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同行,发挥教育的合力论文(精简3篇)

时间:2014-02-04 09:46: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同行,发挥教育的合力 篇一

在教育领域中,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常常被认为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两种方式进行结合,发挥教育的合力,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加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赏识教育强调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赏。它鼓励教师和家长通过赞美、奖励和鼓励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赏识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只需发现并加以培养。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然而,单纯的赏识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过分强调赞美和奖励,可能会让学生过于依赖外界的肯定和认可,缺乏自我驱动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此外,对于学生的错误和失败,赏识教育往往会忽略或回避,导致学生对挫折和失败缺乏处理能力。

这时候,挫折教育就可以发挥作用了。挫折教育强调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持和韧性。它鼓励学生正视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极应对挑战的心态和习惯,培养他们的逆境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然而,单纯的挫折教育也有其局限性。如果过于强调挫折和失败,可能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和动力,产生自卑和消极情绪。此外,对于学生的努力和成绩,挫折教育往往会忽视或轻视,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付出缺乏认可和价值感。

因此,我们应该将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进行结合,发挥教育的合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赏识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当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挫折教育来引导他们正视失败,从失败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坚持和韧性。

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赏识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挫折教育让学生面对失败和挫折时能够坚持和韧性,培养他们的逆境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既有自信心,又有坚持和韧性,从而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同行,发挥教育的合力,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教师和家长应该在教育实践中结合两者,既要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又要引导他们面对失败和挫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同行,发挥教育的合力论文 篇三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同行,发挥教育的合力论文

  当前,赏识

教育作为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家长们也耳熟能详,在家庭教育中将其运用到了极致。前几日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就在“赏识教育”横行天下的时候,英国赫尔大学正努力想办法推行“挫折教育”,希望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们变成“心灵上的强者”。他们的理论是:生活是艰难的,但你必须学会应对,而“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受欺负时不会自怨自艾,失败后则能卷土重来。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应该在“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中寻找一种平衡,找准最佳着力点呢?

  一、不能把“赏识”理解为表扬,要真正把握赏识教育的精髓

  赏识不是表扬,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扬是用得最多的手段,却又是不易操作好、把握好的方法。赏识就是一种心态,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鼓励等,而表扬是赏识的一种外化手段,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只是一种评价,基本是通过语言(也包括身体语言)来传达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所以说赏识和表扬是不同的概念,赏识决不仅是表扬,其内涵比表扬更丰富。

  真正的赏识教育,是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赏,以此激励他们前进。但是我们要注意,即使是表扬,也应该慎重。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良好行为的表扬,教师必须十分谨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形成这样的看法:完成应当完成的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是为了得到表扬,孩子们把自己的良好行为不应视作特别了不起的行为。”因此,我们在赞赏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无视自己缺点的'存在,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二、“挫折教育”不是吃苦教育,而是对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曾经我班有一个小女孩,平时比较争强好胜,有一天,小伙伴没有和她分享玩具,她很不高兴,竟然在班上说,要“杀”了同伴;还有一个孩子,由于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在班上只要遇上点事就嚷嚷着要离家出走,动辄用头撞墙……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说明: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过于优越,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一旦遭遇挫折,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很极端。目前,关于“挫折教育”的准确含义,很多人仍缺乏共识。有不少人把“挫折教育”看成“吃苦教育”,认为就是让孩子们多吃点苦,多受点累;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有的人则干脆把“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感受挫折困难的教育”……然而,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教育,是一种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挫折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谩骂和严厉的责打或者与孩子对着干,在幼儿教育中应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教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失败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对待的问题。如果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看,它们就可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反之,则可能使孩子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当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消除其畏惧困难的心理,帮助指导他们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幼儿解决困难之后进行表扬肯定,使他们在面对以后的困难时有更大的信心。而当他们尝试失败之后也要及时进行鼓励、支持,帮助他们寻找其他的办法,或者与他们分担不愉快,避免他们形成逃避困难的心理。

  三、保持对孩子的适度期望和正确评价,让“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产生最佳合力

  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孩子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期望过高,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失去信心。现在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这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有关的。家长既要相信孩子能做好、有发展的潜力,又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特点出发,在日常行为中找到教育契机,从缺点中找到闪光点,运用赏识鼓励的方法把缺点转化为优点,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努力争取成功。另外无论孩子做事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从而逐渐明确是非标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作为教育者,仅仅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有着先进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没有教不好的小朋友,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只有运用好教育智慧,透彻理解“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概念,理清本质、灵活运用,才能直抵教育的真谛。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同行,发挥教育的合力论文(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