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强余震流动观测与典型余震记录分析【优质3篇】

时间:2019-01-07 02:34: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汶川强余震流动观测与典型余震记录分析 篇一

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其中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地震后的强余震给灾区带来了更多的破坏和伤亡,因此对于强余震的观测和分析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重点介绍汶川地震后的强余震流动观测和典型余震记录的分析结果。

为了准确观测和分析汶川地震后的强余震,科学家们利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地震仪器和技术。其中,流动观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流动观测是指将地震仪器安装在移动的平台上,通过移动观测点的方式获取多个位置的地震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地震的空间分布和活动特征。

在汶川地震后的强余震观测中,科学家们采用了流动观测的方法。他们将地震仪器安装在车辆上,沿着地震带进行观测。通过对观测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强余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地震带附近,强余震的数量和强度较高;而在地震带远离的地区,强余震的数量和强度较低。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强余震的活动时间和持续时间也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观测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和预测强余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除了流动观测,科学家们还利用了典型余震记录进行分析。典型余震记录是指在地震后观测到的重要余震事件的地震数据。通过对这些典型余震记录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余震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在汶川地震后的典型余震记录分析中,科学家们发现,余震活动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在地震后的初始阶段,余震的数量和强度较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的数量和强度逐渐减弱。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余震的空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地震带附近,余震的活动较为集中;而在地震带远离的地区,余震的活动较为分散。这些典型余震记录的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地震活动的规律和预测强余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综上所述,汶川地震后的强余震流动观测和典型余震记录的分析结果为我们了解强余震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汶川强余震流动观测与典型余震记录分析 篇三

汶川强余震流动观测与典型余震记录分析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大陆的固定强震动台网获得了大批的主震加速度记录,中国地震局同时迅速组织开展了余震强震动流动观测任务.通过结合汶川地震余震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此次流动观测沿龙门山断裂附近布设了59台强震动仪器,观测期间发生了超过万余次的余震,并获得了3000多组3分量的强余震记录.本文选取了4次震级为6.0左右的较强余震中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进行简要谱分析及衰减关系对比,旨在为进一步结合主震记录,研究近场地震动特性、地震动衰减规律等地震工程相关的`科研工作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最后本文针对此次流动观测部分记录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初步探讨,给出了两种解释原因.汶川地震的流动观测充分表明,在大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开展强震动流动观测是十分必

要的.

作 者:温瑞智 周正华 任叶飞 李小军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ISTIC PKU 英文刊名: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年,卷(期): 200929(5) 分类号: P315.916 关键词:汶川余震 流动观测 强震动仪 强震动记录 分析
汶川强余震流动观测与典型余震记录分析【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