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经典3篇)

时间:2014-06-04 03:32: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 篇一

标题:从色彩运用看梵高的艺术魅力

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19世纪末的一位荷兰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而闻名于世。在中学欣赏课上,我们有幸学习并欣赏了梵高的作品,深受其艺术魅力的感染。本文将从梵高的色彩运用角度,探讨他的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梵高的作品中,色彩被大胆地运用和表现。他经常使用鲜艳的颜色,如明亮的黄色、红色和蓝色,使画面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例如,他的名作《星夜》中,他运用了大量的蓝色和黄色,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夜空中星星闪烁的感觉。同时,他通过运用明暗对比和色彩的层次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空间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体验。

梵高的色彩运用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他内心情感的抒发。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孤独。他用强烈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使观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例如,他的自画像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他面容中的痛苦和忧郁。通过色彩的运用,他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梵高的色彩运用也给观者带来了一种情感共鸣。他的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是普遍而深刻的,观者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点。例如,他的《向日葵》系列作品中,他以鲜艳的黄色展现了向日葵的美丽和生命力,观者可以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希望。通过色彩的运用,梵高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情感共鸣,使观者与作品产生了深层次的联系。

总的来说,梵高通过独特的色彩运用,给观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对他内心情感的抒发。通过色彩的运用,他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给观者带来了一种情感共鸣。在中学欣赏课上,我们深受梵高的艺术魅力所感染,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 篇二

标题:透过线条感受毕加索的艺术表达

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线条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在中学欣赏课上,我们有幸学习并欣赏了毕加索的作品,深受其艺术表达的感染。本文将从毕加索的线条运用角度,探讨他的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思考空间。

毕加索的作品中,线条被赋予了极大的表达力。他通过简洁而有力的线条,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他的名作《断头台上的吉尔梅》中,他运用了简单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和表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他通过线条的错综复杂和变形,创造了一种扭曲的现实感,使观者产生了一种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毕加索的线条运用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他对人物内在特征的表达。在他的作品中,线条常常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他通过线条的变化和交错,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使观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他的《自画像》作品中,他运用了扭曲的线条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忧郁。通过线条的运用,他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毕加索的线条运用也给观者带来了一种思考空间。他的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丰富而多样的,观者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思考角度。例如,他的《和平鸽》系列作品中,他通过简洁而有力的线条表达出对和平的向往和反战的呼喊,观者可以从中思考战争和和平的关系。通过线条的运用,毕加索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思考空间,使观者与作品产生了深层次的联系。

总的来说,毕加索通过独特的线条运用,给观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思考空间。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对人物内在特征的表达。通过线条的运用,他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同时也给观者带来了一种思考空间。在中学欣赏课上,我们深受毕加索的艺术表达所感染,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 篇三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

  一、教给学生欣赏什么

  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懂得欣赏什么。也就是

说,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内容,而美术作品的内容包括两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一是客观因素,一般称为“题材”;二是主观因素,通常称为“主题”。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同一幅作品中的。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涵义,也就是由对题材的把握深入到对主题的理解,最终上升到对作品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体所体现的审美意蕴的理解,从而达到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又如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的构图极其出众,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家通过画面中人物的手势、眼神和行为,表现了人物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人物刻画精细入微、惟妙惟肖。但不能只从构图、色彩等方面欣赏该画,还要理解该画所表现的主题。作品的题材来自圣经中关于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画家描绘了耶稣殉难之前,跟他的十二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当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后,十二个门徒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而坐在正中间的耶稣,摊开双手神态镇定自若,与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歌颂了耶稣的伟大人格,也鞭挞了叛徒的苟且偷生、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爱与憎这一主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全面理解和欣赏这幅画的艺术魅力,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会学生如何欣赏

  教会了学生对一副美术作品欣赏什么后,下一步就是明确如何欣赏。由于每幅美术作品体现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艺术表现各有侧重,因此,欣赏美术作品时要有重点,比如风景画、静物画,对这些作品的欣赏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如对《血衣》、《南昌起义》等作品,要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刻领会。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在选材上要有主有次,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突出重点,分类施教,教会学生欣赏,把握欣赏的'层次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在对艺术特色方面的欣赏,首先是构图。构图是每一副美术作品创作的起点,也是欣赏的起点。构图被称为“画之总要”,也就是绘画的章法和布局。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而中国画主要以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比如张择端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就采用散点透视法。其次是意境。意境就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要素,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生成从而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效果。尤其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表现得十分突出,宋代画家郭熙提出山水画创作的“重意”之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无疑,意境不但是创作的依据,而且必须是欣赏的依据。再次是韵律。韵律的原意是指声韵上的律动。而在美术创作中,韵律是指动势或气韵的有秩序的反复,其中包含近似因素或对比因素的交替与重复。如拉斐尔的西方古典油画《西斯廷圣母》中,位于前景的教皇的披巾和长袍使整个画面构成极其优美的反S形,透射出极优雅而完美的韵律美。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必须通过作品所展示的外在形式进行感受、释读和体验,从而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并真正把握作品所包含的思想主题。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手段要力求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虽然是欣赏课但不能由教师的讲述包办学生的自主性欣赏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视觉,触动学生情感,激励学生动手临摹,达到知、情、行和谐统一的效果。课堂教学采用故事引入、设疑探讨、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利用幻灯、录音、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及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及其交互功能的作用,增强欣赏课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另外,美术欣赏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意识活动,因此,对同一件作品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理解和看法,这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教师不能一味排斥,而是要正确引导,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