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传说(通用3篇)

时间:2011-02-02 06:16: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传说 篇一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二月二是农历的初二,也是立春后的第一个龙抬头日,据说这一天龙开始出没于江河湖海之中,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相信龙是神圣的存在,具有神奇的力量。为了祈求丰收和安定,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龙抬头的仪式。仪式通常会在江河湖海边举行,人们会打扮成龙的形象,载歌载舞地迎接龙的到来。在仪式中,人们会燃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驱逐邪灵,并祈求龙的保佑。

除了祭祀活动,二月二龙抬头还有许多丰富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关于“龙”和“粽子”的传说。相传,二月二这一天,龙会从水中出现,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制作粽子来祭祀龙。在古代,人们相信龙是水中的神灵,能够掌控天气和水源,所以为了祈求龙的保佑,人们会制作粽子并投入江河湖海中。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二月二的重要节目之一。

除了与龙相关的传说,二月二还和婚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古代,二月二被视为婚姻的吉日,人们相信在这一天结婚可以获得龙神的祝福,婚姻会更加美满幸福。因此,在二月二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婚礼仪式。新人会穿上传统的婚服,进行传统的婚礼仪式,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祝福。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传说丰富多样,它不仅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这一节日,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龙的神奇力量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节日的庆祝活动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二月二龙抬头的传统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传说 篇二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特殊日子,它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庆祝龙的节日。这一节日有着丰富多样的传说,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乐趣。

据传,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汉族民间信仰和传说有关。在古代,人们把龙视为神圣的动物,认为它是天地之间的桥梁,具有掌控天气和水源的力量。为了祈求丰收和安定,人们会在二月二这一天举行龙抬头的祭祀仪式。仪式中,人们会扮成龙的形象,载歌载舞地迎接龙的到来,并燃放鞭炮、舞龙等,以驱逐邪灵并祈求龙的保佑。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二月二的重要节目之一。

除了祭祀活动,二月二龙抬头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关于“龙”和“粽子”的传说。相传,二月二这一天,龙会从水中出现,所以人们会制作粽子来祭祀龙。在古代,人们认为龙是水中的神灵,能够掌控天气和水源,所以为了祈求龙的保佑,人们会制作粽子并投入江河湖海中。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每年的二月二,人们都会制作粽子,以纪念龙的出现。

此外,二月二龙抬头还与婚姻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古代,二月二被视为婚姻的吉日,人们相信在这一天结婚可以获得龙神的祝福,婚姻会更加美满幸福。因此,在二月二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婚礼仪式。新人会穿上传统的婚服,进行传统的婚礼仪式,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祝福。

总的来说,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有着丰富的传说。通过这一节日,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龙的神奇力量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二月二龙抬头的传统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传说 篇三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传说

  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民间称“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北方,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下面为大家带来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传说,快来看看吧。

  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初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初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龙又是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据《易经》中的说法,二月二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到了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开始露出笑脸,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真的来了。

  “龙抬头”一说,最早见于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龙抬头,蒸元旦,祭馀饼,熏床炕……”至于抬头的为何是龙,又为何只与“二月二”有关,说法和故事就多了。

  据说,龙头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农头节”。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别小看这龙抬头的节日,这可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了。

  相传,武则天废唐立周当了皇帝,惹得玉帝大怒,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在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民间认为,龙是吉祥物,主管云雨,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此时,正值惊蛰节气,我国许多地方已进入雨季。古人认为是“龙”的功劳,加之不少地方又将“二月二”视为土地神的生日,所以祭祀活动便名目繁多。

  “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还来自天象变化。二月二这天夜晚,仰望苍穹,你也许真的会看到“龙抬头”的景象。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和来历

  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传说(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