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古民居论文【精选3篇】

时间:2012-06-08 06:16: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福建安溪古民居论文 篇一

古民居是文化遗产的瑰宝

福建安溪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这些古老的民居建于明清时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们不仅是居民的居住之所,更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福建安溪古民居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其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福建安溪古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这些民居多数由石材建成,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和砖瓦屋顶。在建筑设计上,古民居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地形地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福建安溪古民居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们注重内外空间的布局和划分,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民居通常由前厅、中厅和后厅组成,分别用于接待客人、起居和休息。其次,古民居注重室内外的通风和采光。建筑中的天井和门窗设计,既能保持室内的通风,又能使阳光充分照射到室内。另外,古民居的外立面通常采用雕刻和彩绘装饰,增添了建筑的艺术价值。最后,古民居还注重室内的细节装饰,如木雕、石雕和壁画等,展示了古人的艺术才华和生活情趣。

福建安溪古民居在当地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它们是当地人民的居住之所,承载着他们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寄托。其次,古民居也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居中的建筑形式、装饰手法以及生活方式等,都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同时,古民居也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总而言之,福建安溪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们不仅是居民的居住之所,更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保护古民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做出贡献。

福建安溪古民居论文 篇二

古民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福建安溪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古民居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本文将探讨古民居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保护古民居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古民居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古民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我们的历史和传统价值观。保护古民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其次,古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古民居可以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让后代子孙有机会欣赏和学习。

然而,古民居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的紧缺和房地产开发的需求增加,使得古民居面临被拆迁的威胁。其次,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对古民居的需求减少,使得维护和修缮的经济压力增加。同时,古民居的保护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缺乏专业人才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等。

为了实现古民居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古民居保护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管理和维护工作。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古民居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古民居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我们还需要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立和完善古民居保护的组织和机构,促进公众参与到古民居保护中来。

除了保护古民居,我们还应该探索古民居的可持续利用方式。例如,可以将古民居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民宿或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参与到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中来。同时,我们可以开展古民居的文化活动和展览,提高古民居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总而言之,古民居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涉及到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通过加强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我们可以实现古民居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让古民居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瑰宝,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做出贡献。

福建安溪古民居论文 篇三

福建安溪古民居论文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有的大厝形式已慢慢消失了,而取代之的是“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形式,古建筑文化的遗失对建筑界是一大损失,所以对古建筑的考究与记载变得很迫切。如今,对福建安溪大厝的记载与介绍很多都还停留在仅存的少数建筑文化上,而真正的对大厝的布局格式、尺寸、风水等方面的考究相当缺乏。本文撇开对闽南大厝总体形式与装饰等的介绍,主要结合当地文化在空间布局、尺寸规格和风水讲究三方面对安溪传统闽南大厝做细致分析,寻回古民居文化中遗失的一小部分。

  关键词:文化;空间布局;尺寸;风水; 大厝

  地处闽南泉州湾畔的安溪,是中国福建省东南部的一个中心沿海山区大县,与厦(门)漳(州)泉(州)闽南金三角为邻。现辖458个村(居、场),其中行政村433个,面积3057.28平方公里、人口106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安溪被称为“龙凤名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是福建闽南地区最主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在安溪的古文化中,建筑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安溪古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泉州乃至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分支。安溪传统的闽南建筑文化是多元文化。它不仅表现在各种建筑构件的变化上,更重要的是它能吸收外来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建筑文化当中。至今,散落在大街小巷中的中西合璧的古民居建筑就是佐证。在这些古民居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应属大厝建筑。它是古民居建筑的主要部分,遗存至今。

  安溪大厝以土、木、石、砖为主要建筑材料,注意中轴,讲究对称,绝大多数为民屋,较富裕的人家则建“府第式”、“大厝式”的民居,“三间张”、“五间张”或再加盖“护厝”,很少盖成楼板房。

  不论是走路还是坐车从安溪的村落中经过,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红瓦屋面、红砖白石相映衬的屋宇,高啄的檐牙、长龙似的凌空欲飞的雕甍和双燕归脊的厝脊;一家家白石门廊,都镶满镏金石刻的题匾、门联、书画卷轴。精美的木雕和各种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的青石浮雕,青石透雕窗棂的红砖拼砌花墙,墙基柱础也尽是珍禽异兽、花草鱼虫浮雕,就连那檐部也缀满一出出白垩泥彩戏文塑像,使人大有满目琳琅、美不胜收之感;登堂入室,则见雕梁画栋,“雕玉填以居楹,裁金壁以饰铛”,“发五色之渥彩,光焰朗以景彰”。不但梁木斗拱雕工十分精细,厅堂门屏窗饰尽都镂空雕花,而且一式是大红砖地,一式是石砌的庭阶栏杆,真可谓“朱门绮户”、“雕栏玉砌

”。身临其中,让人强烈的感受到:每一座“古大厝”,都是一件凝固着典雅华贵的时代精神之作品,是用独特的建筑艺术语言写成的一首感人肺腑的诗,是一曲使人心感激荡的赞歌,是用雕刻艺术塑造起凝固的故乡魂。

  一、安溪大厝的空间布局形式

  安溪大厝基本布局形式是中轴对称、以院为核心组织建筑群。这种民居基本布局形式与北方的四合院有所相似,是一种向心围合式的群体布局方式。根据主体建筑开间数的不同,闽南大厝一般分为“三间张”和“五间张”两种,即三开间和五开间之意。而普遍的安溪大厝是“十间张”外加双护厝型大厝,所谓“十开间”,即大厝由十个开间和两个厅组成。纵深方向则依院的层次的增加称为“两落大厝”、“三落大厝”直至“五落大厝”。“十间张”大厝也叫“两落大厝”。另外,主体建筑两侧常布置有纵向排列的辅助用房,称为“护厝”。

  “十间张”的安溪大厝的第一进房屋称为“下落”,第二进称为“顶落”,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的厢房称为“榉头间”,一般用作书房或儿童房,也有叫“过水房”,根据风俗,叫法不一。由顶落、下落及左右榉头间四部分围合起来的庭院称为“深井”(当地方言“深井”即天井),从而形成基本的四合院形态。大门的前方位有一个用条石铺砌的场子,当地人称之为“门口埕”或“石埕”,它是早期民居为农事之用而遗留的布局,相当于如今公共建筑的“入口广场”。

  在各个房间名称上,按照左为上、右为下的原则,每个房间都有相应的称呼。顶落中部的.主厅叫做“上大厅”或“顶厅”,上大厅是家祠,设有祖宗牌位。上大厅的东侧是上大房,旁侧是上房(也叫“边房”,地位稍次于上大房)。下落隔着深井与顶落相对,中间与顶厅相对的是下落厅(也叫“下厅”),下厅起着门厅和过道的作用,下厅两侧的房间称为下照房(也叫“下照厅”),侧是角间,在所有房间中排行最小。顶落及下落面向深井的部位都留有巷廊。

  而由于深井尺寸增加不大,榉头间前留出一宽阔的廊道,称为“榉头口”。两边护厝的纵向长度与中路建筑相等,二者之间是狭长的护厝天井,也称为“小深井”,护厝前部面向前埕处各留出一独立入口,入口后是护厝的门厅,它连通纵向的廊道,廊道旁是六至七间护厝房,与下落相连者称“护厝头”(即护厝门厅),与顶落巷廊连接者称“亭仔头”,与顶落后部连接者称“护厝尾”。

  从功能上看,中路建筑(主厝)是家庭成员的主要起居、活动用房,在形式上也具有主导作用,是建筑的主体,护厝主要供佣人居住及厨房、洗涤之用,护厝天井内常有水井,这一部分是建筑的辅助部分。

  二、安溪大厝的尺寸讲究

  安溪大厝在尺寸上,都以“丈、尺、寸”来计算。一般依据“竖向走双,横向走单”的原则,即建筑在垂直方向的尺寸都以双数记,如顶落厅的高度根据地理位置不同有一丈八尺二,一丈七尺六,一丈六尺八等几种尺寸,而水平方向的尺寸都以单数记,如巷廊的宽度有六尺七、六尺五、二尺七等。整个建筑的尺寸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其中表现尤为明显的是建筑的门窗,建筑的门窗并没有受现代建筑规范的限制,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如正门尺寸为4.7*7.2、4.9*7.8等,而房门尺寸为2.3*7.2、3.5*7.2等。另外还有,一个台阶的高度为6寸,“火库”的宽度为一尺八寸(正门前凹进的部位当地人称“火库”)。对屋顶的尺寸严格要求,体现在材料的设置尺寸与疏密,如圆子在顶落11根,在下落9根,而角子摆置的规则是“一丈十八钉”,即一丈长度内有十八根角子。瓦片堆叠形式有“三合”、“五合”,即铺瓦时保证一片同时叠在三片或五片上。另外,大厝的两边护厝的横向长度不得超过大厝主体,否则视为“喧宾夺主”,即“不分主次,没大没小”。大厝在尺寸上的许多严格规定至今已有所模糊,很多数据已经失传,当代大厝已不再沿用古代规定,所以还未能完整的列出大厝的所有尺寸要求。

  传统的闽南建筑文化还有着许多独特的地方。古民居中屋檐上的“水车堵”,屋檐下的“鸟踏”,墙上“出砖入石”,屋脊上的翘脊曲线优美,十分清秀,给人一种腾飞的感觉,和北方民居建筑上屋脊那种庄严、平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优秀的传统民居,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它是反映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一个侧面,是人们研究社会发展史的真实凭证之一。在频繁的更新过程中,能保存下来的古民居是永恒的建筑。如李光地故居、清水岩名胜还有安溪文庙等,这一些都是安溪古建筑文化的特色,具有独特个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千年历史的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传统的古民居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参考文献

  1.杨大威.对建筑文化之灵气与神韵的透视.《学术交流》,2004年 12期.

  2.王东涛.试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色.《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朱怿,关瑞明.泉州传统民居空间设计分析及其启示.《建筑师》,2005年03期.

  4.骆中钊.“古大厝”——用雕刻艺术塑造起凝固的故乡魂.《雕塑》,2004年06期.

福建安溪古民居论文【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