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论文【最新3篇】

时间:2014-01-01 09:17: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论文 篇一

在小学教育中,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课程。然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呢?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教学内容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社会教育则要关注学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品德教育中,可以通过讲述感人的故事、观看优秀的电影片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社会教育中,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模拟社会活动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是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可以采用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评估方式是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评估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能力。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听取同学的评价、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教师要注重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进行改进。

总之,有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估方式的综合考察。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论文 篇三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论文

  众所周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综合性教学活动。而且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我认为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才能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因此,在组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立足该课程的特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结合起来,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兴趣,以此

实现有效教学。下面,我将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我是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有效教学的。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师道尊严传统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基础知识,常常会将自身的教作为教学中心,将自己作为教学的“权威”。而且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爱闹的阶段,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听从”自己的指挥,教师常常扮演控制者或管理者的角色,认为学生只需要将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记牢即可。这种教学理念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违于新课程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活动开展中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在活动参与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创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开展中,教师一味地将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了综合活动的重要性。而且,为了使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并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应付考试,常常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來进行知识传授,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需要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参与课堂即可,无须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反应。久而久之,在这种天性、个性被束缚的情形下,学生会丧失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实施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组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将知识讲授与活动开展结合起来,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参与中内化知识、践行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等不同,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以此实现因材施教。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在组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一般会选择一些直观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中以多媒体的运用和趣味小品演示的方式运用的作为普遍。比如,在《我的家乡真美丽》这一内容中,我会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景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观赏到美丽的家乡风情。然后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来为创设民俗文化情境,以春节为例,学生随心所欲畅谈自己的春节印象,并在课堂上组织迎新年活动,从装扮教室到包饺子、表演节目等将文化因素贯穿其中,如吃到含有硬币的饺子则喻为来年有好运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跳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4.实现教学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以此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使“说教”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此缩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差距,以此实现知行合一。比如,在《家乡的风味小吃》这一内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自己家乡的风味小吃进行描述,有条件的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小吃带到课堂上,这些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中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畅所欲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为了能够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从学生入手,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来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激发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兴趣。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论文【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