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展馆设计论文范文【推荐6篇】

时间:2018-03-06 04:35: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苗族展馆设计论文范文 篇一

苗族展馆设计论文

摘要:

本次设计论文以苗族展馆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展馆设计来展示苗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本文将从展馆的整体布局、展览陈列、展示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

1. 引言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苗族的传统艺术、手工技艺、服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因此,建立一座专门展示苗族文化的展馆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展馆整体布局

苗族展馆的整体布局应体现苗族文化的特点和风格。可以利用传统建筑元素,如斗拱、飞檐等,来打造苗族展馆的独特形象。展馆的外观可以采用苗族传统建筑的形式,如木结构、竹编等,以体现苗族的建筑特色。

3. 展览陈列

展馆的展览陈列是展示苗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可以根据苗族的不同文化特点,将展览分为若干个主题区域,如苗族服饰、苗族音乐、苗族节日等。在每个主题区域中,可以利用展示柜、展示架等展示器材,将苗族文化的精华展示出来。

4. 展示手段

展馆的展示手段包括多媒体展示、声光效果等。可以利用大屏幕、投影仪等设备,播放苗族文化的相关视频和图片,以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苗族文化。声光效果可以利用灯光、音响等设备,营造出苗族文化的独特氛围。

5. 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苗族展馆的设计方案。该展馆总面积为1000平方米,分为苗族历史区、苗族艺术区、苗族生活区等几个主题区域。展馆外观采用苗族传统建筑的形式,内部则采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声光效果等,以吸引游客的兴趣。

结论:

通过对苗族展馆设计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苗族展馆应注重展示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通过整体布局、展览陈列和展示手段等方面的设计,来打造一个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性的展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苗族文化。

苗族展馆设计论文 篇二

苗族展馆设计论文

摘要:

本次设计论文以苗族展馆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展馆设计来展示苗族的传统文化和当代发展。本文将从展馆的空间布局、展品选择、展示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

1. 引言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为了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建立一座专门展示苗族文化的展馆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空间布局

苗族展馆的空间布局应符合苗族文化的特点和需求。可以将展馆分为苗族历史区、苗族艺术区、苗族风情区等几个主题区域,以体现苗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要合理安排展馆的流线,以方便游客的参观和了解。

3. 展品选择

展馆的展品选择应包括苗族的传统文物和现代发展成果。传统文物可以包括苗族的服饰、工艺品、乐器等,以展示苗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艺术成就。现代发展成果可以包括苗族的经济发展情况、教育成就等,以展示苗族的现代化进步。

4. 展示手段

展馆的展示手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图片展示、模型展示、多媒体展示等。可以利用大屏幕、投影仪等设备,播放苗族文化的相关视频和图片,以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苗族文化。同时,可以设置互动展示区域,让游客参与其中,增加参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5. 设计方案

结合以上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苗族展馆的设计方案。该展馆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包括苗族历史区、苗族艺术区、苗族风情区、苗族现代化展区等几个主题区域。展馆内部采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如多媒体展示、模型展示等,以吸引游客的兴趣和提高参观的体验。

结论:

通过对苗族展馆设计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苗族展馆应注重展示苗族的传统文化和当代发展成就,通过空间布局、展品选择和展示手段等方面的设计,来打造一个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展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苗族文化。

苗族展馆设计论文范文 篇三

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中,应充分运用民族文化符号,加强对民族文化符号的挖掘、提炼和创造工作,使之符合旅游消费者对符号价值的需要.在刺绣产品的设计中与苗族文化相融合,充分运用传统刺绣工艺,开發出既具有苗族刺绣工艺特色,又具有现代审美价值及使用价值的刺绣产品.刺绣产品还可根据游客的喜好设计出相应的产品,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图案和以苗族特色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设计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刺绣旅游产品.

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从而对少数民族的旅游产品也深感兴趣.现在的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要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我们在开发苗族刺绣旅游产品时也应满足游客的种种需求,开发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刺绣旅游产品.让苗族刺绣这种传统的民族工艺得以传承下去,从而带动贵州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龙英.传承保护视角下贵州苗族刺绣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意义与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2(10).

[2]周武忠,李义娜.论旅游商品设计中的文化资源整合[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3]乌力更.文化、文明、民族[J].贵州民族研究,2011(04).

苗族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贵州苗族刺绣旅游资源开发为关于本文可作为苗族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苗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苗族展馆设计论文范文 篇四

在湖南省的湘西地区,来源于大山深处的服饰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该地区城市化进程开发的不完全,反而保留了较为珍贵与纯粹的当地服饰文化特征,尤其是极具代表性的苗族服饰,由于其色彩绚丽、风格鲜明、造型独特,成为了湘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苗族服饰中的图案刺绣纹样,是苗族服饰文化的精髓表现。其中,有很多符号性的、几何形的图案元素有着跨越民族与时代的美感,并且以现代审美的角度来讲非常具有时尚性,有着一种经久不衰的时空穿越之美。经深入研究与反复论证,这些元素都可以作为现代服饰设计借鉴的源泉。

苗族服饰中的几何图案纹样,是苗族祖先对自然界各种物象的认知与体验中形成的。基于“万物有灵”的思维概念,他们认为所有物质形态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他们对世间的万物充满了爱与情感,并在服饰设计当中将这种感受以多样化的几何图案方式表现出来。这些几何纹样无论从排列形式和色彩的使用方面,无不表现出极高的抽象性和艺术想象力,形成了苗族服饰独具特色的风格特征。几何图案元素成为湘西苗族服饰图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于生活与自然的理解和热爱。几何图案也是苗族人民以最质朴的设计方式对他们审美理念的表达,传达出较高的艺术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几何图案是一种源自古老的图案形式,也是一种极具现代感、标识性和设计概念的图案形式。它既具有外形规整的特征,又易于变化和组合使用,具有较强烈的构成规律和形式美感。几何图案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现代产品设计,尤其是服饰产品设计当中。苗族服饰中的几何图案与现代服饰设计审美有着共通之处,我们观察苗族服饰中的几何图案,无论从色彩的运用、造型的特征和风格的把握上,都与现代设计审美不谋而合。那些简约、有序、大气的色彩和图案构成形式,都不乏洋溢着现代感和前卫之美。因此,苗族服饰中的几何图案与现代服饰设计理念有着很多共同特性,可以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诸多设计启发和设计灵感。

在苗族服饰图案中,以几何图案形式存在的主要有:十字纹、回形纹、星形纹、铜钱纹、井字纹、盘长纹等。在苗族文化中,每个纹样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多个图案组合也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几何图案在使用的时候,有时以单独排列的适合纹样或角隅纹样形式出现,有时则搭配组合着一些具象的动物图腾纹样,形式组合多样而又富于变化。这些图案纹样通常寓意着吉祥如意和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形成了一种符号性极强的、特色鲜明的当地服饰图案文化特色。在服饰纹样的设计中,他们擅于运用各种构图形式规律,如:对称与均衡的构图、自由与适形的变化、复合与嫁接的共生等,这些图案在构图时十分注重对图形的整体把握,体现出一种规整的艺术形式美感,与现代服饰设计的审美观念非常契合。

苗族服饰中的几何图案在内容与形式上也体现出高度的协调性,它们不仅仅是形的想象,更结合了意的表达。这些图案有的以“线”的复合形式存在,有时又以“面”的组合分割来表达,图案构成形式富有想象力和变化。无论是中心突出的发散形纹样还是两翼突出的均衡形纹样,都体现出强烈的秩序感和图案排列的规律性。尤其是“适形”手法的运用,使图案的整体外观体现出一定的庄重、安定的和谐感,成为苗族服饰纹样的典型特色。这些图案在设计运用当中,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构成规律和美学法则,它既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眼光,又符合现代社会“简约既是美”的设计诉求。

苗族服饰中的几何图案对于民族传统纹样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具有重要的贡献和价值。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与文化是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是设计师激发创作灵感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艺术宝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服饰同许多具有原始特征的服饰文化一样,成为了一种历史、社会和文化表现的载体不断被传承下来,这些珍贵的人类服饰文化宝藏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开发和研究。近年来,在国际时装舞台上,众多中国设计师浮出水面,许多优秀作品不断走向世界舞台,我国在世界时装界的地位日渐提升。作为一名服装行业的从业者,我们要善于从自己的民族文化中挖掘创作灵感,设计出既符合时代潮流、又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作品。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屹立于世界时尚舞台,在时尚界众多设计风格当中脱颖而出,为祖国争光添彩。

苗族展馆设计论文范文 篇五

一、理论基础

美国著名的文化学派翻译重要人物之一安德烈勒弗维尔认为,翻译研究的目标主要是研究与翻译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种种文化问题,以及对具体翻译技巧和策略问题和翻译中的对等问题的研究,特别是需要从社会文化的范围去考虑。他也强调对原生态文化翻译策略的研究[16]。原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自然生态性、民族性、民俗性和乡土环境因素等,它与一个民族的乡土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俗融为一体,是非职业非专业非城市化非商业化的文化。原生态文化是生活中的文化。它按历史传统,随时令和民间习俗演变,并在特定的文化时间和空间中展现[17]。因此,从自然生态性、民族性、民俗性和乡土环境等原生态文化特征看,苗族古歌所反映的是地道的原生态文化。苗族古歌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苗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献,其中的每一首古歌,每一句歌词都反映了苗族人民在纯自然生态环境下,苗族所独有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把这种自然生态性、民族性、民俗性和乡土环境等原生态文化特征内涵恰当翻译出来,才能保存苗族古歌原文的原生态文化韵味,也才能真正达到翻译界普遍强调的动态对等的目标[18]。因此,我们把安德烈勒弗维尔文化翻译理论和奈达动态对等理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翻译框架:原生态文化动态对等翻译框架。该框架对研究苗族古歌等文献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实例分析

苗族古歌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性、民族性、民俗性和乡土环境等原生态文化特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把这种内涵恰当翻译出来,才能保存苗族古歌原文的原生态文化韵味,从而达到原生态文化对等翻译的目标。例1:射死岩鹰落地上,叫谁来审判,数说了它的罪状,才能剖来吃?[19]例1包含有4个小句,如果按照普通的翻译方法翻译,译文如下:译文一:A,?从表面上看,译文一似乎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但是,如果读者不是苗族人,或对苗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的话,他们对该译文就会觉得很迷惑,比如什么是罪状,什么是猎杀了岩鹰的罪状,既然知道猎杀岩鹰是一种罪过,那为什么还要猎杀呢?显然,该译文有很多地方难以理解,主要原因是,译文没有对原文所反映苗族所独有的自然生态性、民族性、民俗性和乡土环境等特征的原生态文化传统进行科学翻译。具体地说,例1原文主要反映了苗族的一个关键的民俗传统文化:人和动物之间同根同祖、难以割舍、和谐相处的原生态民俗习惯。这正是例1原文中“罪状”来源,即苗族人民猎杀了动物就会感到内疚,需要先数说自己的罪状,然后才可以吃掉。这也正是苗族古歌自然生态性和民俗性的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对该方面进行科学翻译处理,译文与原文才能达到科学的动态对等,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因此,译文二比译文一更科学。译文二:A,(,andweshotitnow,)?与译文一相比,译文二增加了注释部分(,andweshotitnow,),通过注释将苗民俗传统文化:人和动物之间同根同祖、难以割舍、和谐相处的原生态民俗文化观念反映出来,这样读者就会很容易理解(罪状)“fault”的来龙去脉。当然,译文二的准确性可能受到质疑,因为它比译文一多出了注释部分,而该部分在原文中却没有对应内容。但是,这正是译文二的科学之处,因为根据原生态文化对等翻译理论,科学的翻译既要考虑原文的社会文化因素,又要考虑译文与原文的动态对等,即意义方面的对等,而不是形式内容方面的绝对对等,译文二兼顾了这两个方面,所以更恰当。例2:还有枫树干,还有枫树心,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19]译文三:T,fromtheformercomesMeiBang(MotherButterflyinMiaoculture),andfromthelatterMeiLiu(alsoMotherBut-terflyinMiaoculture).译文四:FMotherButterfly(calledMeiBangorMeiLiuinmiaoculture)译文三和四都兼顾了文化翻译,对苗族文化中相关内容进行了阐释。从形式角度看,前者比后者似乎更符合原文,也更容易理解,但是根据原生态文化对等翻译理论,译文四比译文三更准确,因为它既兼顾了原文中原生态文化因素,又恰当处理了与原文意义对等的问题。根据苗族万物有灵而崇拜枫树的观念所产生,其中包含了枫树生人、枫树生成天地万物原生态文化观念。例2选自《枫木歌》,它讲的是人类起源的问题,其中“榜”和“留”系苗语音译,意为蝴蝶,“妹”指的是母亲。.苗族神话中把蝴蝶看作是人、兽、神的共同母亲,即枫树的干、支、心、叶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宇宙万物共同的祖先,所以译文四中把“枫树干”、“枫树心”等翻译成“theunit-”更符合苗族的民俗文化内涵,与原文在意义上达到了动态对等。而译文三把“妹榜”、“妹留”等用音译加注释进行翻译,虽然更符合原文的内容,让译文读者也更容易理解,但是它不符合原文的内容,即“妹榜”和“妹留”均指的是从枫树中生出来的蝴蝶妈妈这样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思想。

三、结语

本文把安德烈勒弗维尔文化翻译理论和奈达动态对等理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翻译框架:原生态文化动态对等翻译框架,并运用该框架研究了苗族古歌中两个句子的汉英翻译过程。研究发现,在翻译苗族古歌时,我们既要关注原文中原生态文化因素,又要恰当处理与原文意义动态对等的问题,切忌过分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内容方面的绝对统一对等。具体的翻译方法就是:译文通过解释,或者补充说明的方式,将苗族古歌中的原生态文化内容表达出来,这样不仅正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精髓,还保留了其原生态文化的韵味,从而达到原生态文化动态对等翻译的目标。当然,本文只是随机选取了苗族古歌中的两个句子作为实例来进行说明,因此该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全面了解苗族古歌的翻译过程以及策略,我们有必要运用相关翻译理论研究更多的苗族古歌实例或整个苗族古歌的翻译特征和方法。

苗族展馆设计论文范文 篇六

一、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以独特的服饰文化而驰名,服饰款式、风格以及图案纹样种类繁多,色彩丰富。不同的服饰样式以及图案都能代表不同的苗乡小型社会,代表不同的文化身份。苗族人以民族服饰这一符号为载体,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传承、体现着苗族民众的精神内涵。可以说,苗族服与饰是苗族历史、文化与社会的“文字记录和百科全书”,因为苗族没有发展书写的文字,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都通过服饰文化的凝结借以传承和体现。

苗族服饰对于我们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不同苗族地区各异而且丰富的服装款式、鲜艳瑰丽的色彩以及精湛的做工工艺,还包括服装配饰的精美。古代典籍《后汉书》与《_》都有苗族人“好五色衣服”的记录,说明在秦汉时期苗族就以服饰文明于华夏。

苗族历史久远,居住地域辽阔,不同地域条件和不同的苗族支系,形成不同的服饰特点,其中服饰款式多样,色彩瑰丽多变,服饰图案以及服装配饰造型多样精美,代表了苗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

苗族的服饰织、绣、染艺术,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社会地位,千百年来繁荣发展,长盛不衰。不仅能够体现苗族人的风俗与习惯,而且充分说明苗族女性的审美观念与价值意义。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之中,除了劳动耕作满足基本的生存要求之外,纺织、刺绣及蜡染、扎染等与服饰密切相关的妇女手工是每位妇女一生必备的技能。因此,服饰技艺的高下是对妇女能力高低的评判标准。心灵手巧、服饰技艺高的女性必然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喜欢和推崇。

变化万千和织染精美的服饰体现了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描绘和追求,也表达了苗族人热爱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正是一代代苗族人孜孜以求的追求与传承,苗族人民的服饰文化才得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展示。

众多的苗族聚居地生活着不同分支的苗族民众,由于环境的差异,服饰文化特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目前,苗族人口众多,在中国56个民族之中位列第五,根据地域分布以及语言特点,苗族被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分支,其中还有若干的分支。黔东南是苗族最大聚居区的核心,黔东南苗族服饰可达两百余种之多,是苗族服饰种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区域,被海内外誉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东支苗族在地域上与汉族地区接近,汉文化对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西支苗族居住分散,在历史上频繁迁移,形成了服饰工艺异彩纷呈的景象,服饰色彩与图案争奇斗艳,风格富于多种变化。

黔南苗族服饰保持着民间服饰的织、绣、挑、染等传统工艺技法,蜡染则是苗族文明内外的染织技艺。苗族人擅长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服饰,追求色彩的纯粹和浓郁。苗族姑娘喜欢穿百褶裙,男子穿着比较简单朴素,裤脚喜欢裹绑腿,头上缠有包头巾,也喜欢披上绣有各色图案的披肩。苗族服饰清新、精干利索,不仅做工精细,而且端庄古朴,苗族服饰在代代相传之中得以流传至今。

二、黔东南苗族服饰艺术特征

清代,苗族服饰依据样式和色彩的不同称谓也各异,据统计有60种之多,如红苗、黑苗、白苗、青苗、长裙苗、短裙苗等等。这些称谓足以说明苗族服饰色彩丰富,款式具有多样性。服饰的不同或者差异表明处于不同的宗支,相当于一个宗支的象征物,或者说身份证。

苗族服饰多样性的原因可能与苗族的婚姻习俗有很大关系,婚姻规定,相同服饰、不同姓氏之间的人们方可以相互通婚。这种通婚习俗,可以使苗族内部不同宗支保持良好的服饰传统,当然,苗族在不断地迁徙和变化之中,民族服饰自然而然地也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吸收一些其他的服饰元素,这些变化都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千百年来苗族服饰基本上保持了其原创性以及色彩多样丰富,工艺精湛等特点。

黔东南剑河县服饰种类繁多,共计有将近一百种款式,刺绣工艺精美,刺绣手法和针法样式较多。服饰图案造型丰富,图案古朴具有神秘感,构图新颖奇特,色彩对比夸张强烈,服饰的民族性格鲜明,非常吸引人的眼球。剑河县男子服饰的样式和色彩与女子服饰相比显得较为朴素,因为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男子的服装与女子的相比,样式和色彩相对来说都没有女子服饰那样富于变化。

根据宗支服饰本身的样式、节日以及年龄等因素的不同,苗族人民所选择的服饰会有一定的变化。一般节日,苗族民众着装比较朴素,配饰较少,因为日常生活需要干活谋生,穿着烦琐会影响劳作。在节庆之日,人们会穿上盛装,展现出苗族服饰美丽的另外一面。苗族妇女日常服饰的颜色以黑色、藏青色、蓝色、白色、红色为主,白色和红色使用较少。在盛装节日之时,服饰色彩主要有黑色、藏青色、红色、玫瑰红、蓝色、橙色、紫色等,色彩对比鲜艳、饱和、醒目壮观。围腰、饰品也富于较多变化,腰带上刺绣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图案,所选绣线色泽鲜艳,装饰效果浓郁,增加了民族节日的喜庆氛围。

锡绣是黔东南苗族服饰中最独特的一种刺绣方法,也是当今世界上刺绣技艺之中的一种独特绣法。深色衣料上缀绣上一节节明亮的锡节,小锡节在光线的照耀之下,闪闪发亮,使得穿戴服饰的人物典雅贵气,美丽大方。

三、黔西南苗族服饰艺术特征

黔西南苗族服饰衣领和衣襟比较大,女士穿百褶裙或者长裤,腰间有腰围,裤脚常喜欢扎绑腿。布料颜色多以青色或者蓝色为主要色彩,或者在衣服的前襟等部位绣上丰富的图案花样。色彩纯度高,颜色鲜艳,对比很强烈,以红色居多。

黔西南苗族服饰以挑花刺绣、织锦以及银器饰物为主要特征。黔西南苗族的挑花经常在布料上构思出纹样,经过计算后画成十字形,再将各种动物形象用几何法概括出来,用各种颜色的线先勾勒出外轮廓,在内部再填上各种颜色靓丽的绣线,一幅幅图案工整,手法细腻的绣品就这样被刺绣在衣服的袖口、腰围等部位。另外,黔西南苗族刺绣手法也多种多样,有平绣、剖线绣、缠绣等。织锦是黔西南苗族的特色手工艺,使用织锦工艺制出来的布料,因为可以根据丝线和棉线之间的相互变化搭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织锦图案,不仅色彩丰富,而且图案的宽窄也可以自由变化。

银饰在苗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银这种金属,在苗人的世界里,被认为是可以消除疾病,驱除邪气的,当然,银作为一种贵金属,它的积累也被看成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在节日里,苗族妇女身着盛装出席,最惹人注意的还是妇女们佩戴的各种各样漂亮的银饰品。黔西南苗族银饰图案主要以花、鸟、鱼、虫等自然界的物种为主,也有流传下来的族徽或者说图腾图案。银饰主要分为头饰、颈饰、手饰、脚饰等等。黔西南银饰比较简朴大方,只有少量地区受到黔东南地区的影响,显得较为华贵繁复。

黔西南苗族服饰图案纹样主要分为图腾、动物、植物以及几何纹样等。各类图案均代表了各自的内涵意义,图腾图案代表了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动物图案和植物图案代表了吉祥等寓意,几何纹样是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抽象概括,黔西南苗族服饰纹样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进行构图布局。图案布局美观大方,用各种颜色进行搭配,图案变化多端。

黔西南苗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服饰特点和文化,黔西南苗族服饰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风情,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学术研究价值。通过他们的服饰可以看到苗族民众的勤劳与聪慧,服饰文化映射了苗族地区的生活风貌。

四、苗族服饰的功能及美学意义

苗族有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在一代代服饰传承的过程中,苗族人对色彩的认同、对图案的选择和继承、对民族工艺技巧的代代相传中,苗族服饰的当然可以替代文字进行了形象性的记录,其中图案蕴含的神话故事、祖先崇拜等等流传至今的故事很大程度上都是靠民间技艺传承的。

苗族服饰图案具有图腾功能,服饰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功能。生活在山地的民族,相同或者相近的服饰穿着往往表明了是大家属于同一族属,是一种身份的标签和象征。苗族服饰中的图腾图案非常鲜明,比如:湘西的苗族以凤作为自己的图腾图案,而黔东南苗族则以牛、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图案。这些图腾图案表明了他们各自的族属,也表达了他们各自的信仰和崇拜对象。另外,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苗族的始祖蝴蝶妈妈是从枫树中生出来的,苗族民众对蝴蝶有着某种天然的崇拜和信仰,因此,苗族服饰中有大量的蝴蝶图案。根据《述异记》记载,牛以及牛角是蚩尤部落的重要武器。苗族人认为自己是蚩尤的后人,蚩尤是自己的祖先,因而,苗族人也将牛、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图案,苗族服饰刺绣之中有较多的龙、牛图案。

苗族服饰图案也具有巫术功能,在生产力落后和技术不发达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力量有时无能为力,人们对生老病死等灾难还不能科学地认识,认为这些灾祸都是神对人类的降灾或者惩罚。因此苗族人们认为,在服饰上刺绣或者佩戴有各种保护人身的图案,可以消灾免祸,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另外,苗族服饰的符号化也彰显了苗族人的社会财富意识,服饰的拥有数量显示了个人财富的多寡。服饰中的图案越精美,说明刺绣者愈加心灵手巧。

苗族服饰图案艺术符号具有古朴美、抽象美、自然美等美学意义,苗族图案艺术既是苗族人民美的创造,也是苗族历史的真实写照。虽然苗族没有文字,但是通过服饰的达意功能,再结合苗族人民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服饰如画的想象之美让观者如身临其近,通俗易懂。感受到苗族人的质朴无华,服饰图案在历史的积淀中具有厚重感和古朴美。苗族图案高度概括,图案抽象程度高,精练简洁。如,人首牛蹄图案,既是一种代表苗族的文化符号,也是经过抽象后的图案,这个造型囊括着重要的文化信息,并不是一种解释可以概括的。在苗族人的观念意识中,人有善恶之分,图案也有善恶之分。在民间故事中,人与动物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观念带有浓郁的乡土观念和自然意识。他们的艺术创作没有固定的套路,人们可以自由创作,表现了自然而然的自然之美。

苗族服饰不仅是作为可以抵御寒冷的衣物,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经远远超过了符号是本身所带有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苗族服饰文化不但是苗族的,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一分子。苗族服饰不仅为中国服饰艺术也为世界服饰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诸多世界流行的现代服饰都采借了苗族服饰的元素符号。

苗族展馆设计论文范文【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