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最新3篇】

时间:2019-06-02 08:27: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 篇一

在世界文化语境中,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其中,《学衡》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独树一帜。《学衡》派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于1920年代初期在中国兴起,直到1940年代。该派别的核心成员包括郑振铎、郑光祖、郭沫若等知名作家。《学衡》派的名称源自于郑振铎的《学衡杂志》,该杂志成为该派别的官方发声平台。该派别的作品以鲜明的现实主义为主题,批判社会现实,呼吁社会变革。

《学衡》派在世界文化语境中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创新。该派别的作品既保留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先进理念。例如,郑振铎的作品《伏生》,以古代传说中的伏羲为主题,融入现代思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种独特的文化融合使得《学衡》派的作品在世界舞台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此外,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学衡》派的作品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追求公正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不足和需要改革的方面。这种批判精神和追求公正的态度,不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世界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能量。

综上所述,《学衡》派在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它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理念,该派别的作品在世界舞台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同时,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追求公正的精神也为世界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能量。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学衡》派的影响力将会更加深远。

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 篇二

《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世界文化语境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作品通过批判社会现实和追求公正的精神,为世界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能量,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文学的丰富多样性。

《学衡》派的作品以鲜明的现实主义为主题,呼吁社会变革。它关注社会问题,批判社会现实,揭示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现象。例如,郑振铎的作品《伏生》以古代传说中的伏羲为主题,通过对古代传统的重新诠释,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种批判精神和关注社会问题的态度,为世界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能量。

此外,《学衡》派的作品也展示了中国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它既保留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先进理念。通过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理念,《学衡》派的作品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追求公正的精神。这种独特的文化融合使得《学衡》派的作品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学衡》派在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它通过批判社会现实和追求公正的精神,为世界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能量。同时,它展示了中国文学的丰富多样性,通过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理念,使得作品在世界舞台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学衡》派的作品将继续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 篇三

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

20世纪初勃兴于中国的文化启蒙运动与世界文化思潮紧密交织,成为20世纪世界文化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自然出现了与世界思潮相对应的现代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三种潮流.<学衡>杂志1922年创刊,1933年终刊.该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在"昌明国粹"方面,<学衡>派不同意自由派的"弃旧图新",更不同意激进派的"破旧立新",而认同于以"存旧立新","推陈出新"或"层层递嬗而为新"的新人文主义;在"融化新知"方面

,<学衡>派反对"窥时俯仰","惟新是骛",强调摒除西洋文明根据其特殊之历史、民情等为解决一时一地之问题而发的部分,而寻求其具有普遍永久性的'、真正属于世界的西方文化.在古今中西的坐标上,<学衡>派一方面不同意革命论和进化论,与激进派和自由派相抗衡;另一方面强调变化和发展,因而超越了当时的旧保守主义;在引介西学方面则以全面考察,深及根底,取我所需,抛弃长期纠缠的"体用"框架而独树一帜,成为20世纪初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 者:乐黛云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刊 名: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PKU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PLA ACADEMY OF ARTS 年,卷(期): 2004""(4) 分类号: 关键词:文化启蒙运动<学衡>派 派的知识脉络' >自由派 激进派 现代保守主义
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