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的“心理换位”法【经典3篇】

时间:2015-05-09 03:13: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的“心理换位”法 篇一

思品课教学的“心理换位”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伦理的教育。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通过模拟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使他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并从中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心理换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理解不同观点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一个违反道德规范的人物,让他们感受到被别人指责和不被理解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培养宽容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其次,心理换位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同理心和责任感。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来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被故事或视频中的人物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需要帮助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培养同理心,学会关心他人,从而更好地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最后,心理换位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实践心理换位。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福利院或者社区服务中心,让他们亲身体验到被服务对象的感受和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情。

总之,思品课教学的“心理换位”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伦理的教育。通过模拟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可以提高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心理换位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道德伦理教育。

[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的“心理换位”法 篇二

思品课教学的“心理换位”法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发展思辨能力和理解他人的教学方法。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他们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并从中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心理换位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思辨能力。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学会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例如,在讨论一个伦理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思考,让他们能够理解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通过这种思辨的过程,学生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其次,心理换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人。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来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站在被故事或视频中的人物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贫困家庭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些家庭的困境和需要帮助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培养理解他人的能力,学会关心他人。

最后,心理换位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实践心理换位。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痛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培养人文关怀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情。

总之,思品课教学的“心理换位”法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发展思辨能力和理解他人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心理换位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辨和伦理教育。

[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的“心理换位”法 篇三

[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的“心理换位”法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思品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

一、运用“换位”体验,加深感知

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以感觉和知觉开始的,通过感觉和知觉,就能使我们认识客观世界中的种种对象和现象,获得对事物的感性知识。在思品课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材如没有良好的知觉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感性教材。而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便会发生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换位”体验,可使学生加深感知,提高教学效果。

对残疾人要同情,见到他们有困难要尽力帮助。这是《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上课伊始,我指名学生蒙住双眼,从后排走上讲台取书后叙述自身感受。生说:“我蒙住双眼,眼前一片黑暗,走起路来似乎地是高低不平的,踩上去高一脚,低一脚,非常害怕自己会跌倒或是撞在身旁的桌子上。我好不容易才走到讲台,又不知书放在何处,摸了半天才摸到了书。”

我让该生想象如眼睛真的失明了,永远看不见世上的一切,将会有什么想法。生答:“如真的看不到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不但在生活上非常不方便,在精神上更是痛苦极了”。至此学生通过换位体验,体会了残疾人的艰难及心理感受,

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二、运用“心理换位”提高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对客观存在的道德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反映,它以道德这种客体对象之必然的或现实的事实现象的形式呈现,也即是说它是体现道德客体尺度的一种意识形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思品课的任务之一,运用“心理换位”可以有效地提高道德认识,优化课堂教学。

《不讥笑他人》一课中,金金患了斑秃病不肯摘帽子,为了揭开这个秘密,林林在同学面前摘下了金金的帽子,金金哭了。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金金,患了斑秃病会有什么想法?如有人像林林那样对待你。你心情怎样?以此问题启发学生从心理换位的角度去感受被人讥笑后的`那种难过、痛苦、自卑、气愤的心情,引导学生懂得讥笑别人是伤害他人的道理。学生经“换位”后,很容易地提高了道德认识。

三、运用“心理换位”指导道德行为

思品课教学中。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将所学道理付诸实践,进行行为指导,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我恳切期望家长和老师节约讲说的功夫,能不讲就不讲,必须讲的时候也只画龙点睛似地点几句;腾出功夫来在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的方面多想办法多花力气。”运用“心理换位”正是遵循这一训导,老师尽量少说,充分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进行自我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思品课教材中,课后有很多练习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延伸。在讨论时,有些题目运用“心理换位”更能达到巩固所学的道德知识,加深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的目的。

《我要做个好学生》课后练习中有一幅图:老师正在给好学生戴花,同学们为好学生鼓掌祝贺。练习题要求学生能按照课文中的内容说出做个好学生要有礼貌、努力学习、遵守学校纪律、积极参加锻炼身体、爱劳动……。在学生了解图意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并进行“心理换位”。我问:“如果你是一旁为之鼓掌祝贺的小朋友,这时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这个被评为好学生的小朋友,你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换位”中联想自己的心情,体会到做个好学生很光荣,产生做个好学生的愿望,从中指导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换位”确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但课中应在何处进行“心理换位”,怎样进行“心理换位”?这就需教师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

[1][2]

[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的“心理换位”法【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