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渗透德育论文【最新3篇】

时间:2012-09-04 05:43: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本文将探讨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渗透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小学音乐教学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音乐作品来渗透德育。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价值观,可以通过欣赏和演唱来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其中的美和善。例如,选取一些具有励志和正能量的歌曲,让学生通过演唱和欣赏体验到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选取一些具有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和表演来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其次,小学音乐教学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来渗透德育。音乐是一个集体艺术形式,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一次演出。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或合奏,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互相支持和尊重,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此外,还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欣赏他人的才华和贡献,并相互尊重和包容。

第三,小学音乐教学可以通过音乐表演和展示来渗透德育。音乐表演是学生展示自己才华和个性的机会,可以通过表演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在音乐表演中,学生需要遵守规则和纪律,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表演和努力。通过音乐表演和展示,学生可以学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和努力,并学会欣赏他人的成果和努力。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通过音乐表演和展示来渗透德育。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只有在德育的引领下,音乐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篇二: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小学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本文将探讨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渗透德育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小学音乐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渗透德育。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可以通过欣赏和分析来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美和善。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积极向上和励志意义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来理解其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来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其次,小学音乐教学可以通过合唱和合奏活动来渗透德育。音乐是一种集体艺术形式,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一次演出。在合唱和合奏活动中,学生需要互相支持和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合唱和合奏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贡献,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第三,小学音乐教学可以通过音乐表演和展示来渗透德育。音乐表演是学生展示自己才华和个性的机会,可以通过表演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在音乐表演中,学生需要遵守规则和纪律,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表演和努力。通过音乐表演和展示,学生可以学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和努力,并学会欣赏他人的成果和努力。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音乐作品、进行合唱和合奏活动以及通过音乐表演和展示来渗透德育。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只有在德育的引领下,音乐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渗透德育论文 篇三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渗透德育论文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育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根据这一要求,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音乐中所包含的内在思想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感受、体验和表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一、 在唱歌教学中渗透

  音乐中一般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在唱歌教学中,尽量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情操受到陶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语言描绘,激发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是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的语言,合理地把握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从各个角度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唱《国歌》時,可首先用激昂的语言,介绍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这首歌曲中的爱国主义内涵及其巨大的鼓舞作用产生深刻的了解。

  利用语言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很多,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音乐家传记、趣闻逸事、作品创作等音乐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音乐感情,提高学生对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

  2.教师范唱,促进理解。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直观形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国歌》教学时,教师可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把音乐中所蕴含的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和聆听,有利于加深感受,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合理引导,促进参与。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时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学生参与,实现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是学生演唱,加深认识。小学生善于模仿,因此,教师范唱以后,要及时让学生学唱,这样有利于学生模仿教师,在练习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唱出自己的感情,升华思想,陶冶情操。

  二是体态律动,深化认识。“体态律动法”是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在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身体动作,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培养节奏感,提高表现能力。因此,当学习完一首歌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充分发挥想象,编配简单的律动,通过表演展示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和情感。例如,通过《娃哈哈》的音乐,表现对幸福快乐生活的感受;通过歌曲《洗手绢》的音乐,表达愉快劳动情景等。这样,就把音乐美与形象美联系起来,把音乐的情感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是组织讨论,加深体验。教唱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学生结合切身体会,加深对音乐的体验。例如,在国歌的教学时,让学生讨论“采用怎样的速度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现阶段怎样做才能充分体现热爱祖国的感情”等问题,既能使学生在演出时充分地表达出对国歌的感情,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四是利用信息技术,渲染教学气氛。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创设一种生动形象而又活泼愉快的氛围,不但能促使学生感受、理解、想象和创造,而且能巧妙地把德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例如,在教学国歌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抗战时期的那段历史很难深刻体会到,教学时可从影视中精心剪辑一些抗战题材的视频,再配上雄壮的国歌旋律,使学生在一个由声、形、光、色等组成的氛围中进行感受和体验。这样,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的整个心灵受到震撼,无形中把德育内容化为自己的观念。

  二、在欣赏教学中渗透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通过音乐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的欣赏课中,主要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判断美与丑的能力,才能抵御和防范各种低级、庸俗的审美情趣对自己的侵蚀。

  例如,在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斯的作品《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天鹅》一段时,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描写“天鹅”的乐曲有很多,传说天鹅从不轻易唱歌,把歌声藏在心里,只有面临死亡时才引吭高歌。然后利用钢琴伴奏,让学生透过轻柔、透明的钢琴声,想象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湖面以及天鹅昂首遨游、端庄娴静的神态,从而给学生一种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这样,学生的心中既留下了天鹅的美好形象,又使情操得到陶冶,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

  三、在合唱训练中渗透

  新课改提倡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而合唱要求每个成员的音准、音量以及音色的变化都能做到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练声的过程中,教师可先范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指出自己声部的不足,再让个别学生演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这样,互相评价,彼此改进,共同进步,有利于各个学生的发声技巧不断提高,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只要

深入挖掘音乐歌曲中的教育因素,探究渗透方法,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海英.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1):144.

  [2] 黄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J].文教资料,2010(33):102-103.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渗透德育论文【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