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探索论文(优选3篇)

时间:2017-07-06 06:39: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谈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探索论文 篇一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管理专业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进行探讨和分析。

首先,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建设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国家对城市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例如,可以设置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环境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对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建设的重点。城市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城市规划、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环境保护等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的保障。高校应注重引进优秀的城市管理专业教师,他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指导。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培养现有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进修学习、参与实践项目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考虑。只有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城市管理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探索论文 篇二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从专业定位、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学科交叉等角度,对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进行探索和思考。

首先,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定位至关重要。在定位上,需要充分考虑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求,结合城市管理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例如,可以确定培养具有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以适应城市管理领域的需求。

其次,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需要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城市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仅仅依靠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入实践项目、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还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最后,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可以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城市管理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在高校内部建立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加强学科交叉,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教育。例如,可以开设跨学科的课程,组织跨学科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需要从专业定位、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学科交叉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只有通过合理的定位,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城市管理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探索论文 篇三

浅谈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探索论文

  1、高等院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概况

  自云南大学2001 年成立第一个城市管理本科专业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41 余所高校设置了城市管理专业(不含设置城市管理方向的其他专业或设置城市管理专业的合作办学院校),在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从高校的类型来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分别占10 所、9 所和22 所;从高校的学科背景来看,综合性院校、财经院校、理工院校、师范院校、农林院校以及建筑类院校各占13所、7 所、10 所、6 所、5 所;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最多,有32 所,其中山东省是拥有城市管理专业最多的省份,北京市是拥有城市管理专业最多的城市。总体来看,由于各学校依托各自学科背景和办学层次,在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专业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使得不同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发展各具特色,差异较大。

  1.1、培养目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和企业交流机制平台的探讨研究论文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经济管理类着重培养具有应用型、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专业特色鲜明的城市管理人才;浙江农林大学以法学为支撑,致力于培养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筑类院校的沈阳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和湖南城市学院都依托自身土木建筑和城市规划等优势学科,侧重于培养具有土木建设背景的城市管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科类院校将城市管理所涉及的市政工程管理、交通规划、风景园林等详细的`管理项目设置成具体的专业,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培养。

  1.2、培养方向

  各高校主要针对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特色来拟定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如浙江工商大学主要是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角度入手来培养;云南大学强调理工管理相结合,侧重学生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等应用学科的基本训练;华东理工大学则定位为城市社区管理、小城市建设与管理两个方向;山东工商学院确定为培养市政管理、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天津大学则定位宜居城市、数字城市和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几个方面。

  1.3、课程体系

  各大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类同,可归纳为以下四大课程系统中:基础通用课程(大学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应用、管理学原理、宏微观经济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等)、特色选修课程(遥感、数字化城市、CAD 制图等)、实践技能课程(社区管理、建筑学、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市政工程、房地产管理等)。

  2、重庆工商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实践

  2.1、深入研讨专业特色发展方向

  充分调研国内不同层次学校城市管理专业办学经验,听取兄弟院校专家对学校城市管理专业办学方向的意见和建议,对专业培养方案与未来专业发展方向进行广泛讨论,邀请重庆大学、重庆博众研究院、重庆市政委、重庆市建委、重庆滨南城市综合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城市管理专家召开座谈会,确定了瞄准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发展的未来目标,以解决“城市病”为突破口,立足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五大功能区域战略规划的战略发展目标,依托学校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势,以城市生态保护、城市市政设施管理、城市社会治理等重庆城市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为重点,围绕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与城市公用设施管理打造两个特色发展方向,走差异化办学的路子,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2.2、初步构建了校政、校社、校企实践体系

  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多方协作,强化管理服务,拟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资源优化配置和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利用重庆市政管理委员会、市规划展览馆、巴南区园林局、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博众房地产管理研究院、滨南城市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对筹办城市管理专业的支持,并签署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合作协议,在培养方案特色培育、学生实习实践实训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岗位提供等方面得到多方支持,初步构建基于岗位技能的校政、校社、校企实践体系,目前已经签约的校级共享、院级共享和专业特有实习实践基地28 个。

  2.3、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出台了《重庆工商大学2016 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压缩最低毕业学分,由原来的175 学分变为160 学分,各专业课堂教学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比例为7∶3 左右,此外原来课程类别由通识教育模块(公共基础课、通识基础课、通识核心课与通识选修课)和专业教育模块(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优化为本科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大类型,外语类通识必修课程由原来的12 学分压缩为9 学分,大类基础课程由10 门课程构成30 学分,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三部分组成。此外还实施专业拓展课程学分冲抵制度,即学生学完专业核心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兴趣爱好,自主决定是继续学习本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还是利用本专业拓展课程的全部学分或部分学分辅修第二本科专业课程或在全校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2.4、签约“滨南班”订单式人才培养

  已签署“重庆工商大学城市管理专业滨南班合作办学协议”,依据协议“滨南班”招收城市管理专业学生20 名,培养城市管理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岗位人才。班级采用校企联合授课形式,将滨南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岗位技能要求融入定制培养计划,未来根据发展需要,滨南将与学校合作建立实验、实训平台,以滨南的项目作为案例,采取仿真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操作能力。除了共同的教学、实践合作之外,滨南还为“滨南班”专门设立“滨南奖学金”,鼓励学生学习和创新研究。学生在毕业前夕直接进入滨南带薪实习,实习期满后滨南进行考核,一旦通过考核,学生与滨南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华龙网以《

人才按市场需求定制,重庆工商大学开设滨南班》为标题于2016 年5 月27 日作头条刊发,该新闻发布以后被网易、今日头条、梅州新闻网等网络媒体转载,南岸电视台、《重庆晨报》等地方媒体也做了相关报道,合作办学社会影响力反响较大。

  2.5 应用型专业转型立项

  围绕“一个目标,两大抓手,三大工程”,积极探索应用型专业转型:即打造一个城市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高地,产教融合和合作办学两大抓手,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工程、培养模式改革工程、双师双能型人才培养改革工程,成功获批市级应用型转型立项,通过应用型专业转型,有望立足重庆城市管理发展的本土实践与重庆城市管理未来人才需要,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市政管理与城市社区管理两类人才的培养,积极打造重庆市属高校居于前列、西南片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高地。

浅谈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探索论文(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