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个例报道范文【最新6篇】

时间:2011-07-07 07:46: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医学论文个例报道范文 篇一

标题:一例罕见的心脏瓣膜病病例报告

摘要:本文报道了一例罕见的心脏瓣膜病病例,该病例表现为二尖瓣狭窄和三尖瓣闭锁。通过详细描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治疗情况,旨在增加对这种罕见病例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三尖瓣闭锁、手术治疗

引言:心脏瓣膜病是一组心脏疾病,主要由于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其中,二尖瓣狭窄和三尖瓣闭锁是两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病。然而,同时出现二尖瓣狭窄和三尖瓣闭锁的病例非常罕见。本文报道了一例这样的罕见病例,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病例报告:患者为一名55岁女性,主诉心悸、气促、乏力等症状已有半年。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心率100次/分钟,心房扩大,听诊发现二尖瓣第一心音亢进、三尖瓣第三心音减弱。心电图显示房颤,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狭窄和三尖瓣闭锁。经过多学科会诊后,决定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患者接受了二尖瓣狭窄的瓣膜置换术和三尖瓣闭锁的瓣膜修复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随访显示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心功能改善。

讨论:本病例是一例罕见的同时存在二尖瓣狭窄和三尖瓣闭锁的心脏瓣膜病病例。二尖瓣狭窄和三尖瓣闭锁是两种独立的心脏瓣膜病,其同时存在的情况非常罕见。本例中,患者接受了二尖瓣狭窄的瓣膜置换术和三尖瓣闭锁的瓣膜修复术,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这表明对于这种罕见的心脏瓣膜病病例,准确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结论:本文报道了一例罕见的心脏瓣膜病病例,该病例表现为二尖瓣狭窄和三尖瓣闭锁。通过手术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并且心功能有所改善。这个案例的报道有助于增加对这种罕见病例的认识和了解,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医学论文个例报道范文 篇二

标题:一例肺癌合并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

摘要:本文报告了一例罕见的肺癌合并肺动脉栓塞的病例。通过详细描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情况,旨在加深对这种并发症的认识和了解,并提供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关键词:肺癌、肺动脉栓塞、并发症、临床分析

引言: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合并肺动脉栓塞的情况相对较少见。肺动脉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以导致患者的死亡。本文报告了一例肺癌合并肺动脉栓塞的病例,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临床分析。

病例报告:患者为一名60岁男性,主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已有1个月。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胸部CT检查显示左肺上叶有一个直径约5cm的肿块,并伴有多发肺动脉栓塞。经过综合分析和多学科讨论,最终确诊为肺癌合并肺动脉栓塞。

治疗策略:对患者进行了积极的治疗措施,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抗凝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并且肺动脉栓塞病灶有所缩小。

讨论:肺癌合并肺动脉栓塞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肺癌本身可以导致肺动脉栓塞的发生,而肺动脉栓塞又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对于这种并发症的治疗,既要积极治疗肺癌本身,又要采取相应的抗凝治疗措施。本例中,患者接受了化疗、靶向治疗和抗凝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结论:本文报道了一例罕见的肺癌合并肺动脉栓塞的病例,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缓解,并且肺动脉栓塞病灶有所缩小。这个案例的报道有助于加深对这种并发症的认识和了解,并提供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医学论文个例报道范文 篇三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门诊患者护理

浅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其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近几年来,浅静脉留置针在国内得到逐渐推广和应用,其功能也得以逐步扩展,深受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欢迎,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实践证明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有保护血管的作用,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既减少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了静脉,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减轻了护士的压力,减少了护理人员被刺伤的意外,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现将本科室从2010年1月至8月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患者240人。其中婴幼儿142人,60岁以上老年人73人,其他25人。

1、2材料选择由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246X19mm型静脉留置针。主要由肝素帽、三通管、连接管、止血夹、套管座、套管、针管组成。

1、3冲洗液0、9%生理盐水5—10mL。

1、4血管选择应选择粗直、弹性好、卧位不易受压的血管;可选择前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手背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避免在红肿、静脉炎、以及影响血液循环的部位进行穿刺。由于静脉炎的发生率下肢明显高于上肢,应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

1、5备皮备皮过程中,动作要轻,防止刮破患儿皮肤,可先用温湿毛巾擦湿患儿毛发,对胎脂较多的患儿可先用50%酒精擦拭,去除胎脂。备皮过程中要有助手在旁边固定患儿头部及肢体。

1、6穿刺方法穿刺前检查好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消毒范围直径要大于8cm。用左手固定皮肤,以右手持留置针;进针角度20—30°刺入静脉,见回血后降低角度10—15°,将留置针继续沿血管前进3—5mm,以保证软管进入静脉,拔出针芯;再沿静脉走向将软管缓慢送人静脉,后用输液敷贴盖针眼,再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

1、7封管方法输液完毕用10mL注射器抽取5—10mL生理盐水;从肝素帽处缓缓正压注入,因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与渗透压与体内钠水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将生理盐水充于留置针内可防止血栓形成,且无需配液,方法简单。

2护理

2、1健康教育

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目的、意义及有关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告知患者或患者家长,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有关知识。

2、2输液完毕

分离输液管与头皮针,采用正压封管。推注封管液应缓慢,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堵塞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当封管余液还剩—1ml,应边推药边退针,使封管液充满留置针内,决不能快退速推药拔针,以免血管内压力瞬间大于留置针内压力,使血液回流至留置针内,形成栓子阻塞留置针。

2、3封接后留置针的启用

每次输液前要用生理盐水10mL冲管。以确认留置针内无凝血块堵塞再给药。冲管速度不宜太慢,也不能强行用液体强行冲出血管内凝血块,以免引起栓塞。

2、4留置针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4、1皮下血肿

由于医护人员在操作时技术不熟练,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针管不牢等因素而导致留置针穿破血管壁形成皮下血肿。如发现皮下血肿,24小时内给予冷敷,24小时后热敷或25%硫酸镁湿敷。

2、4、2液体渗漏

由于选择血管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外套管未完全送人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过大,药液浓度过高或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等均可液体渗漏。如为刺激性液体渗漏,用2%普鲁卡因环形封闭。

2、4、3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最常见且较为严重并发症,静脉炎的发生与输液种类、套管针穿刺部位操作技术有关。用热敷或2%普鲁卡因环形封闭。

2、5留管后的健康教育

对于门诊病人留管后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要告知患者或患儿家长,留置时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避免过度活动以及局部肢体受压和置管肢体下垂。预防感染、堵塞、脱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

3应用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3、1置管前护士应了解患者病情及输液时间。若输液时间≥3天者,可考虑应用留置针。向患者或患儿家长说明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及优点,取得患者或患儿家长的同意方可应用静脉留置针。

3、2放置有留置针的患儿,要交待家长看护好孩子。在头部放置留置针的患者,要用小毛巾将孩子的双手包好,防止患儿用手抓拽,尽量减少患儿穿刺侧侧卧,以免静脉回流障碍,增加静脉炎发生率。在肢体放置留置针的患者,要避免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用托板适当固定肢体,防止导管扭曲及脱出。

3、3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预防局部感染。

3、4使用留置针期间,有时可引起并发症。如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导管脱出、静脉炎等。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或出现并发症时能及时处理,建议患者每天都来医院输液。

4结论

本组病例240人,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例患者发生液体外渗,经局部25%硫酸镁湿敷后缓解,3例患者穿刺点疼痛,针眼发红,及时拔针后,消毒局部,2天内症状消失。静脉留置针限制7天为留置允许最长时间,最短为2天,门诊输液患者留置针的使用是可行的。院外护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使用留置针的操作技巧也比较完善,真正做到改善输液、方便工作、实惠患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金娥,周梅荣。静脉留置针的临床运用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01(8):366、

[2]梁燕,王业创,李德群。生理盐水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液的临床观察[J]。山西护理杂志,1998,12(2):80-81、

[3]王春丹。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科的应用及护理[J]。吉林医学,2008,01(29)99、

医学论文个例报道范文 篇四

五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了,回首着校园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欢笑,有悲伤,有成功,当然也有失败,但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更多的是在这期间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修养和能力。

在校期间,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xxx,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中国xxx及其方针、路线和政策,政治思想觉悟高,积极参加各项思想政治学习活动,并参加了学院党委举办的党员培养发展的对象。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及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在“厚德博学,笃志力行”八字校风的鞭策下,我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进取、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毕业生。

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以“热情、求实、尽职”的作风,积极完成学校和年级的各项任务,在临床实习期间,持着主动求学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临床上级医生学习,秉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吸收医学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追求,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努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是我崇尚的理念。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是我个人的基本原则。

经过1年的学习与提高,塑造了一个健康,充满自信的我,自信来自实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眼下社会变革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身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改正缺点。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信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我牢记着医学生的誓词:我自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习后我对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相结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奉献我的一生将是我的职业准则。我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党和人民,坚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认真学习,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使我的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优秀的班集体,增强了我的责任感;可亲的同学,让我懂得怎样与人合作;老师的教诲,为我的成功指明了方向。

一切都是充实的大学生活给予我的,它让我更懂得了怎样学习,生活,做人。大学让我成熟、自立、自信。我将把我的一身献给神圣的医学事业在未来的岗位上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及社会价值。

对于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医学生来说,热爱医学事业,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人类健康事业而努力奋斗,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理想目标,也是对自己价值的体现。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加努力,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做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好医生!

医学论文个例报道范文 篇五

摘要

: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编写为例,分析当前国内各大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并指出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性,提出将职业精神培养渗透在基础医学课程教材中的初步设想,使我们编写的教材与时俱进,更好地承载医学知识和传承良好职业精神。

关键词

:基础医学教材;医师职业精神;教材编写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

通过基础与临床知识的学习,培养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医疗技术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授课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医学生向善、求美、利他、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人文精神,将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即是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目前,对于医师职业精神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育让医学生初步认识医师职业精神。一般新生入学后,学校会组织医学生参观学校的相关场馆,进行医学生誓言宣读等活动,这些活动全体学生都要参与,但是活动时间很短,并不能在医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此外,随着医学生医学知识的积累,个别医学生可以参与社区导医和导诊等诊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感性和经验层面体验医疗工作的目的、价值及意义,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尤其是那些不太愿意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这使得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缺位。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以自己的经历结合理论知识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道德和医师职业精神内容,但这也只是个别教师的行为,或者说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不能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常态化。

2职业精神养成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制度建设是从1988年xxx颁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开始的。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签署《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再到2011年颁布的《中国医师宣言》对医师职业精神进行了相关规定[8]。在这些规定中承诺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身学习,并强调守护健康、促进和谐,是中国医师担负的神圣使命,该神圣使命依赖于医学生的培养。虽然职业精神培养需要在社会的熔炉中锻造,但也需要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医学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学科分支最多,知识更新最快,并且医师工作环境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医师要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不仅要对新事物、新知识有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医学家吴瑭曾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另有“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均指出作为医生不仅要追求医技精湛,还要追求医德高尚[9]。医生只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才能胜任医生角色[10]。

3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在教材中的意义

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随着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医学生对职业认知日渐清晰,但是繁重的学业以及间接了解到的医师职业压力,使部分学生出现专业倦怠,甚至产生弃医的想法。因此需要及时让医学生认清医师职业,培养医学生关怀、尊重、理解、责任、博爱、奉献的优秀品质[11],而这些品质的养成仅靠参观、宣誓或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有必要将职业精神培养内容以某种形式编入各学科教材中,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了解相关知识,得到不间断的熏陶。医学生刚入学时,对医师这个职业并不了解,对医疗行业认识片面,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负面的,而学校这个大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很容易做到修正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职业精神培养提前到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接收积极的、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同时,把基础医学相关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既能体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能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促使其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

4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到基础医学教材中的可行性及形式

教材的多样化使重编教材成为可能

当前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医学生培养已成为共识。编写或修订教材是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教材之中,因此将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编入教材也是可以实现的。

现代化技术发展为教材编写提供保障

医学论文个例报道范文 篇六

浅谈医学生在儿科实习过程中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医学生;实习;儿科;素质教育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职业道德和临床技能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如何让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锻炼,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培养合格临床人才,这就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的实习是医学生实习的重要阶段之一。儿科面对的是患儿及其家属这一特殊群体。除了应注重医学生的临床知识与临床技能的培养外,还必须注重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及法制观念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下面就临床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浅谈如下。

一、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

二、良好的沟通能力

(一)认清医疗形势,改变服务观念

(二)打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个人形象也就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容貌,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举止得体、衣冠整洁、温文尔雅,体现了一个实习医师的良好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和职业形象。提倡使用礼貌性、安慰性和鼓励性语言。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可见语言交流在与病患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另外,雅观自然的姿势、轻柔娴熟的动作配合友好、和善的表情,都会令患儿及其家属感到亲切、舒心。以良好的形象面对病人,会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亲切感、信任感,这样也才能在患者中树立医疗行业的良好形象。

(三)学会倾听,把握技巧

倾听,是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一步。在儿科,面对的更多的是过度着急、紧张的父母,因此,学会倾听就变得极为重要。多听家长说几句,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检查、医疗费用情况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及对患儿病情的认知程度,这不仅是诊治患儿的第一步,更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时机。当然,在倾听中一定要把握技巧,努力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三、培养法制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病人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增强,体现在医患关系方面就是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儿科面对的是患儿及其家属这一群体,且儿科病情变化快,家属关注度很高,很多家属过分紧张、着急,医患沟通中如果缺乏耐心,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作为儿科医生,更应该增强法制观念,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更加严谨、规范。作为教学医院,应加强管理,通过教学、讲座、学习竞赛、临床带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医学实习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尊重病人的权利,维护患者的利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塑造临床实习医师的良好形象。

总之,医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包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责任心,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同情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业务技术上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还有工作时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等。对于儿科医生来说,更需要我们有母亲般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同时,新的形势要求医生必须转变服务观念,讲究服务艺术,特别是善于为患者着想,将亲切、和蔼、宽容的态度和规范的语言融会在诊疗服务中,赢得患者的理解和信赖,树立良好的形象。目前,医学教育已进入到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阶段,因此,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医学人才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乐,周英.浅谈新生儿科临床实习的教学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1):98-99.

[2]阎樱.关于儿科临床实习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5):589-591.

[3]徐美玉,赵建美.加强儿科实习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70-2372.

[4]许佩群,许双虹,罗坚,等.如何培养实习医生与病人沟通的能力[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3):

[5]熊晖,陈永红,王玉燕,等.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907-909.

医学论文个例报道范文【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