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论文(精简3篇)

时间:2017-09-01 01:15: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论文 篇一

江西婺源地处中国东南地区,素有“中国最美乡村”之称。其原生态环境丰富多样,拥有丰富的植被和独特的地质景观,因此对婺源原生态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篇论文将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进行研究,探究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们将对婺源的原生态环境进行详细描述。婺源地区分布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如江湾国家湿地公园、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等。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包括森林、湿地和草地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同时,婺源还拥有独特的地质景观,如千层红、龙虎山等。这些原生态环境是婺源区域发展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的重要基础。

接着,我们将介绍婺源原生态保护的措施。当前,婺源地区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加强环境监测等。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保护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农业的发展则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的健康。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婺源地区的原生态环境。

然后,我们将分析婺源原生态保护面临的挑战。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婺源地区面临着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的增加。游客的涌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此外,农业的现代化也给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因此,保护婺源的原生态需要面对这些挑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最后,我们将提出对婺源原生态保护的建议。针对保护措施的不足和挑战,可以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大投入,提升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保护婺源的原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江西婺源的原生态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研究婺源的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面临的挑战和建议,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保护情况,并提出有效的保护策略,为婺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论文 篇二

江西婺源地区作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其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篇论文将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重点分析保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植被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首先,我们将对婺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婺源地区的物种组成和分布情况。婺源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包括众多的濒危物种和珍稀植物。通过对这些物种的保护,可以维护婺源地区的生态平衡,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持。

接着,我们将研究婺源地区的植被分布情况。植被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对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等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采集植被样本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婺源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同时,我们还可以对植被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估,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然后,我们将提出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策略。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婺源的原生态。首先,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和管理水平。其次,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的健康。此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鼓励大众参与生态保护。

最后,我们将总结研究的结果和意义。通过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植被分布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可以促进婺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综上所述,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和植被分布情况的研究,可以了解婺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保护婺源的原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

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论文 篇三

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论文

  目前,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天、地、人相互影响导致环境灾害不断发生的后果。生存与发展的生态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去原生态古城镇旅游的城市人口趋之若鹜。在此,把婺源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原生态地区进行研究,分析其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以期对我国其它原生态地区的保护做进一步的思考。

  一、原生态状况

  婺源县地处江西东北部,西距景德镇80公里,被许多海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县是全国16个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由于其兼有生态与文化美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农村。它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户穿村,明清古建筑群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村落的原始形态保存完好,有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婺源的原生态主要体现于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当中。而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所在。

  (一)自然生态环境

  婺源总面积2947平方公里,人口33万。境内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峦连绵,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847.9毫米。森林覆盖率达81.5%,其中封山育林面积170万亩,生态公益林125万亩。婺源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乔灌木树种约有100多科,1000多种。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生物多样性,境内现有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共达80多种。

  生物多样性( Biological 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构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包括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多个层次水平,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内容。物种多样性与多型性的生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景观的多样性。保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才得以平衡发展。

  (二)人文生态环境

  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是保持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婺源是南宋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他从本体论、心性论角度提出的“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理”之说,确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和原则,形成其生态伦理思想,可谓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因此,婺源保留着完好古朴的、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精美绝伦的古建筑文化,明清民居群保存完

好,木雕、石雕、砖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民俗文化绚丽多彩。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孑L坚教授认为在婺源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不绝的根本和一个超稳定农业社会的真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限技术下对自然过程和景观格局的适应和利用)、人与人的和谐(建立在宗教礼教基础上的草根社会结构)、人与神的和谐(对土地之神和祖宗之神的敬赖)。早在清朝以前,当地即有告诫村民保护村中的山林树木、造福子孙后代,禁止村民捕鱼等思想。如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我们从这里也应有所启示。

  二、原生态保护措施

  在我国,尽管类似婺源这样的原生态地域环境基础较好,但是近年来是原生态环境正在逐步退化,甚至遭到人为破坏,而随着旅游、交通的发展,势必对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何在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结合婺源的原生态保护现状,提出以下一些措施。

  (一)注重生态工程建设,优化生态环境

  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去保护。1997年卫星遥感资料显示,婺源年土壤侵蚀量达48万吨,水土流失面积达28.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51%。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群众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工作,动用各种形式宣传水土保持;制订地方性规范文件,做水土保护预防监督工作;进行“四荒”资源治理开发。通过目前其生态环境的状况来看,水土保持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这只是原生态地区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根据目前原生态地区环境特点,在优化生态环境方面,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实施封育营造工程,保护扩大森林资源;2.实施能源替代工程,在各工业建设当中采取节能、无污染方案;3.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4.加强环境美化,实现环境自身美感。

  (二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水、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的建设意义相当重大:第一,发展生态农业,将有效协调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解决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二,生态农业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第三,发展生态农业,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等优点。

  婺源在发展以有机绿色食品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根据其自然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特征,划分了东北生态茶林、中部生态茶果、西南生态粮牧渔三大生态农业区,建立了25个有机农业示范村。严禁使用化肥、农药,防止大气污染,同时加强对水田、土壤、河流的生态保护。

  (三)全面开展生态旅游

  Ceballos-Lascurain在1988年首次将“生态旅游”定义为: “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随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对其的研究逐渐深人,’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于生态旅游韵概,所以,私人诉讼有时可能无法实现立法者的预期目的。所以很多国家立法时候会考虑增加规定,反垄断主管机关必须为私人诉讼提供一定的帮助,最重要就有证据支持这部分内容。

  三、结语

  以上所说的私人诉讼制度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一般而言,主要是在美国这样实施绝对三倍赔偿制度的国家产生。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正是害怕产生这样的后果而并未采取这种模式。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毫不保留的照搬他国制度,在具体分析积极、消极作用的同时,更要避免该制度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具体制度设计上更多的结合本国的国情,结合各国经验,制定适合我国、有利于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实施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宁元,论反垄断法实施体制运作的推动力量,时代法学,2006,2

  [2]健,反垄断法私人执行制度初探,法商研究,2007,2

  [3]蒋小红,论反垄断法的私人实施机制,载王晓晔主编:反垄断法立法热点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刘迎霜.浅析我国反垄断法中的民事责任,南京社会科学,2009,1

  [5]学者李国海对垄断损害的构成要件有详尽论述,见李国海:论反垄断法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中南大学学报,2006,2

  [6]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三民书局,1996

  [7]魏琼.中国反垄断法中的诉讼请求程序初探,政治与法律,2005,1

  作者简介:林昌(1984-),男,福建福安人,江西财经大学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论文(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