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通用3篇】

时间:2011-02-04 07:21: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 篇一: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

高考是每年都会进行的一场重要考试,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次考验。然而,近年来,高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人对传统的高考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存在一些问题。那么,面对高考改革,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优秀的人才。传统的高考模式注重对学生记忆和应试能力的考察,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考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只有通过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察,才能更好地选拔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其次,与传统的高考模式相比,高考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特长,应该有机会发展和展示自己的个性。因此,在高考改革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考试科目,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

此外,高考改革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传统的高考模式只看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学校以外的其他成就。然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仅仅体现在考试成绩上,还包括学生在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因此,高考改革应该建立一个全面评价体系,将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成就都纳入考量范围,以便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高考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考是一个涉及到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不过分强调分数。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推动高考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总之,高考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不能对传统的高考模式盲目崇拜,而是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思考和改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 篇二:高考改革应注重素质教育

高考是每个学子都经历的一场考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近年来,高考模式一直备受争议,人们对其进行了不少的批评。因此,高考改革成为了当下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在高考改革中,应该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首先,高考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高考模式只注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察,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然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只追求知识的积累,而更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考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只有通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其次,高考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高考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只鼓励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高考改革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创业实践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高考改革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特长,应该有机会发展和展示自己的个性。然而,传统的高考模式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在高考改革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考试科目,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

最后,高考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考是一个涉及到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不过分强调分数。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推动高考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综上所述,高考改革应该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 篇三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范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全国甲卷:

  试题内容: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做一颗闪闪发亮的时代螺丝钉

  我的家乡有一座百年小学——戈平小学,她始建于1911年,创始人符聘卿先生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孙中山同盟会成员。先生从日本学成回国以后,面对封建落后的家乡,面对贫穷愚昧的父老乡亲,意识到教育对于国民的重大意义,便毅然决然开始了办学之路。

  他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坚守科教兴国的初心,得到了当时有识之士和父老乡亲们的拥护。当时学校开办的课程有国文、算术、音乐、舞蹈、农桑等,在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里,启蒙思想的种子播下了。方圆数十里路上的乡亲都把孩子送进这所小学进行开蒙。先生为传播先进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子,许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与西南联大、黄埔军校和边纵六支队的历史紧密相连,为祖国的兴旺发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即使是从事农桑的学子,因受了教育的恩泽,也把耕读传家作为教育子孙的百尺竿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我小时候村里人挂在嘴边的话。

  上中学时,我的历史老师就是从戈平小学考取西南联合大学的学子,他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在课堂上讲起闻一多、李公仆,他义愤填膺的样子我记忆犹新。从语文、数学、英语到历史、地理,仿佛这些学问都藏在他的灰白色上衣口袋里。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贯穿他的教育理念,一群小小的孩子被他点燃了理想。

  家乡的教育一直是一张名片,家家户户再穷都不穷教育的理念,在五山四水之间代代相传。我的父亲也毕业于这所小学,无论条件多艰苦,他和母亲坚持把四个子女送出了大山。许多家庭都像我的父母亲一样,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们上大学。家里只要有一个人走出去了,就会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甚至一个家族的命运。

  一百余年的时光过去,我要深深感谢聘卿先生,在“嫁出去的姑娘算泼出去的水”的落后理念中,因为他的女儿曾经任过戈平小学的校长,为广大的农村女性树立了榜样,我们才有了顺利进入学堂的机会。她是宣威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曾与卓琳同窗。我父亲也曾希望我考师范,做一名小学老师,做一名小学校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名校长的作用在时代的更替之间,依然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地镶嵌在家乡人民的心中。福泽万家,后继有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远处在聘卿先生身上,近处在时代的楷模张桂梅身上。“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振聋发聩的誓言响彻九州四海。从她瘦小的身躯里发出的巨大力量,让我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教育思想的魅力。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有幸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前途光明,未来可期。我们要沿着他们的足迹,用坚决的行动书写未来,用思想的光辉引领后人,做一颗闪闪发光的时代螺丝钉。

  全国已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带着翅膀去跋涉

  我和儿子曾经有过一次关于理想话题的交流。那时他刚刚从一场浩大的考试中解放出来。不用我细解释,那场考试就是高考。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晚上,他如释重负地说:“妈妈,我们可以来讨论一下真正的理想了。”

  他强调了一下,他说的是真正的理想。我明白他说的不是我们惯常用理想两个字来包装的某个目标、某个职业,而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想达到的某种状态。儿子拿出一张稿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他真正的理想:写一本书,学会烹饪,学会缝纫,学会驾驶。

  四件事,十六个字。我看着这个18岁的青年,他脸上稚气未脱,软软的绒须刚刚在他的嘴唇周围形成一点点声势。他拿着那张稿纸,宣读他的真正的理想。不是当科学家,不是当工程师,不是当官,不是积累财富,却是这些我们从来就不会郑重其事地把它们当作理想的小事情。

  此前,在高考没有结束时,他是没有时间或是没有心情更或者是没有资格来谈论真正的理想的。他12年的寒窗苦读,都只是理想而不是真正的理想吗?而理想和真正的理想之间到底隔着怎样的山河?

  在我们惯性的思维中,能够与理想这个大词相匹配的难道不是大事业吗?比如在儿子小学的时候,他的理想可真是大着呢。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立志要当一位天文学家,那闪烁的繁星使他对天空充满好奇。这个理想坚持了一年。小学四年级时,恐龙的灭绝使小小少年立志要做一名恐龙学者来解开旷世之谜。而到了小学六年级时,足球运动员强有力的腿踢倒了恐龙学者。再后来,又是什么打败了足球运动员,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总之,都是掷地有声的大事业、大谋划。

  我知道,一个人一生中会对理想有着无数次的修订,甚至是完全彻底的改变。不过,儿子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他的目标不是越来越大、越来越空洞,而是越来越具象、越来越小。18岁的少年把眼光从那些光彩夺目的职业上挪开了,他关注了更小更具体更琐碎的事情。这标志着他长大了吗?

  时间又过去了很久,那个当年声称要写一本书,要学会烹饪、学会缝纫、学会驾驶的青年已经在南半球一所著名的商科大学读完了硕士并在当地有了份不错的工作,只是他目前从事的工作和他所学的专业相去甚远。我曾问他,遗憾吗?他说,不,一切都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切都不遗憾。

  我对儿子的这句话思考了很久。回想他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人生的目标似乎一直在变。又何止是儿子一人如此呢?他的同龄人,又有多少实现了自己的初衷呢?对事业、对职业的选择有多少无奈和妥协?有时候甚至不是选择,而是被选择。

  扬雄在他的《法言·学行》中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扬雄以射箭为喻,传达的意思也是关于追求理想的。这位汉代的哲学家把追求人生理想比喻为提箭而行。修为是弓,思想是箭,“义”是目标。我理解这位哲学家的意思是告诫我们,不论身处何种境地,始终坚持完善自我,始终准备着,始终向着目标。

  不过,我倒是更愿意把追求人生理想比喻为跋山涉水。人生是一次跋涉,遇山爬山,遇水蹚水,或许永远没有飞翔的机缘,不过,那不妨碍我们为自己准备一副翅膀。

  全国新高考Ⅰ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野蛮体魄”更文明

  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在《新青年》杂志上刊发时,是1917年,那时候,他也是一名挥斥方遒的年轻人。这位思想新潮的青年作者,目光越过一百年的沧海桑田,看到了现代化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青年。

  仗着身体强壮,各种折腾各种作,不健康生活,也会搞坏了身子。反过来,讲究科学运动,爱好体育,则会令体弱多病的青少年,强健起来。

  身体虚弱,难免就精神涣散,做事情做一点就累了,胸怀大志,一累就哼哼,打消念头,干脆躺下算了。漫漫人生路上,就很难坚持到底。

  在那篇文章里,他还特别指出了一点“学者以运动为可羞也”。旧时的学者文人,是非常轻视体育运动的,最经典的口头禅就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当然了,这里的动手原本是指打架。而到了现在,就引申成懒得运动。

  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尚武精神”和“文明思想”,都是必须的,一点也不矛盾。毛泽东主张“心力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这才是我们中国的新青年”。

  中国老一辈的作家路遥,把自己关在窑洞里,一边拼命写超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边抽烟酗酒,晨昏颠倒,最终熬干了心血,英年早逝。其实这未尝不是一个生活实践的反面例子。

  现代作家村上春树讲过自己写长篇小说的故事。长篇小说看起来是精神产物,是大脑酝酿的果实,但篇幅浩大,也是一项体力活。身体吃不消,很容易写不完。所以他持之以恒跑步,参加马拉松比赛,养成节制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去完成百万字的超级长篇小说。

  我生活在湖北武汉,这个城市,是毛泽东同志最喜欢居住的地方之一。他下榻东湖宾馆梅岭一号时,就感慨过:“这里有长江,夏天可以游泳。”除了跳舞和打乒乓球,游泳算得上是他最为喜欢的体育运动方式。他在长江里游泳,连续游个把小时都不歇息。

  还有河北秦皇岛的北戴河,也是游泳的好地方。毛泽东在办公期间每天都去游泳,他和年轻人一起游,兴高采烈地一边游一边聊天。

  他在年轻时候写过《游泳启事》:“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游泳让大脑很好地休息,又是有氧运动。可想而知,这项运动令他获益良多。

  他年轻时写的文章,自己身体力行做到了,终生热爱运动。游泳之后创作诗词“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运动文艺两不误。

  他自己强调体育的价值,同时也鼓舞大家,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写过《少年中国说》的梁启超,有一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如何强?从毛泽东那一代,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

  我看过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中国摄影记录,那时候的中国人,普遍看起来瘦小黝黑,被说是东亚病夫。百年发展巨变,今天的中国人,高大、漂亮、健壮了许多。大街小巷都是喜爱体育的人们。中老年人有广场舞,青少年们打篮球踢足球挥着羽毛球拍……兼顾了文明与野蛮的新青年,才有今天强大的新中国。

  全国新高考Ⅱ卷

  试题内容: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我一生的故事

  年少时,爱写字,闲来运笔钩挑波撇,临摹过那些子曰诗云,日积月累,技艺渐成,后来发觉,最是简单的“人”字,最难写。

  很久很久之前,我曾请教隐居于山中的书法大家,将宣纸上的一撇一捺摊开在他面前。茶盏尚温,他嘴角勾出浅笑,缓缓道出:“此等习作,远未由形及神,人之意,万物之造化,当真难言……”

  “师傅何意?”我羞赧地问道。“不妨栖于山中,练百日,书可成,人,可成。”

  我羞愧难当,心底笑自己竟敢把这些字示人,便应许下来,寄住山中,日练月练。

  山中的生活闲适宜人,饭菜周到,我每日除爬山、练字,别无他事。久了,只觉这里是独立与世界之外的仙境,山下红尘一如耳旁的幻梦。

  人,一撇一捺,笔法上不能太尖锐,可侧切入,或逆入,重点是捺画,需与撇画形成呼应,虚实相生,全章贯气。需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我默念着藏于心中的技法,泼墨行笔,大汗淋漓,只为一个最简易的字。

  我再请师傅来看,无数“人”字落于成山的宣纸上,师傅只瞥一眼,“再练。”

  虽引人心中冷怅,但我未曾放弃。第二个百日已经过去,我朝耕暮耘,自觉春山在望。

  从前我只在意技法,藏头,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令筋骨气势蕴含于点画之中。笔画承接映带、传神蕴意为要津。

  而现在,每次写“人”字,心中浮现的不再是口诀要领,而是人本身,是我自己的过往,是红尘里的惊鸿客,是活在世间的芸芸众生。仿佛那些人生,就镌刻在我的笔锋之中,每落一笔,都是人世微光。

  我的字,离万物之造化,只剩下一层窗户纸。暮春的某个月圆之夜,师傅邀我对饮。屋外蝉鸣起伏,更衬山中寂静。他温好酒,拉开一幅巨大的卷轴。

  我初看只觉是一幅画,可每一根线条却又像是由文字组成,画中有字,字中有画,奇异的是,这幅整体看上去像是画了一个人,再看像一处景,观神韵又像是一个字。

  师傅说:“这是一幅无人知晓来历的,字画,暂且这么说,慕名来看过它的奇人雅士很多,有人说这是上古文明留下的遗迹,有人说这是一种新的宇宙文字,有人说不过是一张练废了的纸……你再细看。”

  “看……什么?”“看人。”

  如果看得足够深,这凌乱繁杂的笔墨堆叠起来,确有些像一个“人”字,不过,它超越了所有凡常的技法,一撇一捺似宇宙洪荒的起始与终结,走笔绝妙,神光涌动,这超迈出尘的圣境绝非世间所有。我顿有所感,仿佛心中一幅模糊多年的画卷瞬间变得清晰起来。

  在那无数个字里,我看到了“人”,是我自己,是芸芸众生。我的少年灿烂天真,遇见一生所热爱之事,只藏而不露,中年淡然明朗,为使命为责任为纵意而活,不偏不倚,老年庄严包容,经历哀亡而结成智慧,缓缓出头……当然还有好多我未曾见过的人,和极其陌生的造景,我(将要)活在一个我暂且理解不了的世界。

  酒已凉,师傅的目光却越发清亮,“每个人在这幅字上看到的景象都不尽相同,你看到的,兴许就是你的一生。”我复无别话,这一字一语,已道尽禅机。

  第二天,我给师傅留下几行字作为告别——“我是暂寄逆旅的远客,是跌落花枝的倦鸟,一生为了一个‘人’字,不断从一座山奔向另一座山,如今,我想寻一条崭新的路途,见人见天地,此后长路尽是馈赠,山居不如红尘清明。”

  我换了身衣服下山,一路都是鸟鸣,似从空谷中响起的音律。

  不知走了多久,那座山成了画中的一个小点。我不再回头看,只见到山下全然变了模样,人、街、房屋都是新的,有铁车往来,有铁鸟飞行……我仿佛闯入了一个未来世界,当真山上一天,山下十年?然也,如是而已。

  公元2021年,我依然17岁,是个清雅俊逸的少年。我会经历这段所谓人的'一生,一撇一捺都是我的生活、我的世界、我的时代。不过,我已了然于心,一切将由我自由书写。

  北京卷

  试题内容: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范文: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就在前不久芒种节气那天,我给老家的父亲打电话,说麦子熟了吗?

  父亲说“熟了,熟了”。

  父亲是个寡言的人,若非大事急事,他断不会给我打电话的。电话里的他也永远是那个倾听者和答题者。我家早不种麦子了,可是节气没有跳过家乡的土地,没有忽略父亲的心思。我的生活他不必操心,国家大事他关心不来。一辈子守望着土地的播种与成熟,他曾被评为生产标兵,在那方天地,他自信而从容。

  “‘芒种忙,麦上场’嘛!”出乎意料,没想到父亲又追加了一条农谚。父亲似乎主导了话语权,我甘心做一个“臣民”,顺从着父亲的调遣。

  “都不种麦子了,您还记得这个啊!”

  “种不种也是这个理。”

  就这样,两个不种麦子的人,围绕着种麦、浇麦、收麦聊了好多。当我撂下电话时,我确信他回忆起了青春,想起了曾经麦熟抢收的“战斗岁月”,想起了割麦时把我落下好远的情景……种种的激荡、辛苦与幸福。我知道,我用钱物换不来父亲的骄傲与从容。但是我不知道,当我在努力唤起他的热爱、激越和自豪时,我是不是一束被父亲甜滋滋看着的成熟的饱满的麦穗。

  好像还是在一个芒种节后的周日,作为高中住宿生的我要在晚上6点前返回学校上自习,非特殊情况迟到会扣分,影响住宿。可是天气预报明天有雨,晾晒在场上的麦子今天收不完就要泡汤了。

  父母让我回学校,说别影响学习,他们弄到多晚也没关系,还凉快呢。我说咱们一块弄,回去我跟老师解释下就行。

  父母说,你没干过重活,前头都是你哥顶着的,别累着你,这活也脏。

  我说我不想做个孬货,怕脏怕累的。

  就这样,身体并不强壮的我,把一个个装满麦子的蛇皮袋搬到车上。母亲笑我干活与众不同,别人是抗,你是抱啊。还一股气,中间不休息,忒“恨活儿”(指尽快干完活)。

  父亲说:“没想到这小子长成了。有苗不愁长,筋骨能挂东西了。”

  那天,我们干到天很黑的时候才完事。我没吃晚饭,哥哥骑摩托车把我送到20里外的县一中,老师也并未因为我迟到而扣分。

  现在,我对母亲的笑记忆犹新,她的爱质朴又蕴藉。那“嘲笑”里的惊喜,那惊奇里的欣慰,也时常入我梦来。让我更欣慰的是父亲那句“筋骨能挂东西了”。是啊,筋骨硬了,可以挂、可以担、可以背、可以抗……而我筋骨挂东西的背后是想到让父母的筋骨少挂东西。于是,一个半大小子长大了,成熟了。一个人一生要背负很多东西,或许有一样最重,你带给父母或他人希望与安心。

  工作后,回老家少了,父母也渐渐老了,虽然他们不再种麦,却经营了一个小菜园。我想让他们好好休息,别再弄这些,他们说歇着没意思,人没用就没意思了。于是从某次回家返京时起,我就像变了一个人。母亲说,你带点白薯吗?我说带!你带点大蒜吗?我说带!你带几棵大白菜吗?我说带……曾经说他们多事瞎操心的我,这次几乎照单全收。我不知道他们看到这样的我会不会诧异,但是于我却欣慰得很。

  也许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种的比超市的好吃,但是我更在乎的是儿子现在依然很需要你们!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装在后备箱的果蔬成熟饱满,而我们被流光抛弃了吗?没有。可是,我们堆积多少时光才能像果蔬一样香甜成熟?也许我们未必要消费太多时间,在“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的生活中,保持那份爱的情感与温度,让我们成为一道亮而不贼的晨光。或许,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天津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范文:寻找明天的你

  时间的单行道上,初心与彼岸遥相呼应。

  白居易曰:“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圆梦于彼岸,当一个个由24小时组成的今天被昨天的虚妄一网打尽,当你在“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沉”的孤帆空舟上妄自蹉跎,当光阴的故事无法实现你初心的诺言,那么,从今天开始,寻找明天的自己吧。

  当年伏羲一画开天之后,人类的文明之舟已经在时间里砥砺前行了几千年,灿若星辰的先贤们在转瞬即逝的每一个昨天里坚守初心,为今天的你留下了一座座仰头可视的璀璨丰碑。假如你蓦然回首,会发现一束束智慧的光芒仍然在时空中穿越:老子的《道德经》、屈原的爱国情怀、阿基米德的几何学遗产、牛顿对万有引力的发现、鲁迅对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贡献……先贤们以构建灯塔的方式,在完成对初心的所有诠释之后,连同自己的生命一起与你的今天挥别,毅然把时间和路径让给了你。

  “逝者如斯夫!”先贤们没有一位重返今天,那是因为,有你在。

  每当夜深人静,当你以撕掉一页日历的方式与今天告别时,这一天,说不定便是先贤们当中某一位的纪念日。很多纪念日其实是为他们诞辰或谢世的日子设立的。纪念日在提醒你,他们曾经来过,又走了。一个个纪念日,如果能让你对昨天的回味有了敬畏,对今天的选择有了参照,对明天的眺望有了信心,那么,纪念日永不会消失,因为,纪念日之于你,是“我思故我在”。

  只要“故我在”,时间的单行道上,属于你的那一串串脚印,便是你自己的一页页日历,每一页,都散发着驿路梨花的芬芳。

  有个故事是这么讲的:一位桀骜不驯的年轻人忘记了初心,失去了寻找明天的信心,于是把时间的单行道改造成了双行道,试图跨越隔离线,从倒流的时光里与老子、屈原、阿基米德、鲁迅等先贤们一决高下。他果然见到了他们,可由于是相向而行,只能擦肩而过。某一天,他惊恐地发现自己已经重返母亲的身体,彻底与世隔绝,这才幡然悔悟。他唯一的希望是让母亲重新把他生下来,可这时,他已经化为乌有。时间,只对他一个人停止了。

  我不知道故事中的先贤们是否说过这样的话:“你既然有倒退的勇气,那就把明天给别人吧。”

  说什么“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其实,明天始终在时间的彼岸,以花儿的名义朝少年招手。那个少年,会是你吗?

  找到明天,便找到你了。

  上海卷

  试题内容: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是时间的魔法吗?

  日出日落,花谢花开,日晷旋转,时钟滴答。时间,可以感知,可以测量。可时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想,很少有人答得出吧。

  爱因斯坦试图回答。1915年,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指出: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不可分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我们生活的四维时空。而且,在不同的重力场中,时间也是不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毋庸置疑,他开创了现代物理学,可他真正被科学共同体认同,因光电效应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却是很多年后的事。是时间的沉淀,让他的理论熠熠生辉了吗?不,在这个故事里,时间只是扮演了一条鸿沟的角色。爱因斯坦的理论太超前了,他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郑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批出土于贾湖的八千多年前的骨笛,它们至今还能吹响,其中有一支甚至能吹出不完备的七声音阶。这说明,它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响器,而是一件精巧的乐器。时间在这里又扮演了什么呢?我觉得是滤镜。骨笛乃丹顶鹤骨所制,钻孔极不易,加之每个音孔的音都很准,它本身就是神品。时间的存在,只是让我们在赞美它时,多了几分感慨:哦,多么优美的乐音啊!原来八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这么了不起了。

  1874年,莫奈拿着《日出·印象》去参加第一届“独立派”画展,不用说,收获的又是学院派的冷嘲热讽。评论家勒鲁瓦甚至出言讥笑:“画的啥呀?半成品吗?依我看,不过是画了些潦草的印象嘛!”有意思的是,莫奈以及他的同侪居然没有生气,反而以“印象派”自居,更加投入地延续自己的风格。如今,印象派早已成了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画派。印象派的画,也成了许多美术馆的重要收藏。时间在这个故事里,好像什么也没有做。社会的发展,让人类的审美变得多元,也让原本不入流的画,成了永恒的经典。

  《诗经》305篇,两千五百年前的文字了,很多字,现在不用了,很多语法,现在也不用了,我们读来,难免有“语障”,需要不停地查字典,找注释,才能明白个大概。可奇怪的是,它仍然是中国最美的诗歌、最杰出的文学。在这里,时间明明扮演了沙尘暴的角色,可《诗经》的光彩却一丝一毫不受影响,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了想,大概明白了。事物的价值,只在于其本身,而非时间。时间其实什么都没有做,只是一点一滴地流逝。至于事物的价值是立时呈现,延时呈现、还是永远不呈现,就取决于它的运气了。要不然,诗人怎么会慨叹“时间无情”呢?

  浙江卷

  试题内容: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范文:明信片与未知星球

  我会记得我的作文第一次得100分的那天。那是三年级的一个星期三,语文老师把周记发回每个人手里。我写了自己制作明信片的经过,并使用了“我是明信片”的口吻来写作。周记得了100分,我很有成就感,脑海里出现一个念头:我要当作家。

  现在看来,这个梦想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仅仅意味着两个抽屉的稿纸、无数被抛弃的故事开头、辅导班课间的遐想时光,以及两大纸盒的空笔芯。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偶像,钱锺书、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我越来越熟悉他们的腔调。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表扬,被当作范文引得同学们眼红。

  高中,激情依旧。我热爱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罗贝托·波拉尼奥。但从初中起,写作的时间就经常被压榨,被挤入只需要打勾、写日期的摘记本里。我无可避免地意识到,写作和写作文是两回事。那时候我想,或许只有读了文学专业才能自由写作吧?与我的热情形成对比的是高考语文成绩,109分。我的作文只拿了平均分。

  我如愿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我在志愿书上只填了这个专业。然而,即使在文学专业,热爱写作的也只是极少数。我的读者依然只有我。文学系进行的是文学研究,而非文学写作;有些时候,文学研究与写作是彼此冲突的。更无奈的是,我和高中时候一样,被大量必修课程分散了精力,很少写作。

  事情的转折在四月,学校文学社举办征文大赛。我写了一个名为《蓝山》的小说,没能通过初审。我把它投给文学杂志,经过一年的等待,它发表在《长江文艺》。我想它得到了不错的归宿。写作路途似乎从此变得顺利。

  与此同时,我从未感到如此焦虑。多年的私人化写作,让我习惯了在写作时仅仅面对自己的目光。从发表第一个作品起,出于种种因素及考虑,我修改过小说的结尾、删改过高潮部分、更换过地点人名。这意味着不自由吗?我想,不能以简单的二分法看待这个问题。

  通常意义上,一个完整的作品,必然经历被写作、被阅读、被发表以及被铭记或被遗忘等过程。一个从未被人读到过的作品,如同一颗遥远的星球,沉默地存在,从不发光,也不曾反射其他星球的光亮,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而一旦被观察者所识别,它就会被命名、被归类、被勘测。它会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或许不是它的原名,也会被归为某一级的星球序列,这种分类法或许并不科学……但事物注定被观察,也注定被误识,如同我写下的文字注定被误读。我的写作,就像这颗遥远的星球。它曾在孤独中自得其乐,甚至从未意识到孤独;而现在,它被一台两台望远镜所观测,开始为自己的星环颜色、地质成分、宜居状态所焦虑。它得到了关注,就必然会遭受焦虑。得与失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不过,删节并不必然意味着作品质量的下降;只不过对于我本人而言,至今未能彻底适应来自他者的审视目光,就像被监禁多年的囚犯无法适应石室外的火光。即便如此,我依然会写下去,并且渴望被认可,因为我始终铭记作文第一次得到100分的那天。那是三年级的一个星期三,语文老师把周记发回每个人手里。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