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经济转型升级论文【通用3篇】

时间:2011-05-07 08:26: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经济转型升级论文 篇一

标题: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产业转移到中国。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经济转型升级策略。

一、产业转移的现状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设备、技术和资本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近年来,中国成为了全球最主要的产业转移目的地之一。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和市场规模,成本相对较低,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

二、机遇与挑战

1. 机遇

(1)促进经济增长:产业转移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技术和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引进外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促使中国从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2. 挑战

(1)环境污染问题:大量的产业转移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2)劳动力成本上升:随着中国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使得一些低附加值产业面临转移的压力。

(3)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短板:中国在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经济转型升级策略

为了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中国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2)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提高产业竞争力。

(3)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教育投入,提升劳动力素质。

(4)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结论:

产业转移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需要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加强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培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经济转型升级论文 篇二

标题: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

摘要:

产业转移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旨在分析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产业转移机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动经济增长:产业转移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 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引进外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

3. 加强创新能力:产业转移促使中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了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充分利用产业转移机遇的策略

为了充分利用产业转移机遇,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制定优惠政策:政府可以给予产业转移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和土地使用权等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

2.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 推动绿色发展: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与对策

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国还面临以下挑战:

1. 环境污染问题:产业转移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2. 技术创新短板: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 劳动力成本上升: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一些低附加值产业面临转移的压力,需要加强技术升级和转型。

结论:

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应充分利用产业转移机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加强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

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经济转型升级论文 篇三

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经济转型升级论文

  摘要: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对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从宿松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包括经济总量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做了定性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宿松县;资源配置

  1承接产业转移对宿松县经济发展的影响

  1.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承接产业转移能够带动承接地的投资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必定涉及到土地机器设备、生产原料等要素的购买,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产业承接地的投资需求,从而拉动GDP的增长。2008~2013年,宿松县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增幅,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核算数据显示2013年宿松县地区生产总值共计达到132.9亿元,是2008年末的2.1倍,年均增长16.2%。人均GDP从7689元增加到15723元,年均增长15.4%。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增加到7.72亿元,是2008年的近3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壮大4.2倍。进出口总额由2008年末的1689万美元增加到11787万美元,增长了近6倍。2013年末,宿松县共有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2500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1042个,年均增长11.4%;产业活动单位3752个,增加了1672个,年均增长12.5%;个体经营户21659个,增加了5491户,年均增长6%;企业法人由865个增加到1478个,年均增长11.3%。

  1.2结构调整呈现新亮点

  从三大产业结构分布来看,宿松县三次产业比例由2008年的36.9∶30.0∶33.1转变为2013年的30.1∶43.1∶26.8。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9.9%,比2008年末上升6.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企业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从2008年的4.1%增加到2013年的9.3%。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1.3工业主导地位突出

  从2013年统计数据看,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52.9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9%,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3%,拉动经济增长6.23个百分点。可见宿松县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很大程度依赖于工业的增长,而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工业发展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承接载体建设、主动服务企业、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对工业的发展,进而对经济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起着关键作用。

  1.4投资协调性明显增强

  2013年,宿松县固定资产投资产业之间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其中第一产业有所放缓完成投资1.52亿元,下降2.1%,低于全县投资平均增长水平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3.18亿元,增长34.1%,高于全县投资平均增长水平9.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5.83亿元,增长16.8%,低于全县投资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宿松县企业法人资产总计184.97亿元(不含金融业)。其中,农业企业资产0.42亿元,占0.2%;工业企业资产99.16亿元,占53.6%;建筑业企业资产6.28亿元,占3.4%;服务业企业资产79.11,占42.8%。投资结构与宿松县现阶段发展目标相适应。

  1.5产业布局不断调整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宿松县通过做大规模,提升档次,优化布局,培育集群的总体思路培育了农副产品加工、纺织业、纺织服装制造业、机械电子、矿产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末宿松县农副产品加工法人企业100个,比2008年末增加了14个;纺织业企业72个,增加了44个;纺织服装制造业139个,增加了35个;机械电子制造企业43个,增加了28个;矿产化工制品企业104个,减少了47个。分别占制造业企业的18.3%、13.2%、25.4%、7.9%、19%,五大支柱产业企业数量占全部制造业的83.8%。2013年末,宿松县工业五大主导产业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96亿元,同比增长1.4%;纺织业实现增加值6.75亿元,同比增长15.1%;纺织服装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44亿元,同比增长38.8%;机械电子业实现增加值4.32亿元,同比增长45.5%,矿产化工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77亿元,增长23%。

  2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尽管2008年以来,宿松县产业转移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受宏观经济下滑、投融资政策调整、发展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主要体现为:

  2.1产业转型仍有较大调整空间

  2013年宿松县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28.3∶46.5∶25.2,处于

工业化加速、农业特征较为明显的阶段。但第一产业占比过高,农产品商品化不足,与第二、第三产业联动不够。第二、第三产体量还不大,发展不够快。第二产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稳定性不高,起伏波动大;第三产业发展商业化模式陈旧,体量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快;生活性服务业仅停留在小饭店、小超市层面。并且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不足,企业缺乏上市积极性。2013年末,宿松县传统制造业企业法人达452个,占全部制造业企业法人的82.6%,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2.2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仍然较大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生态环境出现退化迹象,环境污染时有发生。工业企业一般固体废物处置普遍不规范,资源化利用效率低。华阳河湖群和二郎河、凉亭河等主要水体的总氮、总磷超标问题依然存在,湖泊水质有进一步下滑趋势;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尚无法全面实施,截污工程的弊端日益显现;少数大湖水产养殖企业投肥投饵现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湖滨带继续受到非法侵占。大气、噪声等污染问题开始突出,城区出现PM2.5超标的情况;生态保护意识比较缺乏,部分居民和单位环保理念薄弱。

  2.3人才支撑有待加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对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人才支撑不足已经成为了制约宿松县发展的关键瓶颈。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大多存在于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领域,从事农业、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明显不足,农、林、水等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十分匮乏,高层次、高新技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更为缺乏。而且高水平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县城,乡镇和农村地区比较缺乏。欠发达乡镇事业发展的平台和空间相对较小,工资收入不高,人才待遇存在落实难的现象,人才流失时有发生。

  3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推动产业体系发展

  “十三五”是宿松县乘势而上的战略突破期,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重大机遇。

  3.1中央供给侧改革的推进

  中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总体战略,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通过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入园企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清洁化生产,将亿博皮革园打造成为全国较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皮革制造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竹工艺品、竹地板、竹纤维系列产品、竹炭系列产品等,形成竹子深加工产业体系。引进茶油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精炼茶油、高端护肤及保健品、茶油生物能源制品等,形成油茶深加工产业体系。设立产学研孵化基地,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与互动,努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向系列化、多样化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方面发展。

  3.2长江经济支撑带战略加速推进

  长江经济支撑带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的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推动了中西部地区加速开放。宿松可以借助长江经济支撑带建设形成的物流大通道,利用蚕桑资源和棉花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服装家纺产业发展,积极引入新的`品牌男装、时尚女装企业和家纺业,力争建成皖西南乃至中部地区最大的服装纺织产业基地。推动油脂深加工、畜禽水产循环养殖及深加工、“鱼油、鱼蛋白、鱼骨粉”深加工、鱼蛋白营养饮料等项目建设,着力发展免淘米、营养强化米、特种米及其他食用去壳谷物的深加工。

  3.3交通大格局将进一步改善

  当前,沿长江两岸的多条高速铁路正在加快论证、设计甚至部分已经贯通,如通车的宁安高铁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合安九高铁,就与京沪、合福高铁及长三角城际铁路网衔接,使安庆乃至宿松全面融入东部快速客运网,安庆到上海将缩短至4小时,到南京将缩短至1.5小时。不仅如此,安庆乃至宿松还与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乃至上游的成渝城市群连通高速铁路,这意味着在3~4小时内,宿松将能够通过网络化、公交化、共享化的高速铁路网联接数十个重要的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加速使原来“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商机”,给宿松旅游业、农业等支柱型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有更多来自长三角的资金、企业来宿松发展,推动宿松对接区域统一大市场,融入区域产业分工。

  3.4“互联网+”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掀起新的浪潮

  当前“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以“农村淘宝”为龙头的电商网络正在逐步改造农村商业流通网络。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宿松县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宿松县首位产业进行“特惠”扶持,重点围绕产业配套、品牌提升、产品研发、生产规模和招大引强等进行政策引领。在已获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力争进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行列。宿松县通过近五年的承接产业转移,已初步形成了以农副食品加工、纺织业、纺织服装制造业、机械电子制造、新兴建材等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在新常态下,如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链延伸、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岳平.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3]范恒山.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张新芝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5]宿松县统计局.数字宿松(2014)[M].

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经济转型升级论文【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