信的方式重新唤起了中国人民心中对书信的那份情愫。

  节目入选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封信,不分时代、人物,真实全面的再现了中国各个阶段。从春秋到民国,一直到现在,人性的善恶交织,时代的重檐迭荡,在书信里都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第一季的《见字如面》邀请了娱乐圈的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张国立等人,他们用声音扮演写信人,在各大媒体以及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把信件一封封读出来。这些信件里饱含着太多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当每读一封信是,我都感觉是在重温一个历史场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国破家亡、羁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通过文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出来。当时的社会气象以及历史人物,仿佛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书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传统,匠心以成。在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里,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充斥着人们太多太多的生活时间,书信仿佛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这样一、一档的综艺节目,仿佛又唤起了我对书信的热爱。心急的我立马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书信仿佛就是通往心灵的快递列车。每当落笔写信,或者读信,都能感觉到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书信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嬉笑欢腾,但它却用最实在的方式打开人们的心灵。

  我爱《见字如面》,更爱书信。

《见字如面》观后感 篇六

  《见字如面》上,还有蔡琴写给媒体的信,是关于前夫杨德昌逝世的,其中一句尤为打动人:

  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

  嘉宾许老师说,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没有人对你说过这句话,那是遗憾的,这是比任何情话都要有分量的话(大意)。

  我在想,许老师莫非也是有故事的人?

  回头来看蔡琴,她和杨德昌经历了十年无性婚姻。杨德昌说,十年婚姻,一片空白。蔡琴却认为,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虽然杨德昌婚内出轨,蔡琴还是痛快的成全了他。

  杨德昌过世后,蔡琴给媒体的信中说,如果早知道他离开得这么早,应该早点放他走,让他多和爱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大意)。

  到底要多么宽广的胸襟才能承载起这样一份伟大的爱啊,最后在时光无涯中,化为一声叹息。

  如果换个角度想,也只能如此了,其实是毫无办法。因为后任比她漂亮,比她能干,还比她有品位啊。有家世也有才华,蔡琴又能怎么样?

  她那么爱他,还能接受无性婚姻这样荒谬的条件,然而杨德昌出轨后,和后任很快结婚,也很快有了两个孩子,这又是多么讽刺。

  或许,有一种爱,就如蔡琴歌里唱的:

  有一种爱啊,淡淡的

  却能给人希望

  我的心是一片海洋

  可以温柔却有力量

  她在五十九岁那年开演唱会的时候说:

  该离的婚,离了;该开的刀,开了;该减的肥,减了;该穿的新衣服,穿了。我蔡琴,不会再嫁人了。

  不管这样的结局多么令人唏嘘,也多么让人感慨无私的爱的崇高,我只想说,嫁人还是不要嫁给不够爱我们的人。

  《见字如面》里,还有一封是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以及曹禺回给黄永玉的信,文字真真好,有几句话特别醒脑,叫人燃烧,如遇这样的挚友,如获无价之宝。

  曹公曹公!你的书法照麻衣神相看,气势雄强,间架缜密,且肯定是个长寿的老头,所以你还应该工作。工作,这两个字几十年来被污染成为低级的习俗。

  在你的生涯中,工作是充满实实在在的光耀,别去理那些琐碎人情、小敲小打吧!在你,应该:“全或无”;应该:“良工不示人以朴”。像伯纳萧,像伏尔泰那样,到老还那么精确,那么不饶点滴,不饶自己。

  在纽约,我在阿瑟米勒家住过几天,他刚写一个新戏:《美国时间》,我跟他上拍练场去看他边拍边改剧本,那种活跃,那种严肃,简直像鸡汤那么养人。

  他和他老婆,一位了不起的摄影家,轮流开车走很远的公路回到家里,然后一起在他们的森林中伐木,斫成劈柴,米勒开拖拉机把我们跟劈柴一起拉回来。两三吨的柴啊!我们坐在米勒自己做的木凳饭桌边吃饭。

  我觉得他全身心的细胞都在活跃,因此,他的戏不管成败,都充满生命力。你说怪不怪;那时我想到你,挂念你,如果写成台词,那就是:“我们也有个曹禺!”但我的潜台词却是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

  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践了你。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莎翁《马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

  这几段文字真是精妙,读了好多遍,依然爱不释手。朋友之间能这样坦诚,已不多见。还能一针见血提出意见,敢于说出朋友的作品哪里不好,直言不讳说不喜欢,试问现在有几人敢于这么做,又有几人不玻璃心勇于接受?

  曹禺将这封信表框起来,放在家里,每次深陷“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被势位所误,就拿出来看看;并且还给夫人看、子女看,一家人一起看。

  曹禺这样的大师,勇于接受黄永玉年龄要比他小得多,在当时名气还没他大的这位挚友的意见,胸襟气度自不必说,挚友之间理应如此。

  在《见字如面》的节目里,王耀庆与张国立,分别读黄永玉和曹禺的信,特别有感染力,感情代入也到位,我忍不住又多听了几遍。

  我已经有一年时间没有关注综艺节目了,没想到挖出这么一个宝贝来,接下来的日子也有了期待,我会继续守护,与过去的人事交叠重逢,也是幸事一件。

  写信,是一种牵念。茫茫人海,有人从远方传来一封书信,此身渺渺是何等荣幸。有人劳心挂念,便不应相负。

  见字如面,见信如唔,也有未尽之意。如你来信,昔期将至,此信绝不违。

《见字如面》观后感(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