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负研究进展论文(精彩3篇)

时间:2017-06-06 08:16: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负研究进展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也越来越重。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将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负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首先,课程改革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手段之一。过去,中小学课程设置繁杂,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点,时间安排紧张。近年来,教育部门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一些省份取消了高考外语中的口语考试,减轻了学生的备考压力。此外,一些学校也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创新,开设了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其次,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对减轻学生负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此外,家庭教育也对减轻学生负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些研究发现,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着直接的影响。过度的家庭教育压力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合理的家庭教育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避免过度干预和竞争。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家庭教育的引导,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减负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愉快的学习环境。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负研究进展论文 篇二

随着社会发展和家长期望的增加,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将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负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课程改革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之一。过去,中小学的课程设置过于繁杂,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点,时间安排紧张。近年来,教育部门逐步进行了课程改革,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一些省份取消了高考外语中的口语考试,减轻了学生的备考压力。此外,一些学校也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创新,开设了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其次,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对减轻学生负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此外,家庭教育也对减轻学生负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些研究发现,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着直接的影响。过度的家庭教育压力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合理的家庭教育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避免过度干预和竞争。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家庭教育的引导,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减负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愉快的学习环境。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负研究进展论文 篇三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负研究进展论文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从未停止过。而关于引起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因多归纳为教师对分数的重视, 学校对社会地

位和美名的追求。对于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国家给出了政策规定, 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对策措施。当前的研究复杂而零散, 大多数是从学生学习负担中的现状和弊端着手, 并提出减负的措施, 而缺少减负的历史分析以及综合对比。文章综合介绍国内外的研究进度, 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学业负担; 减负; 未来展望;

  作者简介: 赵诗雨, 女, 河南郑州人, 信阳师范学院,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障碍之一, 从二十世纪50年代, 我国教育一直致力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各教育学家也致力于撰写减负论文, 都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 减负历程却是事倍功半。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 一直以来的努力没有能够改变现存的事实, 甚至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国内减负政策执行现状

  所谓“减负”, 主要是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减负其实就是让学生接受正常的学习内容, 不应该接受不必要的学习内容以及不该承受过重的心理压力。“过犹不及”就说明任何事情做得多了, 就不合适了。减负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 负担过重的原因

  综合来看, 中国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归结为三个原因, 第一:社会原因。大多数教育学者认为学业负担重的原因在于升学压力大以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 教育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不平衡, 对于这些原因, 专家鼓励我们, 要从家长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要从学校完善考试制度, 改变评价体系等。第二:教师原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是因为教师不能与时俱进, 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也不能够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 实施因材施教, 更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第三:其他原因。其他原因中, 占据重要位置的是家长的态度。正是基于社会激烈的竞争,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 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家长对孩子施加的压力也是很重的。[1]

  从提出减负概念的开始到现在, 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政策已经有很多, 并且每一次都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目前来看, 不论是教育部, 教育专家, 学校领导, 老师或是家长, 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都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但是, 减负的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 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没有从这些政策中体会到真正的“减负”.

  (二) 国内学者对减负的态度

  鲁林岳[2]曾指出, 学生的学业负担包括, 课业负担, 心理负担, 和经济负担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负担是相互联系, 互为因果的, 其核心是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目前, 在减负问题上, 学校存在着以下误区:“减负”, 就是没有学习负担, “减负”, 就是教师轻松, 甚至意味着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减负就是不要考试, 减负就是与家长无关等等。[2]扈中平和刘朝辉[3]提到减负的基本策略应该是有减有加, 最终达到“减量增质”的效果。程晗[4]也有同样的观点, 她认为, 质量减负才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所在。肖林元[5]赞成的观点则是减负要创新, 要不忘初心, 更要重在联动。张赵姝影, 郑东辉在《基于高频词汇的国家减负政策分析》一文中总结到减负的重点一直在变化, 减负的范围也越来越大。[6]《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制度逻辑--兼论学生“减负”政策低效的根源》这篇文章虽没有深刻论述减负的措施等, 却一针见血的支出减负之所以低效的原因是“部门割据”的碎片化改革, “避重就轻”的外围性改革, 以及“政治正确”的仪式化改革。[7]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美国中小学生的义务教育基本已全面普及, 仅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这一点就给我们很多启示。美国的素质教育成功的一点是他以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总成绩为依据, 来作为学生升学的依据, 这一点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不会很重, 而是恰到好处的发展了此时段学生的素质教育。并且美国对家庭作业的规定也很严格, 各州的小学低年级一般不允许布置作业, 就算有家庭作业, 时间也不允许超过半个小时。[8]

  韩国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明确规定了要取消学生的家庭作业, 并且还专门发布了相关的文件以示重视。文件明确禁止教师和家长给孩子布置作业, 并且还规定补习夜校一律停办。[9]

  日本的课业负担与中国相比还是轻松一点。日本的学习时间比中国少, 休闲娱乐时间比中国多。

  三、已有的不足

  从“减负”的方式上来看, 以往的“减负”都是由相关教育部门提出减负要求, 然后通过层层下达的方式, 要求学校、老师响应相关的减负令, 对学生的课业, 心理进行减负。但是, 由于升学率的牵制, 学校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 也为了应付政策要求, 会做一些表面工作, 走一些形式主义。学校和老师表面上减轻学生的学习时间, 但还会通过其他方式, 让学生把“减”去的时间弥补过来。学生会通过多出很多作业, 这种最直接的方式, 把学习时间弥补过来。所以, 这种“由上而下”的减负, 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达到“减负”的效果。[10]

  从“减负”的主要措施来看, 以往的“减负”都是从学校入手, 学校又从教师的教学工作入手。而在这个阶段, 减负的主要措施有控制教师的教学时间, 减少学生的学习内容, 减少学生的作业时间, 以及改变考试方式等等, 这些措施都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内容, 同时也是“减负”亘古不变的内容。通过总结, 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负担总结为学习时间过长, 作业量过多, 这让人们将学生的主要负担归结为学校, 认为老师, 学校对学生造成的压力过大, 负担过重, 所以将减负的解决对象归咎为学校。但是, 在学校响应国家政策, 提出“减负”的同时, 家长和学生也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在社会竞争和升学压力下, 在学校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自己升学考试的情况下, 学生和家长又不得不对自己提出“高要求”, 给自己增加学习时间和参加各种辅导班的时间, 这无疑给“减负”工程当头一棒。所以, 不论教师, 学校, 乃至有关教育部门有多么响应“减负”政策, 学生本身在重重压力下, 做不到对自己“减负”.

  四、未来展望

  目前, “减负”任务深刻并长远。它不仅仅是个人问题, 它更是一项社会工程。解决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不仅与社会环境有关, 还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社会是竞争与发展的社会, 现如今学生的课业负担与以往有相同之处, 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影响新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在新时期, 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新的特点, 我们应与时俱进, 摒弃旧观念, 旧方法, 在新时期以新观念新方法应对学生的负担, 并且我们还应该因材施教, 而不应该对所有的学生一概而论。如果我们始终以旧方法来应对“减负”, 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想法, 那么不论国家出台多少减负政策, 最终效果都是治标不治本。

  参考文献

  [1]李佳, 徐建平。“减负”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07) :34-35.

  [2]鲁林岳。综合辨证论“减负”[J].教育研究, 2007 (05) :69-72.

  [3]扈中平, 刘朝辉。减负:不仅仅是“减”[[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4 (03) :45-48.

  [4]程晗。对减负的理性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05) :21-23.

  [5]肖林元。“减负”, 依然在路上[[J].上海教育科研, 2016 (03) :1.

  [6]张赵姝影, 郑东辉。基于高频词汇的国家减负政策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 2016 (03) :27-33.

  [7]孟照海。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制度逻辑--兼论学生“减负”政策低效的根源[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01) :28-31.

  [8] 杨秀治, 刘宝存。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国际比较[J].上海教育科研, 2002 (04) :58-61.

  [9]杨秀治, 刘宝存。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国际比较[J].上海教育科研, 2002 (04) :58-61.

  [10]谢利民。我国半个世纪“减负”问题的历史回溯与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 2005 (03) :20-25.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负研究进展论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